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P18

  ..續本文上一頁生起了厭世心,出家修道成就辟支佛果,度化了不可計數的人天。

  七返六欲天的時間極其漫長,若彙集其間所享受的天福,決定是天文數字。因此,一天出家所獲的利益是:滿二十劫不墮惡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又可種下證果之因。由此可見出家功德無量無邊,無法比喻。經中說:假使有充滿四天下之多的阿羅漢,有人在百年當中,盡心供養他們衣食、臥具、湯藥,從無缺少,乃至阿羅漢涅槃之後,又分別爲他們各自建塔,以花香璎珞等種種供品供養,如此所獲功德不如有人爲了求證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功德。

  所以,出家之法極其珍貴,千萬不要爲了些許財色而貪著世俗、流浪生死,苦了自己生生世世。

  《雜寶藏經》說:以前盧留城有位優陀羨王,了達許多事理。他有位夫人名叫有相,相貌端正無比,又有德行,深得國王的愛敬。

  當時國家法規規定,國王不能自己彈琴。一天,有相夫人和國王在內屋遊戲時,她仗著國王的寵愛而讓國王彈琴,自己伴舞。她的手才揮起,精通相術的國王便發現她的死相已現前,活不過七天,就把琴放在一邊,長聲歎氣。

  有相夫人便問國王爲何哀歎,國王先是不肯回答,在多次勸請之後,只好如實告知。

  夫人聽後非常恐懼,就對國王說:“我聽說只要以信心出家一天,就能升天。我想出家,求您開許。”

  國王對她愛戀深重,放舍不下,就說:“這樣吧,到第六天時可以允許你出家。”

  到了第六天,國王又對夫人說:“你答應我,升天之後一定回來看我,我就可以開許你出家。”

  有相夫人發誓之後,便獲得許可而出家受戒。當天,她飲用石蜜漿後,腹中絞結,至第七日早晨就去世,因善緣而升天。

  因天人都能知道宿命,有相夫人轉生爲天人之後,便按照承諾前去會見國王,當時身光照亮了整個王宮。

  國王問:“你是誰?”

  天人說:“我是你的前妻有相夫人。”

  國王非常高興,就請他入座。天人說:“我現在看大王,就覺得您髒得讓我難以接近,只因先前已有誓願,所以才來見你。”

  國王聽後頓時覺悟,感歎說:“夫人出家一日便升爲天人,神志高遠,令我自慚下賤,我今天爲何不出家呢?聽說天人的一片指甲就和閻浮提的大地價值相等,我這個國家又何足爲貴呢?”于是讓位給兒子,自己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

  本來國王福報比夫人大,爲何事隔一日就産生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尊貴的國王在夫人面前竟然感覺下賤?《大智度論》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孔雀雖然有豔麗的羽毛莊嚴身體,但卻不如白鶴能高飛,在家白衣雖有富貴力,但畢竟比不上出家的功德宏深。)有相夫人憑著出家受戒的功德力,已經變成高飛的白鶴,優陀羨王只能擡頭仰望他的境界。

  午二、引教證說明

  《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叁惡道。”

  《僧祗律》雲:“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叁百六十叁萬六千歲叁塗苦。”以一天一夜出家修梵行,可以遠離叁百六十叁萬六千年的叁惡趣苦。

  《大寶積經》雲:“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彼則近菩提,摧破魔軍衆,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長,不壞衆善根,遠離諸煩惱,舍于家業累,順道聖所贊。舍家離惱縛,除惱離魔縛,心解行無染,不久證菩提。”

  巳二、發出家心向靜處邁一步的功德

  《難陀出家經》說:“如果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衆生,在一大劫中布施兒女,所得的功德,不如發出家心向寂靜地邁一步所獲的功德。”

  巳叁、無意之中結出家緣的利益

  《優波羅花比丘尼本生經》中說,佛在世時,優波羅花比丘尼獲得了六種神通、證了聖果。她到貴人家時常常贊歎出家之法,而且勸貴夫人:“姊妹們,你們可以出家了。”

  這些貴夫人說:“我們年輕,相貌又好,持戒恐怕很困難。”

  比丘尼說:“破戒就破,只要出家。”

  她們就說:“破戒會墮地獄。”

  比丘尼又說:“墮地獄就讓它墮。”

  貴夫人問:“在地獄中要受大罪苦,怎麼可以墮呢?”

