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尔久未能自还[16],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亦是现得暇满之时。”】
博朵瓦说:往昔流转那么长久,也未能自然还灭,今天也不会自然还灭,所以必须主动断除,而断除之时正是现在获得暇满的时候。
寅二、所依以出家为妙之理分五:一、总说 二、须思惟出家功德以及在家过患 三、当如是发愿 四、成为佛法所缘 五、显密教中赞叹出家
卯一、总说
【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17],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此复”有进一层的语气,即断除生死的所依是暇满人身,而在暇满人身当中又以出家身为殊胜。
对修习正法而言,居家有很多障碍以及罪恶过失,出家则相反,障碍和罪恶过失都少,断除生死的所依身以出家为殊胜,所以智者们应当欢喜出家。
卯二、须思惟在家过患以及出家功德分四:一、如是思惟的利益 二、在家的过患 三、了知居家相违正法后,发愿出家 四、出家的功德
辰一、如是思惟的利益
【若数思惟在家过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
如果能反复思惟在家的过患以及出家的功德,已经出家的人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坚固,还没有出家的人也可以在心中安立以及觉醒妙善的习气。
所以,如是思惟的利益,以出家众来说,就是“令意坚固”,“意”包括出离心、珍爱出家身的心、尊重出家戒的心、勤修三学的心等;以在家众来说,通过思惟,以往没有妙善习气的,可以由此安立,已有妙善习气的可以借此因缘苏醒。“妙善习气”是指出离轮回、希求解脱的习气,也就是出家求道的习气。因此,数数思惟在家的过患以及出家的功德,能直接引发与坚固出家善根。
【此中道理当略宣说。】
对在家过患以及出家功德的道理,以下简略宣说。
辰二、在家的过患
【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居家之人,富贵者有守护、维持、增上财富的辛苦,贫穷者有为生活而日夜追求的各种痛苦和艰辛,人们对本无究竟安乐之法妄执为安乐,应当知道这是恶业成熟的果报。
前辈上师们都这样说:如果耽著并无安乐的在家生活,就像猪狗欢喜粪便,唯是以前世恶业力成熟的果报。
比如,狗喜欢吃不净粪,对本来是臭秽的东西,执著是真正的美食,吃起来便不知满足。这是以前世恶业成熟果报,导致心识颠倒,不由自主地这样执著。同样,轮回当中的欲尘“利小害大”,虽然有少许微乐,但没有究竟的安乐,在家人却将这没有究竟安乐、后患无穷的法,妄执为具有究竟安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以苦为乐的乐颠倒,就是因为前世恶业成熟的缘故。
《本生论》中说:世尊因地身为菩萨时,生在一个富有家庭中,成为众生仰赖的怙主。那时,他看到居家的种种过患,而且父母也相继去世,于是他对家产生了强烈的厌离心。菩萨将家中财物和无数珍宝全数布施之后,就独自走出家门,到幽静的森林中出家修行。在此期间,他父亲的一位亲友来看望他,对他说:“你现在变成乞丐一样,过这样缺衣少食的生活,很不合理。所以,你还是好好住在家里修习佛法。”当时,这位亲友说得很殷勤,菩萨因此对他宣说了以下居家的过患。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本生论》说:“对于如同牢狱般的家,永远不要认为有真实的安乐。”
【“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不论富有还是贫乏,居家本身就是大病。富者因为守护资财而烦恼,穷人也有为生活奔波的艰辛,所以贫富都没有真正的安乐。对这样的居家生活欢喜耽著,就是恶业果报成熟之相。”
以下进一步说明出家的所为: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因此,执持众多的生活资具,而且一追求起来便不知满足,这不是出家之事。如果不在道业上精勤,这和在家又有什么差别呢?
辰三、了知居家相违正法后,发愿出家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
又因为在家和正法相违,所以在家很难修习正法。“与法相违”是在家难修的原因。
以下引《本生论》具体宣说相违之处:
【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
如果行持在家的事业,为了自利便不得不说妄语。因职业的关系,对犯罪的人也不得不施行惩罚。
这是举身语的例子,说明在家人为了生活会造很多身口意的罪业。
【“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
“法”是代表出世间的道业,“家”是代表世间的事业。法和家岂能双全?要成就一者,就要抛弃另一者。一心修法,就顾不上家业;一心系在家上,法又怎能修得成?
