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P17

  ..續本文上一頁爾久未能自還[16],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博朵瓦說:往昔流轉那麼長久,也未能自然還滅,今天也不會自然還滅,所以必須主動斷除,而斷除之時正是現在獲得暇滿的時候。

  寅二、所依以出家爲妙之理分五:一、總說 二、須思惟出家功德以及在家過患 叁、當如是發願 四、成爲佛法所緣 五、顯密教中贊歎出家

  卯一、總說

  【此複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難[17],及有衆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爲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此複”有進一層的語氣,即斷除生死的所依是暇滿人身,而在暇滿人身當中又以出家身爲殊勝。

  對修習正法而言,居家有很多障礙以及罪惡過失,出家則相反,障礙和罪惡過失都少,斷除生死的所依身以出家爲殊勝,所以智者們應當歡喜出家。

  卯二、須思惟在家過患以及出家功德分四:一、如是思惟的利益 二、在家的過患 叁、了知居家相違正法後,發願出家 四、出家的功德

  辰一、如是思惟的利益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如果能反複思惟在家的過患以及出家的功德,已經出家的人可以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固,還沒有出家的人也可以在心中安立以及覺醒妙善的習氣。

  所以,如是思惟的利益,以出家衆來說,就是“令意堅固”,“意”包括出離心、珍愛出家身的心、尊重出家戒的心、勤修叁學的心等;以在家衆來說,通過思惟,以往沒有妙善習氣的,可以由此安立,已有妙善習氣的可以借此因緣蘇醒。“妙善習氣”是指出離輪回、希求解脫的習氣,也就是出家求道的習氣。因此,數數思惟在家的過患以及出家的功德,能直接引發與堅固出家善根。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對在家過患以及出家功德的道理,以下簡略宣說。

  辰二、在家的過患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爲苦,貧則追求衆苦艱辛,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居家之人,富貴者有守護、維持、增上財富的辛苦,貧窮者有爲生活而日夜追求的各種痛苦和艱辛,人們對本無究竟安樂之法妄執爲安樂,應當知道這是惡業成熟的果報。

  前輩上師們都這樣說:如果耽著並無安樂的在家生活,就像豬狗歡喜糞便,唯是以前世惡業力成熟的果報。

  比如,狗喜歡吃不淨糞,對本來是臭穢的東西,執著是真正的美食,吃起來便不知滿足。這是以前世惡業成熟果報,導致心識顛倒,不由自主地這樣執著。同樣,輪回當中的欲塵“利小害大”,雖然有少許微樂,但沒有究竟的安樂,在家人卻將這沒有究竟安樂、後患無窮的法,妄執爲具有究竟安樂。之所以會産生這種以苦爲樂的樂顛倒,就是因爲前世惡業成熟的緣故。

  《本生論》中說:世尊因地身爲菩薩時,生在一個富有家庭中,成爲衆生仰賴的怙主。那時,他看到居家的種種過患,而且父母也相繼去世,于是他對家産生了強烈的厭離心。菩薩將家中財物和無數珍寶全數布施之後,就獨自走出家門,到幽靜的森林中出家修行。在此期間,他父親的一位親友來看望他,對他說:“你現在變成乞丐一樣,過這樣缺衣少食的生活,很不合理。所以,你還是好好住在家裏修習佛法。”當時,這位親友說得很殷勤,菩薩因此對他宣說了以下居家的過患。

  【《本生論》雲:“于同牢獄家,永莫思爲樂。”

  《本生論》說:“對于如同牢獄般的家,永遠不要認爲有真實的安樂。”

  【“或富或貧乏,居家爲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于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不論富有還是貧乏,居家本身就是大病。富者因爲守護資財而煩惱,窮人也有爲生活奔波的艱辛,所以貧富都沒有真正的安樂。對這樣的居家生活歡喜耽著,就是惡業果報成熟之相。”

  以下進一步說明出家的所爲:

  【是故執持衆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因此,執持衆多的生活資具,而且一追求起來便不知滿足,這不是出家之事。如果不在道業上精勤,這和在家又有什麼差別呢?

  辰叁、了知居家相違正法後,發願出家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又因爲在家和正法相違,所以在家很難修習正法。“與法相違”是在家難修的原因。

  以下引《本生論》具體宣說相違之處:

  【即前論雲:“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

  如果行持在家的事業,爲了自利便不得不說妄語。因職業的關系,對犯罪的人也不得不施行懲罰。

  這是舉身語的例子,說明在家人爲了生活會造很多身口意的罪業。

  【“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

  “法”是代表出世間的道業,“家”是代表世間的事業。法和家豈能雙全?要成就一者,就要抛棄另一者。一心修法,就顧不上家業;一心系在家上,法又怎能修得成?

