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

  

  中士道·發起求解脫心的方便

  * 思維苦谛(見上冊)

  * 思維集谛(見上冊)

  * 十二緣起

  

中士道·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思考題

  

  

  

中士道·發起求解脫心的方便

  

* 十二緣起

  

  寅二、由十二緣起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 二、支分略攝 叁、幾世圓滿 四、此等攝義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叁、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緣起是佛法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它的意義是“此有則彼有”,一切內外諸法都是緣起法,此處特以無明等十二支來說明內有情流轉的緣起。

  了解十二緣起,就會明了生死既不是無因生,也不是自在天等非因生,而是十二支以前前支爲因緣引起後後支,環環相扣地流轉延續。

  爲什麼要思惟十二緣起?因爲只要不了解流轉的緣起規律,就會一直存在執著輪回有我、有安樂、有實義的愚癡,由此無法趣入解脫道,如果能了解十二緣起,就可以認清自己真實的存在狀況,不會認爲輪回是安穩、安樂之處,從而生起希求解脫之心。

  外道也有苦苦、壞苦、粗無常等教法,而十二緣起則是佛教的不共法,在《般若經》、《稻稈經》、《緣起經》、《緣起心要頌》、《瑜伽師地論》、世親菩薩的《緣起經釋》、《俱舍論》、功德慧的《緣起經廣釋》、蓮花戒的《稻稈經釋》等大經論中都有闡述十二緣起的法義。

  佛陀初轉*輪,首先宣說四谛十二緣起,其目的何在?《陀羅尼自在王經》中有則比喻,摩尼寶師想要開發寶性山中的摩尼寶,首先是要以方便除去粗垢。其喻義是:佛陀見凡夫個個樂著生死,就宣說四谛十二緣起,讓凡夫認識輪回的真相,由此激發他的厭離心,使他轉入解脫道。凡夫之所以無法遣除耽著生死之心,就是因爲沒有通過觀察,認識生死真相。如果能在緣起上透視生死,一定可以引起出離意樂。

  總之,思惟十二緣起,目的是要引發希求解脫的心。重點是觀察前前支引生後後支的流轉方式。

  卯一、支分差別分叁:一、總說 二、分說 叁、攝義

  辰一、總說

  【十二緣起支中。

  十二支的每一支以及以前前引生後後的生起次第我們相續中本來就具有,自然應當結合自相續來思惟,而不是脫離自相續去另學一種知識。例如,學習“受緣生愛”這一條,就要觀察自己身心上是不是按這種方式生起。比如,物質世界的規律,並不是物理學家發現之後才存在,而是本來就蘊含在物質世界中,但人們不去思惟,也就不能了解。同樣,生死流轉的規律始終運轉在凡夫人的身心中,而且是無數次發生過,但我們從來不在身心上如理如量地觀察,因此都不認識。現在佛陀開示了這個流轉公式,關鍵在于自己能否通過思惟認識到,只有以這種方式才能真正認識佛法。

  辰二、分說分十二:一、無明 二、行 叁、識 四、名色 五、六處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巳一、無明分二:一、無明體性 二、無明差別

  午一、無明體性分叁:一、大小乘共許的無明體性 二、持薩迦耶見爲無明的宗派所許無明的體性 叁、承許無明與薩迦耶見不是一體的宗派所許無明的體性

  第一支,如大黑暗般的無明,分成體性與差別兩部分,其中體性又有叁種不同的承許,首先按照大小乘共許的觀點,宣說無明的比喻與意義。

  未一、大小乘共許的無明體性

  【初無明者,如《俱舍》雲:“無明如非親實等。”

  《俱舍論》中以比喻如是描述“無明”:無明如同非親或非實等,“非親”是指怨敵,“非實”是指虛诳。

  以下具體解釋這個比喻。

  【此亦如說怨敵、虛诳,非惟遮無親友、谛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所謂“怨敵”,是指親友的對立法,並不是遮除親友之後的余法,也不是與親友不同的法,比如,陌生人是親友之外的法,但不是怨敵。“虛诳語”也是指真實語的正對治品,而不是真實語之外的語言,因爲真實語之外的绮語、柔軟語、粗惡語等並不是虛诳語。

  以下宣說意義。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如是無明也不是只遮除了能對治的明以及排除明後所剩余的法,而是與明直接相違的所對治品,因此應當這樣定義:所謂無明,即明的違品或對立法,而不是明之外的法。