  比丘尼解釋:“我憶起自己前世曾是戲女,穿過各種衣服,說很多绮語,有時也穿比丘尼的衣服演戲。以這個因緣,迦葉佛時,我出家作比丘尼。當時,因依仗自己出身高貴、相貌姣好,生了驕慢心而墮入地獄受種種痛苦。苦盡之後,在今世值遇了釋迦牟尼佛,隨佛出家後獲證阿羅漢果。雖然破戒,但依仗出家因緣畢竟可以證果。”

  再引公案說明:

  佛在祗桓精舍時,一次,有個喝醉酒的婆羅門乞求出家,佛就叫阿難爲他剃發,穿上法衣。此人酒醒之後,驚恐萬分:自己怎麼會出了家?于是趕緊逃跑。比丘們問佛:“爲什麼讓醉婆羅門出家呢?”佛說:“無量劫以來,他都不曾發心出家。今天因爲喝醉酒,暫時生起微弱之心,以此因緣,以後他會出家得道。”

  在《萬善同歸集》中,永明延壽大師對以上公案評論說:“乃至醉中剃發、戲裏披衣,一曏時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慈舍愛,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乃至于在喝醉酒時剃發,或在唱戲時披出家人的法衣,在這麼短暫的時刻中,就已經種下了將來證果的因緣,何況真正割舍了家庭眷屬,具足出離正因而成爲大乘的菩薩僧,這種出家的福德又怎麼會有窮盡呢?)

  以上宣說了出家一日、向靜處邁出一步以及結出家緣的功德。如果以微小之因尚且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那麼一心爲了解脫、爲了成佛、爲了利益衆生而出家長期精進修法,功德更是不可思議。

  巳四、總說出家的功德

  《寶積經》雲:“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若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叁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産;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九者恒爲諸天之所贊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

  《宣說大種變經》雲:“大千界衆生,皆發趣菩提,假令盡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發道意,以信而出家,隨佛而修學,其福勝于彼。過去未來世,一切諸如來,無有不舍家,得成無上道。叁世一切佛,稱贊出家法,若樂供養佛,當依佛出家。”

  《文殊問經》雲:“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無量過患故,出家者無量功德故。住家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行諸惡法,出家者離諸惡法;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住家者是憂悲惱處,出家者是歡喜處;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是解脫處;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處;住家者有貪利樂,出家者無貪利樂;住家者是愦鬧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爲煩惱所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爲他人,出家者常爲自身;住家者以苦爲樂,出家者出離爲樂;住家者增長棘刺,出家者能滅棘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爲叁乘毀訾,出家者爲叁乘稱歎;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爲人仆使,出家者爲仆使主;住家者是黑暗處,出家者是光明處;住家者增長憍慢,出家者滅憍慢處;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苦,出家者常懷喜樂;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實法;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失內思惟,出家者得內思惟;住家者無歸依處,出家者有歸依處;住家者多有嗔恚,出家者多行慈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舍重擔;住家者有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者有其齊限;住家者以財物爲寶,出家者以功德爲寶;住家者隨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住家者是煩惱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住家者爲纏所縛,出家者離于纏縛;住家者爲國王教誡,出家者爲佛法教誡;住家者伴侶易得,出家者伴侶難得;住家者傷害爲勝,出家者攝受爲勝;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贊歎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經中還有這樣一則公案:

  有一天,阿難問佛:“出家有何種功德?”佛說:“如果你在百年當中問我此事,我以無盡的智慧,除飲食之外,在百年當中爲你廣說,也說不盡此人的功德。此出家人常常生在天上、人中作國王,常常享受天人的安樂。如果有人在我的沙門法中讓人出家,成全他人的出家因緣,此人也會在生死之中常受快樂。我滿百年宣說勸人出家的福德也無法說盡。”

  若能按照以上所說,自心常常憶念出家功德、居家過患,決定能令已出家者堅固道心,未出家者安立或蘇醒妙善習氣。

  以下再結合一則公案重溫上述法義。

  《雜譬喻經》說:以前,有對富豪兄弟,擁有無量資財,父母去世後,二人失去了依靠。兄弟倆志向不同,哥哥喜歡修道,弟弟喜歡經營世間家業。

  見哥哥對家業不感興趣,弟弟不高興地說:“父母過世了,我們本應維持好家業,你反而舍棄家業去隨沙門聽經,沙門能給你吃穿享受嗎?現在家境變得貧困,被人恥笑,你這是敗廢家業。唯有繼承家業,才是孝順。”

  哥哥說:“五戒十善、供養叁寶、以道化親,才是真正的孝。道與俗相反,道人所好的正是俗人所厭離的,俗人所珍愛的正是道人所舍棄的。智與愚不同,就像明和暗相違一樣。所以智者應該去暗趨…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