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普行称赞,乃至普行随喜、恒顺、随学等,很快就成就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功德,因此是“齐普贤而同德”。这是弥陀本愿第二十二愿中所说“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的成就。
正因为有速疾圆满普贤行愿的大用,普贤大士以身作则带领华藏海会法身大士,一致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发愿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由此可知,偈文所说的“胜过三界”还只是就浅近处说。实际上,极乐净土不可思议的功德妙力,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彻底了知,即使十地菩萨凭自力也不能完全彻知。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这两句名叫庄严量功德成就。也就是说明所成就的国土量的功德是怎样的。
极乐世界有三类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本论首先依次讲述这三类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共二十九种),末后把三类庄严摄入一法句,也就是清净句,所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观察门的总脉络。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堕陉陪陼。或宫观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陉:山脉中断处。陪:重叠的土堆。陼:水中的小块陆地。迫迮:逼迫狭窄。促:狭小。)
这一段讲述了佛因地兴起国土庄严量功德的因缘。也就是观察到国土量的苦相,见到三界狭小,大地上有残垣断壁、有悬崖、有丘陵、有小岛,或者宫殿楼观逼迫狭窄,或者田地狭窄、道路狭小,或者有山河阻隔障碍,或者国家间分立疆域。有这样的种种拘碍局限,因此兴起庄严量功德的大愿:愿我成佛时,国土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
以下解释“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一句。
【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
“如虚空”,是说国土虽然来生者很多,但仍然像没有人来一样。以“广大无际”的缘故,成立国土犹如虚空。也就是为什么国土犹如虚空呢?因为国土广大没有边际。
“际”是指十方中每一方的边际。所谓国土有边际,就是从国土中的某一点出发,往一个方向走,最终会走到边上。而极乐国土不论往哪一方向延伸出去,都得不到边际。以国土无边际的缘故,不论来生者有多少,都始终如同虚空般开阔广大。
这里把“如虚空”解释为国土空旷开阔,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里讲到的“所修佛国,开廓广大”一句。对这个“如虚空”要这样来理解,我们观察:如果一个国土的量是有限的,那来生的人越多就越局促,超过了限量就不能再容纳。但是极乐国土广大没有边际,来生的人再多,国土也不出现任何拥挤的相。
比如大城市里楼房密集,空间紧张,走出屋门,四周都被高楼遮挡,抬头只见巴掌大的天空,就像生活在牢笼里一样。但极乐世界国土无边无际,住在这样的国土中,无论在某处,无论往哪个方向去看,都是无限开阔,这叫“广大如虚空”。
【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成就”是以上所发“国土量如虚空”的大愿已经圆满实现。也就是法藏菩萨成佛,依本愿力从法身智慧中任运流现无边际的国土,十方往生者,已经来生的、现在来生的、未来来生的,虽然无量无边,但是极乐国土毕竟恒时如虚空一样广大无际,没有被充满的时候。因此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汉译吴译《无量寿经》里说:如果让八方上下无数佛国中的无数诸天、人民、蜎飞蠕动都往生极乐国土,数量极多,不可计量,而佛国始终如一,不见有增多的相。
以上的“量功德庄严”,不但要对比秽土的狭小和净土的广大来作事相上的观察,而且要摄事入理(这里的理是理体、本体或法性的意思。“摄事入理”,就是种种事相都摄入理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理上会引生很深的信解。)
那么怎么把事相摄入理体呢?这就要紧扣本论核心的句子:所谓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上面注解上讲的“依法性入清净相”说的是同一妙义。总之要认识到净土的庄严事相唯一是阿弥陀如来的妙心所现,是法性所现。法性中没有实有的东、南、西、北等方,当然更没有任何一方的边际。由于法性无有边际,法性所现的极乐国土也就无有边际。
【问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
“维摩方丈,苞容有余”这一句出自《维摩诘经》。这部经记载,有一次维摩大士示现生病,佛派遣文殊菩萨前去问病,跟文殊菩萨一起去的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和百千天人。维摩大士的居屋只有一丈见方。当时大士示现神变,须弥灯王佛就送来了三万两千个狮子座进入丈宝,每个狮子座有八万四千由旬,方丈室里全部包容,没有妨碍。“赀”是计算的意思。“国界无赀”就是国土的范围不可计量。
这里提一个问题:像维摩丈室,在一丈见方的小屋子里能包容极为广大的事物,为什么一定要国界无量才称为广大呢?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把“广大”只理解成国土的范围很广大,在很小的空间里一样能呈现广大。
【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畹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
(“畦”是五十亩,“畹”是三十亩。)
回答:凡是说到“广大”,不一定是五十亩对三十亩那样的“广大”。“广大”有这样两种:一是相对于另一个法而说的广大;二是绝待的广大。比如,地球相对于一座城市是广大,但放在银河系里,地球只是渺小的一点。所以地球的广大只是相对而说的广大。但这里净土的广大只说到如虚空,因此超出了有限的数量,这不是相对安立的大、小范畴,而是绝待的广大。
所以,从“如虚空”这三字看出极乐国土没有大小的相可得,整个国土的量并不是落在数量中的狭小或广大,它不是有具体范围的定量的相。既然没有相对的“狭”和“广”的相,那就不用说什么“在狭而广”了。
“何累方丈”的“累”字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烦劳,既然没有大小的相可得,也就不必费口舌说什么“在小而大”?二是妨碍,由本愿力从无相法性中所现的净土万物,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大小等量,所以不妨小中见大,在狭而广。比如在一座楼阁里可以普见十方无数刹土等等。
【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核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这一句说的“果报”应当从众生方面解释。原因是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是为众生建立净土,他见三界的量狭小、局促,就由悲心发愿要成就如虚空般广大无际的净土来给众生受用。所以广大无际的净土是指往生者现前安住的净土。“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意思是说当时印度人见到的维摩丈室确实是一丈许的狭小屋子,只是维摩大士以神力使得里面非常广大,因此这是在狭而广。但极乐世界是法藏菩萨成佛之时,随本愿从法身智慧中现出的广大无际的国土,凡是往生的人都是生在这样广大的国土中。这不是生在一个狭小的国土里,而这个狭小的国土里能包容广大。所以这是“在广而广”,果报更为殊胜。
《往生论注讲记(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