《宣说大种变经》说:“依止世间五妙欲,以及贪著于子女,依于应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觉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无上胜菩提,昔无一佛能如是,当来成佛无是处。”这两颂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含糊。佛说:日日内心依止世间的五欲,以及耽著子女,依靠这些应呵斥之处的居家者,决定无法证得正觉果位。所谓居家者能获得无上菩提,过去没有先例,将来也绝不可能有。
【“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
法业极为寂静,而家业都是在粗猛急暴的心态中办成的。
寂静和猛暴是相反的状态。学人可以反观:诵经、说法、思惟、修心时内心是什么状态?是不是更宁静,贪嗔减轻;追求名利、男女时又是什么状态?是不是极不寂静的烦恼状态。因此,心缘在法上,就会寂静,缘在家上,就会猛暴。
何以如此?可以从动机、意乐、行为、结果等方面观察:出家一心求法,而法本性离欲,出家人日日讲闻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依止法、供养法,这样的法业是向内调伏烦恼,所以极为寂静,最终必将现证涅槃;而在家则一心追求名利财色,不离贪欲,日日分别执著此等,不论成功或失败,决定唯一是增上烦恼,所以是猛暴,结果是流浪生死。
再从是否害他的角度来说,出家心缘于法,远离害他的意乐和行为,所以是寂静;在家为了家而须与人竞争,大都是以害他来获取自利,意乐行为既然如此恶劣,何来寂静可言呢?
【“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因此,居家具有相违圣法的过患,真正想利益自己的人谁愿意住在烦恼之家呢?相反,只有愚人才甘于陷在烦恼的淤泥当中,不思奋发。
【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
在家耽著在欲尘上,拥有财富名声时,就会生起骄慢,而且贪著五欲时,心识被蒙蔽,不见五欲的过患,从而增长愚痴。安住在这种充满骄慢、愚痴等烦恼毒蛇的蛇窟中,只会毁坏涅槃的安乐。
【“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
家是众多猛苦的所依,犹如蛇窟,是无尽痛苦的源头,有智慧的人谁会去安住?安住其中极不合理。
【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应当反复思惟诸如此类的在家过患,从内心深处发愿出家。
《郁伽长者经》说:“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爱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得时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远离佛法。当作怨家恶知识想,应厌家垢,生出家心。无有在家修习无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无上道。”
辰四、出家的功德分四:一、一日出家的功德 二、发出家心向静处迈一步的功德 三、无意之中结出家缘的利益 四、总说出家的功德
思惟在家过患之后,应再思惟出家的功德,如此从正反两种角度思惟,效果就会明显。
此处转心的方法,即首先通过思惟过患引发厌离心,再由思惟功德引发欣求心,自然就会趣入正道。所以,自己修也好,教导别人也好,都要懂得这个要领。
以下逐步以公案和教证说明出家的功德。
巳一、一日出家的功德分二:一、以公案说明 二、引教证说明
午一、以公案说明
《出家功德经》说:
一日,佛和阿难到毗舍离城乞食。有位王子和一群采女正在高楼上娱乐。
佛听了听音乐声,就对阿难说:“王子过七天就会死,如果不出家就会堕入地狱。”
阿难便主动劝王子出家,王子接受了阿难的劝告。
前六天中,王子尽情享受,到第七天时,他便来到佛前请求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以此因缘,他死后升到四天王天,转生为北天王毗沙门的儿子,和采女共享欲乐;五百岁的天寿穷尽后,又转生为忉利天帝释的儿子,寿命一千岁;然后转生为夜摩天的王子,寿命二千岁;又转生为兜率天的王子,寿命四千岁;转生为化乐天天王之子,寿命八千岁;以后又转生他化自在天,仍是王子,寿命一万六千岁。如此七次往返六个欲天。最后,这位老资格的天人又投生人间,生在富贵之家,财富应有尽有。到了老年,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