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二)

  往生論注講記(二)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願生安樂國”這一句是作願門。是天親菩薩自己表白歸命阿彌陀佛求生安樂國土的意願。其中安樂的涵義會在下面的觀察門中具體講到。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衆生畢竟無生如虛空。雲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有人問:大乘經論中,處處說“衆生畢竟無生如虛空”,天親菩薩怎麼還說“願生”呢?

  【答曰,說衆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衆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

  首先解釋“實衆生”、“實生死”。“實”是實有,也就是真實可以得到。再說“衆生無生如虛空”這句話有兩層涵義。第一層、像凡夫認爲的實衆生,凡夫所見的實生死,這樣的事畢竟無有。所謂畢竟無有,就是不但勝義實相中無有,連世俗現相中也無有。好比龜毛,不但實相中沒有龜毛,在凡夫的現相中也沒有龜毛,所以是畢竟無有。第二層、衆生只是一種緣起的現相,因緣不聚時沒有這個衆生相,因緣集聚時忽而顯現,雖然顯現,真實中了不可得,所以說“生即不生,無所有如虛空”。

  這兩種“無”有差別,前者是說,不但勝義實相中,連凡夫的現相中也畢竟無有,所以用兩個比喻來說:“如龜毛,如虛空。”後者是因緣和合時,衆生心前有現相,但真實中不可得,所以只說一個“如虛空”。

  再用比喻幫助大家理解。比如銀幕上顯現的一匹馬和這匹馬的生、死,眼識前是有這樣相,但這馬只是因緣和合而現的影像,真實中無所有,如同虛空。其次,所謂的實馬、實生死,是連凡夫心前也沒有的事。換句話說,凡夫心前現的是馬的影像,不是實有的馬,因此實有的馬像龜毛一樣畢竟無有。

  以上講了“無生”的兩層涵義。

  【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衆生實生死也。】

  天親菩薩希求的“生”是因緣義,它的意思是“因緣和合而現淨土”。因爲這是因緣義,所以得不到“生”的實體,所謂的“生”只是假名而已。所以天親菩薩說的是假名生,不是像凡夫認爲的存在實衆生和實生死(凡夫以爲衆生和生死是實有的,這叫“實”。實際尋求,了不可得,所以只是“假名”)。

  以上這一問答很重要。一般人以沒有生爲“無生”,以實有生爲“生”,前者是斷見,後者是常見。這兩種見以前者爲害更大。他認爲既然無生,就沒有淨土、沒有往生,不必要發願求生。爲救這種人,而設立這個問答。真正來說,“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才是中道義。

  再講講“往生淨土”的必要。雖然就實相來說,諸法空無所有,自體不可得。但按衆生心識的現相來說,只要能、所二取的習氣還沒有消盡,就有無欺的緣起,就有現相,而且有利益和損害,所以有必要舍穢土、取淨土。只要行者修集往生正因,在淨土的因緣成熟時,就會無欺現起淨土的清淨莊嚴,而成就大義。所以有必要發願求生。

  以上對天親菩薩的“願生”作了解釋。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問:是依于什麼義而說往生呢?

  【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複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

  回答:娑婆穢土這裏有個假名人,修持五念門,以前念作後念的因。穢土的假名人,淨土的假名人,不能說是一體,也不能說是異體。前心和後心也是如此。爲什麼?如果前後是一體,那就沒有前滅後生,不能成立是因果。如果前後是異體,那兩者就是不同的兩個體,不能說是一個相續。這個道理在《觀一異門論》中有詳細解釋。《觀一異門論》就是龍樹菩薩《十二門論》的第六門“觀一異門”。

  “假名”的意思是某個事物在真實中空無所有,只是一個假立的名字。比如眼前一根柱子,當你看到只是一堆微塵時,裏面哪裏有“一根柱子”呢?所以“柱子”只是假名,得不到事實。再想想所謂的“一個人”,當你只看到色、受、想、行、識這五類法時,哪裏有“一個人”呢?所以“人”也是假名,沒有事實,只是對五蘊的積聚假名爲“人”。

  像這樣假立爲“人”的名字的五蘊現相,在聽受了淨土經教之後,修持五念門,以前念給後念作因,輾轉相續到了臨終,以此生最後一念爲因,第二念就在西方蓮花中化生,以這個緣起義就說爲“往生”。也就是,不是有個人從娑婆穢土遷移到了極樂淨土,而只是以前念穢土人的心爲因,現起後念淨土人的現相。比如,在不觀察時銀幕上的人物看起來有往來,實際上只是一幕幕前後不同的影像,並沒有一個不變的人在往來。

  以上回答了是依緣起義而說“往生”。注解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這一句點出了緣起義。

  再說穢土人和淨土人的關系,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前心和後心也是如此。理由是“一體則無因果,異體則非相續”。意思是說,穢土人和淨土人是一體的話,要麼就只是穢土人,而沒有新生的淨土人;要麼就只是淨土人,而沒有能生的穢土人,這樣就失壞了能生、所生的因果義。如果兩者是不同的體,也安立不了淨土人從穢土人演變而來,不成立前後兩者是一個心相續。

  前心和後心也是如此,如果是一體,就只有前心,或只有後心,不能成立能生、所生。如果是異體,那後心和前心就像張叁的心和李四的心一樣,不是一個心相續。

  【第一行叁念門竟。】

  偈文第一行講到的禮拜、贊歎、作願叁念門解釋完畢。

  【△次成優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接下來是成就優婆提舍名稱,而且成上起下的一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雲何成優婆提舍名,雲何成上叁門,起下二門。】

  爲什麼說這一行是成就“優婆提舍”的名稱,而且成立上叁門、發起下二門呢?

  【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舍。名成竟。】

  這一偈說“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的名稱。這兩句是論主自述:“我論述佛經的要義,與佛的淨土經教相應。”由于論主所說入于佛法的真實相,因此得名爲“優婆提舍”。以上是成就“優婆提舍”名稱。

  “入佛法相故”是得名爲優婆提舍的原因。佛在聖教法中施設種種名相,诠釋諸法的自相和共相,比如有漏、無漏、雜染、清淨、煩惱、菩提等。能夠正確無誤地簡擇而趣入佛法的真實相,就稱爲“優婆提舍”。以本論來說,論主所說的五念門入于淨土教的真實法相,因此稱爲“優婆提舍”。

  【成上叁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雲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雲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成上起下竟。】

  再說這一行偈頌如何成立前叁門,以及發起後二門。從這一行看出,它交待了本論的所依、依止的原因以及依止的方式。所依是修多羅,也就是佛經。依止的原因是經中說到的阿彌陀佛和佛所成就的淨土是真實功德相。依止的方式是修持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五念門,來求得與佛的經教相應,與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相應。這就道出本論的宗趣是修五念門,與佛教相應。

  所以,整部論要宣說的就是五念門。第一偈中說的“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和“願生安樂國”這叁句,就是禮拜、贊歎、作願門。後面接著要說的是觀察、回向兩門。所以,這一行偈子起到成上起下的作用。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叁藏等。叁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叁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

  什麼叫“修多羅”?十二部經中直接說的長行文,稱爲修多羅,就是小乘四阿含、經律論叁藏等。小乘叁藏外的大乘經,也叫修多羅。這裏說的“依修多羅”,是指小乘叁藏外的大乘經,不是阿含經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