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心,修無我成就無我。由聞思決定好了整個菩提道的各個支分,之後就是修習這一系列的道次第,不必再另找一個修法。
(四)修持淨土
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前行也是數數聞思淨土經論。比如,對西方淨土的因、果、事、理,依報、正報的功德莊嚴,往生淨土的殊勝利益,往生的正因和違緣,西方淨土的不共優點,修持淨土的方法,阿彌陀佛的大願海,彌陀名號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聞才能了解。多聞之後,又要多思惟憶念。如果由思惟聖教和正理引發了定解,那就能引生往生淨土堅定的信念和切願。在真信切願推動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淨土正因,步步切實,決定成功,可以說“往生淨土,萬牛莫挽”。以這個原因,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所以先由聞思引生定解,這是最初的關鍵。在定解的攝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點一滴都能成爲淨土資糧,而且是純乎其純的資糧,由此開始踏上了往生淨土的真實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爲整個心和阿彌陀佛相應,功德不可思議。按這樣發展,雖然還身處娑婆世界,其實已成爲極樂國的人。
相反,若沒有聞思淨土的經論,對淨土沒有生起真信切願,則修持淨土容易淪爲影子之道。(當然並不排除宿世已種過深厚善根,一聽就能深信不移,這並非此處所指的對象。可以反觀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願望甚至比去美國還微弱,那一定要聞思淨土的經論教言。各人都有自知之明,反觀自心就知道信願的真切程度。)
不聞思是怎樣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應的呢?(此處,“聞”不只是聽聞,十法行中的書寫、閱讀、諷誦、開演等都歸屬在內。)比如,沒有聽聞思惟過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恩德,就不會去憶念,也就無從生起對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聞思得不夠,觀察和憶念未到量,則信心和感恩心就很難猛利、恒常。如是即便修一點,與法相應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顯。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會了知阿彌陀佛的智悲力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宏深廣大,也就不能由衷地發起對佛的皈依心,這樣即便形象上向阿彌陀佛合掌、禮拜,但和以猛利皈依心禮拜相比,功德相去甚遠。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遠比單憑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決志求生淨土。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能真正觀察到娑婆世界純粹是苦性,遇到世間的順逆境,仍會耽著不舍,無法投注心力修持淨土。比如,一個人對苦谛思惟得深徹,出離心堅固,他就能放下世間,一心修淨土。而另一人不知輪回是苦,根本沒有出離心,雖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間的念頭不斷。兩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懸殊。
或者,不聞思,就不知道淨土不可思議的利益,不會緣此觀察串習,也就難以生起欣求極樂的心,更不能讓欣求心達到強烈,以及持續到行住坐臥的一切威儀中。無法深刻了解《阿彌陀經》所說的“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樂”的內涵,也就發不起求生的心力。
再比如,若沒有對因果深入聞思,就無法引生對因果的信心,這樣正知正念不容易堅固,平常起心動念,惡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師說:“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于常人百千萬倍。”所以,有沒有深信因果的正見,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遠。當然,此處聞思業果是指如理如量的聞思,而且能以法爲鏡反省自己。走馬觀花般的聞思或者不得要領的聞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沒有聞思過菩提心的教法,就不會深刻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發菩提心是往生淨土極關鍵的正因。事實上,有沒有菩提心攝持念佛,功德相差懸殊。或者,對于菩提心是大乘入門、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德相、修菩提心的方法等,沒有深入聞思引發定解並實修,即使發菩提心,心力也很微弱,或者只是相似的發心,這樣念佛效果也就很差。
