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25

  ..續本文上一頁薩的觀點,出自《瑜伽師地論》與《俱舍論》。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暗,于繩實體不能明了,于彼遂起執蛇之覺。

  如果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不同,應當這樣理解:比如盤繩,在夜幕初降時,不能明了繩的實體,因此對盤繩生起是蛇的錯覺。

  “盤繩”比喻五蘊體,“略降黑暗,于繩實體不能明了”比喻無明,“于彼遂起執蛇之覺”比喻由無明生起薩迦耶見。

  【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暗誤蘊爲我,從此發生諸余煩惱。

  同樣,障蔽了明見五蘊的實體,由于無明黑暗誤認爲五蘊是以自性成立的我,由此生起其余貪嗔等煩惱。

  申二、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一體

  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一體,是中觀論師以及法稱論師的觀點。

  比如,中觀應成派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慧見煩惱諸過患,皆由薩迦耶見生。”此中並未分開薩迦耶見和無明。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也承許二者是一體,後文所引《釋量論》的頌詞,就是證明。

  【如許彼二爲一,即薩迦耶見爲煩惱根本。

  如果承許無明和薩迦耶見是一體,即是把薩迦耶見歸爲煩惱的根本。

  總之,對煩惱産生之理,隨教典的論師們將無明安立爲僅僅不了知實相本性,承許是未證與邪證中的未證,而且將壞聚見僅僅承許爲我執,與無明他體。依此而言,首先從不明了五蘊自性的無明之中,生起執蘊爲我的壞聚見,再從壞聚見産生出其余的煩惱。如同在稍降黑暗時,沒有明了盤繩的實體,依靠盤繩生起執著蛇的錯覺。

  而隨理的論師們承許,壞聚見本來就是無明的一種,所以也承許是未證與邪證中的邪證,而且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未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煩惱之理分二:一、略說 二、進而剖析

  申一、略說

  【此複由其薩迦耶見,執爲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如是分已,貪著自黨,嗔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于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爲第一,如是便于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谛叁寶等法,邪見謂無,或複生疑爲有爲無是耶非耶。

  由于薩迦耶見執著五蘊是我之後,隨著就分出了自他的差別。在分別自他之後,便貪著自己的一邊(貪),嗔恚他人的那一邊(嗔);自高自大(慢);執著我是常恒或者斷滅(邊執見);對我見等惡見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惡行,執爲最殊勝(見取見與戒禁取見);這樣就對開示無我的大師佛陀以及佛陀所說的業果、四谛、叁寶等聖法認爲是沒有(邪見);或者心裏懷疑此等有還是沒有?是還是非?(疑)

  以上以薩迦耶見生起其余煩惱的次第,只是總的按照大概情況而宣說,並非一定如此。比如,《俱舍論》中說:有首先不了解四谛的無明,以無明而懷疑四谛有沒有,然後依止邪師,聽聞邪言教,這樣串習成邪見而引生各種煩惱,造種種罪。

  【如《釋量》雲:“有我知有他,執嗔自他分[82],與此等系屬,生一切過失。”

  如《釋量論》說:執著有自性成立的我,就有和“我”對立的“他”,于是貪執自黨,嗔恚他黨,以及與這些貪嗔等相連,而生起一切生老等過失。

  這說明“我執”是一切煩惱與過失的根源。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自釋》中也說:“從無始生死以來,起自無明地基,豎窮叁界,橫遍十方,日日增長煩惱巉岩。”

  申二、進而剖析

  “由其薩迦耶見,執爲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我”是緣五蘊妄執具有獨立個體之相,有了我執後,就會在我上安立差別。相反,如果不存在施設基——獨立的自我,則如何在“我”上安立可愛的我、尊貴的我、純潔的我、永恒的我、富貴的我、成功的我、有自性的我、新潮的我、精彩的我?如同對石女兒無法安立差別一樣。

  自從將多分無常的五蘊執著成自性成立的我之後,以此獨立的我,就會執著“我”之外的其它五蘊爲他,如此就有與我對立的他。

  在引生煩惱之前,自己心中先是會顯現自他對立之相,有了自他的比較後,自然就會生起煩惱。分判自他差別之後,心前所現之法,如果隨順心意,就生貪著;違逆心意,便起嗔恚;比自我高上,就生嫉妒;比自我低下,就起我慢;與自我平等,就生競爭。諸如此類,一定是心裏現起“我”“他”對立之相,以二者對比所生的差別,而生起不同的煩惱。比如,一位冠軍站在最高的領獎臺,首先戴上金牌,全場響起掌聲祝賀他,此時冠軍自我高大之相就會凸現,與自我對立的是其他選手低下之相,有了高低的對比後,他的心自然緣著高相隨轉,無法平息,俯視衆人,這就是高慢。如果這位冠軍當時能觀見,只有無數微塵與刹那假合的蘊,並沒有高大的自我,也沒有低小的他,必定不會生起我慢。可見是由心中分判自他差別之後,才引起我慢。