  明是指了達無我義,在明之外還有一類法,比如布施、了達暇滿、粗無常的智慧等,既不是無明也不是明。因此,“明”是指了達無我義,而“無明”是指不了達或倒執無我義,這二者猶如光明與黑暗般,是無法並存相克的關系。

  另外須知,無明的釋詞:“無”不是指沒有分別心而是指沒有它的能對治,“明”也不是指明分而是指智慧的明,即無明不是指沒有分別心的明分,而是指沒有能對治——智慧的明。

  未二、持薩迦耶見爲無明的宗派所許無明的體性

  【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

  此中能對治的明就是真實明了人無我的意義,其違品就是補特伽羅我執的薩迦耶見,也就是緣多分無常的五蘊執著是常、一、自在我的薩迦耶見。

  【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法稱、法護、清辯、月稱等論師,根據《十地經》與《月燈經》的觀點,對無明承許有見與非見兩種,其中將薩迦耶見承許是有見。

  未叁、持無明與薩迦耶見不是一體的宗派所許無明的體性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爲未解心。

  無著和世親二兄弟以及大多數小乘有部宗論師,根據《稻稈經》、《辨別經》等,承許無明是倒執實義與蒙昧實義這二者中的蒙昧實義,總之,是指邪解與未解二心之中的未解心。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爲覺無我慧。

  但以上兩派都一致承許,與無明相違的主要對治是了達無我的智慧。

  在中觀論典和《釋量論》等中,都承許真正能破無明的是了達空性的智慧,其它慈悲、布施等只是助緣,單憑布施等法不可能直接破除無明。比如,以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是一體的宗派來說,以智慧現見我唯一是多分刹那的蘊,並沒有常一的法相,這樣了達人無我,自然就會破除倒執五蘊爲我的無明,猶如光明自然破除黑暗一樣,此外再沒有能破無明的正對治。

  總之,法稱等論師承許無明是和了達人無我的智慧相違的顛倒邪解,無著兄弟等則承許無明是愚蒙不了解無我真實義的心態,僅僅是一種未解的心識。雖然他們界定無明的體相有所不同,但一致承許無明的對治是空性慧。

  午二、無明差別

  爲什麼要認識無明的差別呢?因爲了解清楚了無明的差別,才能辨明惡趣與善趣流轉的源頭。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

  無著菩薩的《集論》中,將無明體性的愚蒙略分爲業果愚與真實義愚兩種。其中業果愚是指不知道業果,真實義愚是指不知道無我,此二者是衰損的源頭。

  我們首先要了解造成輪回大苦海的根源,如果不了解,就不會以強烈的希求心去尋求了解業果與空性,即使修行也只是在枝末上繞,不能直接在根本上用功。相反,若能認清楚生死的源頭,就會全力以赴對治根本。比如,知道惡趣的源頭是業果愚後,就能決定下士道修行的重點是通過思惟業果,對業果産生深忍信,這是轉生善趣最重要的基礎,是一切白法的根本,如果不能遮破業果愚,則必定會墮入惡趣。修習中士道是要出離整個輪回,道的核心就在通達人無我空性,抓住這個要點用功,才是從根本起修。

  以下宣說無明的作用。

  【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以業果愚必定招集墮落惡趣的業,以真實義愚能招集轉生善趣的業。

  業果愚就是不了解自己的行爲會造成何種後果,由于不了解,就會盲目造作墮落惡趣的業。在十二緣起圖中,無明是以盲人行走在山道上來表示。凡夫如同盲人,每天都在愚蒙的狀態中不停地造作。

  這業果愚具有巨大的能力,能造集墮惡趣的行。比如,當今社會,幾乎全民都落在業果愚中,因此,相比以往任何時代,現代人行持殺盜淫等更具有能力。

  如果破除了業果愚而沒有脫離真實義愚,它會造作什麼行呢?在真實義愚的掌控之下,所造作的必定是往生善趣的福業與不動業。以外道來說,外道從未想過對治我執超出叁界,他們執著自我真實有,在我執的推動下做各種修行,但無論如何在真實義愚的支配下,時時都處在集順生死業當中,沒有一刻能趨向解脫。因此,真正了解到輪回是行苦的本質,才會義無反顧地出離世間,如果再能生起無我空慧,就可以截斷輪回根源,這時才不會以我執造集有漏福業與不動業。

  巳二、行分叁:一、行之體性 二、行之差別 叁、無明緣行之理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