印光大師說:“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爲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弘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又說:“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系統聞思第二轉*輪的空性和第叁轉*輪的如來藏,對于淨土的理解就很膚淺,證入的品位也不高。《觀無量壽經》中所講上品上生的條件,其中一條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目的也是提高對大乘的見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資糧,從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沒有聞思最基礎的暇滿、無常、惡趣苦等涵義,就不知道怎麼珍惜時間修習淨土,怎麼讓心專一。相反,對此等若獲得了定解,則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讓心轉入修行。如《徹悟語錄》中說:“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這段開示就是將暇滿和無常的教法直接和淨土的修行結合,顯示爲實修的教授。開示中所說的“知”,也只有通過聞思才能強有力地引發。如果經過串習讓珍惜人生的心強烈、持續,單以這個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費時間的惡習。
印光大師開示:“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複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複爲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爲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爲德能,以修善爲桎梏,不數十年,又複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這是將無常和惡趣苦顯示爲實修教授。若想強有力地生起這一正念,基礎仍是聞思無常和惡趣苦。如果聞思獲得定解又數數串習,那就能讓怖畏心越來越強,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讓心轉入念佛。
總結:
總之,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對此獲得定解之後,不會認爲聞思和實修沒有關系。我們應當靜下心從長計議,一點一滴逐漸積累聞思,下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將思想觀念徹底轉爲佛法的觀念,面對任何人事物以及輪回、人生的現象,都能用佛法來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導自己的身語意,從而走上覺悟之道。
如此,面對輪回時,不緣則已,一緣就是不淨、就是苦、就是假相,如是自然會退掉耽著輪回的心;面對衆生時,自然就能生起慈悲菩提心、利他心;修持六度時,自然就能自在趨入,修持到位,而且自然發起大乘弘願;面對境界現前時,都能了知是因緣生,沒有自性,打我、罵我、贊我、毀我,沒有任何可執著之處,能所雙亡,或者,思惟這些都是緣起法,不必歡喜不必憂。而且,無論講什麼、修什麼、念什麼,很容易就契入,就像丹青妙手畫技純熟時,隨手畫來,惟妙惟肖。
所以,貴在純熟,對佛法要學得滾瓜爛熟,日裏夜裏、醒時夢時,心心念念往法上如理作意,朝也念法、暮也念法,心自然就轉成佛法的體性,從文字的教法修成了心中的證法。
這樣,見色聞聲、待人處事、穿衣吃飯,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統統可以轉爲道用。就在一個心上運用一切佛法,譬如到一個城市,可以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多體、觀緣起、觀淨土,可以修菩提心、發願等。可以將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變成修法。
如此才會明白,阿底峽尊者傳來的道次第具有一切佛語現爲教授的特點。若能沿此道深入下去,即可顯露更深層次的佛法,如同抽絲剝繭,最終顯露萬法實相,了達佛法的密意。如此自然就知道佛法都是引導衆生成佛的方便,根本沒有相違之處,而且全都可以融會于一個心上,頭頭是道,念念可修。
能修的天地非常廣闊。暇滿、業果、無常、惡趣苦、皈依、苦集、十二緣起、忏悔、慈悲喜舍、菩提心、六度四攝等,都是在心上起修。對這一套得到定解之後,修行方法不必要問別人,自己心知肚明,不會再有任何懷疑。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辨中邊論釋》中告訴我們,聖法的一切修行相或行爲相,可以歸攝在十種法行中。十種法行就是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這十種當中含攝了一切有關聖法的修行,因而稱爲十法行。我們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獲得無量福德聚。因爲聖法是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並且是超出叁有的正道,與之相關的一切作業都具有極大意義。因此下至書寫、聽聞一個偈頌,功德也勝過一切世間善根。
此“十法行”就是聞思修的廣說,而聞思修是我們入佛門乃至成佛爲止最重要的所作,也是我們應日夜投入唯一的所作。所謂資糧道的菩薩,主要精力都要用在聽聞和思惟聖法上。在此基礎上“加功用行”,就趣入加行道。由此便知,自己目前應當在何處著手努力。
最後,願大家一入道就認准方向,順利進入聞思修的正軌。
(本文僅就道次第體系,討論聞思修的軌則。然而,衆生根性有利鈍、善根有深淺、法緣有親疏,且修行不止一世,宿世栽培大有厚薄,因此法門的施設、方法、次第無法一概而論。或以信入、或以定入、或以慧入、或漸修後悟,或悟後漸修,或一機一緣而頓悟,或一名一咒而直入,或依佛力頓發宿慧,或依信心暗合道妙,或師徒緣深依師口訣修持等等,這些都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請讀者審慎抉擇。)
《談談聞思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