  對“心前分判自他差別”之義,必須深入細致地思惟。比如,甲同學嫉妒乙同學,這是由于甲心中現起與“自我”對立的乙的圓滿相,比如,乙的相貌、口才出衆,學習成績優異,常受老師表揚,在很多場合表現出色或者很多同學擁護他。當圓滿的他相一幕幕在心中顯現時,甲的自我會極其不忍,越分別越嫉妒。最初入學時,甲和乙也不熟悉,甲並不執著乙,這時對中庸境的乙只是執他實有的愚癡心。但是,一旦乙的功德差別相顯現,嫉妒就無法遏製地生起。如果下一學期,甲的成績反超乙,而且得到老師的贊歎,此時甲心前現出低下的乙相,就會由嫉妒轉成我慢,得意萬分:這次總算敗在我手下。所以,同樣是所緣境的乙,由于分判的自他差別不同,就會引起嫉妒與我慢二種不同的煩惱。假如沒有自他分判的差別,絕對不會引生煩惱的差別,否則,就有“以同類因産生不同果”的過失。

  再分析“貪著自黨,嗔恚他品”的含義。什麼是自黨與他品?從廣義而言,不僅是指補特伽羅,其實凡是一切相合自我心意、滿足自我的法都是自黨,凡是一切違反自我心意、不悅意之法都是他品,小至衣食、受用、環境、人、事,大到團體、宗派、見解、思想、民族、國家,都以自我的執著,而分成自黨與他品。一旦心前現起自黨,就會貪著不舍,而現起他品就會嗔恚排斥,這貪嗔的源頭就是執著自我。比如一件貼身時髦的衣服,能美化自我的形象,就會執著這衣服爲自黨,貪著不舍。相反,如果能觀見無我,穿再美的衣服,也只是在無數微塵的聚合上包一層布,會生貪心嗎?既然無我,衣服能讓誰漂亮?沒有我,就不會有讓我悅意的衣服。如此觀察生活中的自黨,比如,對一輛小車、一幢別墅、一種飲食、一個可愛的人、一種文化、一首樂曲、一位崇拜的明星等,肯定是心中現起悅意相後,生起“我喜歡”之念,然後耽著不舍,其根子就是我執,一旦自我消失,到底“誰”在喜歡呢?

  曾經某縣城的一位首富,首先購買了奔馳,成爲當地一大新聞。此人爲了顯示闊氣,在買車的當天,戴著墨鏡,駕車來回巡遊城中的每一條街。這種對虛榮的貪執,根源就是我執,他這樣做唯一是爲了滿足自我,否則,如果是木頭人坐在奔馳中,不可能得意洋洋。

  貪嗔二者關系密切,如同兄弟。嗔源自于貪,我們常說:“愛越深,恨越切”,因爲貪是對某法耽著不舍,如果另有一法障礙自我貪欲的實現,就會産生嗔恚。如同一只手要緊緊握住某物,如果有人搶奪或者障礙求取,另一只手就會揮拳出擊。我們內心的動作也是如此,“自我”不願舍離對境時,如果有外力造成妨礙、破壞,心執著越強,對這違逆境的抵觸心態也越強。比如,足球迷觀看世界杯足球賽的現場直播時,如果受人阻撓,就會爆發嗔恚。又如,天人墮落時會生起嗔心,産生大痛苦,追溯根源也是來自貪欲。存活的時候,天人對天界的五欲執著得厲害,失去這一切時,也就極爲痛苦。此情形如同吸毒,吸毒時深深陷在強烈的樂受之中,自我得到極大的滿足。但沒有毒品或有人阻止他吸毒時,就會生起強烈的嗔恚,爲了吸毒可以不惜摧毀一切。

  此外,以薩迦耶見爲根源會引起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和懷疑。爲何如此?因爲凡夫基本上,念念都落在薩迦耶見中,對無我空性一無所知,這樣就可以斷定:乃至未聞思空性教法之前,不論他怎麼修道,所執之見始終不相違我執,種種行爲也不可能抓住對治我執這個重點。換言之,雖然會有各種外道或者類似外道的見解行爲,目的也是解脫,但是以薩迦耶見攝持之後,都會落在戒禁取見與見取見之中。相反,假如對人無我有所認識,必定不會將這些千奇百怪的見解行爲執著爲最殊勝。一般的人不要說修“無我”,連聽都沒聽過,他們認爲存在自我天經地義,以這種堅固的我執障礙,對開示無我的佛陀以及佛所說的四谛、業果、叁寶等,自然會猶豫,不能信受,因爲這和他內心深處的執著正好完全相反。或者說,因爲我執心強,念念執牢一個我,此時完全障蔽了智慧,如同盲人,不見真實的大師、叁寶、業果,對此會否定、懷疑。相反,若能增上無我的見解,自然對大師、叁寶、業果等會生起日益清晰的定解,就像逐漸消除眼翳後,自然明了一切顯現。

  可見輪回的根在于我執,凡夫的一念一言一行都是圍繞著我執而進行。比如,常人一天的所思所行,無非是爲了得到財富、名譽、地位、異性,追求此等又都是爲了滿足“自我”,一日如此,一生也是如此,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人人都圍繞著“我”執在轉,輪回就此而形成。對凡夫而言,人生的意義就是實現“我”的圓滿,無論是地獄、旁生還是無色界天,都以“我”而存在。一旦“我”消失,就不會有業與煩惱,整…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