  《宣說大種變經》說:“依止世間五妙欲,以及貪著于子女,依于應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覺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無上勝菩提,昔無一佛能如是,當來成佛無是處。”這兩頌說得斬釘截鐵,不容含糊。佛說:日日內心依止世間的五欲,以及耽著子女,依靠這些應呵斥之處的居家者,決定無法證得正覺果位。所謂居家者能獲得無上菩提,過去沒有先例,將來也絕不可能有。

  【“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

  法業極爲寂靜,而家業都是在粗猛急暴的心態中辦成的。

  寂靜和猛暴是相反的狀態。學人可以反觀:誦經、說法、思惟、修心時內心是什麼狀態?是不是更甯靜,貪嗔減輕;追求名利、男女時又是什麼狀態?是不是極不寂靜的煩惱狀態。因此,心緣在法上,就會寂靜,緣在家上,就會猛暴。

  何以如此?可以從動機、意樂、行爲、結果等方面觀察:出家一心求法,而法本性離欲,出家人日日講聞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依止法、供養法,這樣的法業是向內調伏煩惱,所以極爲寂靜,最終必將現證涅槃;而在家則一心追求名利財色,不離貪欲,日日分別執著此等,不論成功或失敗,決定唯一是增上煩惱,所以是猛暴,結果是流浪生死。

  再從是否害他的角度來說,出家心緣于法,遠離害他的意樂和行爲,所以是寂靜;在家爲了家而須與人競爭,大都是以害他來獲取自利,意樂行爲既然如此惡劣,何來寂靜可言呢?

  【“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因此,居家具有相違聖法的過患,真正想利益自己的人誰願意住在煩惱之家呢?相反,只有愚人才甘于陷在煩惱的淤泥當中,不思奮發。

  【又雲:“驕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

  在家耽著在欲塵上,擁有財富名聲時,就會生起驕慢,而且貪著五欲時,心識被蒙蔽,不見五欲的過患,從而增長愚癡。安住在這種充滿驕慢、愚癡等煩惱毒蛇的蛇窟中,只會毀壞涅槃的安樂。

  【“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

  家是衆多猛苦的所依,猶如蛇窟,是無盡痛苦的源頭,有智慧的人誰會去安住?安住其中極不合理。

  【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應當反複思惟諸如此類的在家過患,從內心深處發願出家。

  《郁伽長者經》說:“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妻子,恩愛所系。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得時守護,多諸憂慮。流轉六趣,遠離佛法。當作怨家惡知識想,應厭家垢,生出家心。無有在家修習無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無上道。”

  辰四、出家的功德分四:一、一日出家的功德 二、發出家心向靜處邁一步的功德 叁、無意之中結出家緣的利益 四、總說出家的功德

  思惟在家過患之後,應再思惟出家的功德,如此從正反兩種角度思惟,效果就會明顯。

  此處轉心的方法,即首先通過思惟過患引發厭離心,再由思惟功德引發欣求心,自然就會趣入正道。所以,自己修也好,教導別人也好,都要懂得這個要領。

  以下逐步以公案和教證說明出家的功德。

  巳一、一日出家的功德分二:一、以公案說明 二、引教證說明

  午一、以公案說明

  《出家功德經》說:

  一日,佛和阿難到毗舍離城乞食。有位王子和一群采女正在高樓上娛樂。

  佛聽了聽音樂聲,就對阿難說:“王子過七天就會死,如果不出家就會墮入地獄。”

  阿難便主動勸王子出家,王子接受了阿難的勸告。

  前六天中,王子盡情享受,到第七天時,他便來到佛前請求出家,一日一夜修持淨戒。以此因緣,他死後升到四天王天,轉生爲北天王毗沙門的兒子,和采女共享欲樂;五百歲的天壽窮盡後,又轉生爲忉利天帝釋的兒子,壽命一千歲;然後轉生爲夜摩天的王子,壽命二千歲;又轉生爲兜率天的王子,壽命四千歲;轉生爲化樂天天王之子,壽命八千歲;以後又轉生他化自在天,仍是王子,壽命一萬六千歲。如此七次往返六個欲天。最後,這位老資格的天人又投生人間,生在富貴之家,財富應有盡有。到了老年,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