..續本文上一頁、普行稱贊,乃至普行隨喜、恒順、隨學等,很快就成就與普賢菩薩同等的功德,因此是“齊普賢而同德”。這是彌陀本願第二十二願中所說“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的成就。
正因爲有速疾圓滿普賢行願的大用,普賢大士以身作則帶領華藏海會法身大士,一致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發願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勝過叁界,抑是近言。】
由此可知,偈文所說的“勝過叁界”還只是就淺近處說。實際上,極樂淨土不可思議的功德妙力,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徹底了知,即使十地菩薩憑自力也不能完全徹知。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這兩句名叫莊嚴量功德成就。也就是說明所成就的國土量的功德是怎樣的。
極樂世界有叁類莊嚴——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本論首先依次講述這叁類莊嚴。(其中國土莊嚴有十七種,佛莊嚴有八種,菩薩莊嚴有四種,共二十九種),末後把叁類莊嚴攝入一法句,也就是清淨句,所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是觀察門的總脈絡。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見叁界狹小,墮陉陪陼。或宮觀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國界分部。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願我國土如虛空廣大無際。】
(陉:山脈中斷處。陪:重疊的土堆。陼:水中的小塊陸地。迫迮:逼迫狹窄。促:狹小。)
這一段講述了佛因地興起國土莊嚴量功德的因緣。也就是觀察到國土量的苦相,見到叁界狹小,大地上有殘垣斷壁、有懸崖、有丘陵、有小島,或者宮殿樓觀逼迫狹窄,或者田地狹窄、道路狹小,或者有山河阻隔障礙,或者國家間分立疆域。有這樣的種種拘礙局限,因此興起莊嚴量功德的大願:願我成佛時,國土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
以下解釋“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一句。
【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衆,猶若無也。廣大無際者,成上如虛空義。何故如虛空,以廣大無際故。】
“如虛空”,是說國土雖然來生者很多,但仍然像沒有人來一樣。以“廣大無際”的緣故,成立國土猶如虛空。也就是爲什麼國土猶如虛空呢?因爲國土廣大沒有邊際。
“際”是指十方中每一方的邊際。所謂國土有邊際,就是從國土中的某一點出發,往一個方向走,最終會走到邊上。而極樂國土不論往哪一方向延伸出去,都得不到邊際。以國土無邊際的緣故,不論來生者有多少,都始終如同虛空般開闊廣大。
這裏把“如虛空”解釋爲國土空曠開闊,依據的是《無量壽經》裏講到的“所修佛國,開廓廣大”一句。對這個“如虛空”要這樣來理解,我們觀察:如果一個國土的量是有限的,那來生的人越多就越局促,超過了限量就不能再容納。但是極樂國土廣大沒有邊際,來生的人再多,國土也不出現任何擁擠的相。
比如大城市裏樓房密集,空間緊張,走出屋門,四周都被高樓遮擋,擡頭只見巴掌大的天空,就像生活在牢籠裏一樣。但極樂世界國土無邊無際,住在這樣的國土中,無論在某處,無論往哪個方向去看,都是無限開闊,這叫“廣大如虛空”。
【成就者,言十方衆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成就”是以上所發“國土量如虛空”的大願已經圓滿實現。也就是法藏菩薩成佛,依本願力從法身智慧中任運流現無邊際的國土,十方往生者,已經來生的、現在來生的、未來來生的,雖然無量無邊,但是極樂國土畢竟恒時如虛空一樣廣大無際,沒有被充滿的時候。因此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漢譯吳譯《無量壽經》裏說:如果讓八方上下無數佛國中的無數諸天、人民、蜎飛蠕動都往生極樂國土,數量極多,不可計量,而佛國始終如一,不見有增多的相。
以上的“量功德莊嚴”,不但要對比穢土的狹小和淨土的廣大來作事相上的觀察,而且要攝事入理(這裏的理是理體、本體或法性的意思。“攝事入理”,就是種種事相都攝入理體。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理上會引生很深的信解。)
那麼怎麼把事相攝入理體呢?這就要緊扣本論核心的句子:所謂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上面注解上講的“依法性入清淨相”說的是同一妙義。總之要認識到淨土的莊嚴事相唯一是阿彌陀如來的妙心所現,是法性所現。法性中沒有實有的東、南、西、北等方,當然更沒有任何一方的邊際。由于法性無有邊際,法性所現的極樂國土也就無有邊際。
【問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國界無赀,乃稱廣大。】
“維摩方丈,苞容有余”這一句出自《維摩诘經》。這部經記載,有一次維摩大士示現生病,佛派遣文殊菩薩前去問病,跟文殊菩薩一起去的有八千菩薩、五百聲聞和百千天人。維摩大士的居屋只有一丈見方。當時大士示現神變,須彌燈王佛就送來了叁萬兩千個獅子座進入丈寶,每個獅子座有八萬四千由旬,方丈室裏全部包容,沒有妨礙。“赀”是計算的意思。“國界無赀”就是國土的範圍不可計量。
這裏提一個問題:像維摩丈室,在一丈見方的小屋子裏能包容極爲廣大的事物,爲什麼一定要國界無量才稱爲廣大呢?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把“廣大”只理解成國土的範圍很廣大,在很小的空間裏一樣能呈現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畹爲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
(“畦”是五十畝,“畹”是叁十畝。)
回答:凡是說到“廣大”,不一定是五十畝對叁十畝那樣的“廣大”。“廣大”有這樣兩種:一是相對于另一個法而說的廣大;二是絕待的廣大。比如,地球相對于一座城市是廣大,但放在銀河系裏,地球只是渺小的一點。所以地球的廣大只是相對而說的廣大。但這裏淨土的廣大只說到如虛空,因此超出了有限的數量,這不是相對安立的大、小範疇,而是絕待的廣大。
所以,從“如虛空”這叁字看出極樂國土沒有大小的相可得,整個國土的量並不是落在數量中的狹小或廣大,它不是有具體範圍的定量的相。既然沒有相對的“狹”和“廣”的相,那就不用說什麼“在狹而廣”了。
“何累方丈”的“累”字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煩勞,既然沒有大小的相可得,也就不必費口舌說什麼“在小而大”?二是妨礙,由本願力從無相法性中所現的淨土萬物,並沒有什麼固定的大小等量,所以不妨小中見大,在狹而廣。比如在一座樓閣裏可以普見十方無數刹土等等。
【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核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這一句說的“果報”應當從衆生方面解釋。原因是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是爲衆生建立淨土,他見叁界的量狹小、局促,就由悲心發願要成就如虛空般廣大無際的淨土來給衆生受用。所以廣大無際的淨土是指往生者現前安住的淨土。“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意思是說當時印度人見到的維摩丈室確實是一丈許的狹小屋子,只是維摩大士以神力使得裏面非常廣大,因此這是在狹而廣。但極樂世界是法藏菩薩成佛之時,隨本願從法身智慧中現出的廣大無際的國土,凡是往生的人都是生在這樣廣大的國土中。這不是生在一個狹小的國土裏,而這個狹小的國土裏能包容廣大。所以這是“在廣而廣”,果報更爲殊勝。
《往生論注講記(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