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16

  ..续本文上一页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看到盘着身,昂头吐舌的蛇影,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一颗心顿时提到嗓子眼?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就是因为预料到下一刻会产生何等可怕的后果,所以恐惧得浑身颤栗。虽然见到蛇影不等于是被毒蛇噬咬,但是灾难紧随其后。同样,已经显现了色声等五欲的相,如果受用生起贪欲,此后必定要领受难忍的生死大苦。七童女修苦有强烈的体验,所以她们看到世上各种各样让人心醉的欲乐,就像是一条条举头吐舌的蛇影一样,正要吞噬自己。

  【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

  又见到五趣众生没有例外,何时何处都是被苦苦、坏苦、行苦的炽燃大火焚烧恼乱。

  【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

  承接前文,“由见是故”是因,“厌舍三有”是果。

  由于见到三有的真相——毫无自在的行苦,受用妙欲利小害大,三苦大火周遍烧恼,整个三有十方三世任何的生命形态以及生活内容,根本没有超出苦的自性,面对世间这样横遍竖穷的苦相,自然从内心深处厌舍三有,生起如北方孩童那样的心,欣乐获得出离轮回的解脱。

  七童女正是见到生死的过患,再也无法安于世间生活,所以一定要向父王请求出家。

  以下再宣说北方孩童的心态:

  【北方孩童者,传说北方炒面[12]稀贵,于日日中惟食蔓菁[13]

  传说西藏的北方气候寒冷、海拔高,无法生长青稞,糌粑都是从远地驮运过来,所以当地糌粑又稀少又昂贵,一般家庭买不起,日常只有吃蔓菁这类低劣食物。

  【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

  有个北方小孩饿了嘴巴馋,想吃糌粑,就向母亲索要。母亲没有糌粑,只能给他生蔓菁,小孩就说:“不好吃,我不要!”

  【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然后母亲又给他更好吃的干蔓菁,也说不要;再换成切成块、刚煮熟的蔓菁,还是不要;又给他煮熟冷却后的蔓菁,也不要。而且很不高兴地说:“这些全是蔓菁!你骗我!根本不是糌粑,我不要!”小孩的眼睛很明亮,假就是假,根本骗不了他。

  以下再说比喻表达的意义:

  【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

  我们平常看到、听到、忆念起世间的安乐时,一切都应这样作意:这是轮回,这也是轮回,这些都是苦。这样生起呕吐之心。这是描述厌恶的状态,没有一点希求之心。

  丑二、怖畏今后仍须轮回而应精勤摧毁

  【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惟空言。

  这是教我们从过去、未来两头思惟:过去从无始辗转至今,不停地漂流生死,总是重复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程序,出了一个胞胎,又入一个胞胎,舍一个皮袋,又取一个皮袋,不论在哪一世,都只有迷乱而痛苦的生活,应当厌患这种轮回生涯而生起厌离;再思惟未来,如果仍然这样延续,必定还要一生又一生地不断漂流,如果按受生次数计算痛苦的种类,确实是苦海无边。如此反复思惟后,要从内心深处真实生起恐惧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如《亲友书》所说:“生死的真实状况就是如此,所以应当知道,不论生在天上、人间,还是地狱、饿鬼、旁生等趣,都不是善妙之处,这个“生”是充满众多痛苦和损害的容器。”

  “皆非妙”:以苦果而言,六道之中不论受生何处,都是受烦恼和业的支配,完全依顺业和烦恼而流转,自己不能自主,所以都是行苦,此行苦之相遍及三有的一切时空,六道受生平等都是处在行苦当中;以苦因而言,受生的同时无量烦恼种子随逐,丝毫没有断除,所以,未来就会有无量痛苦不断涌现。因此,以没有超离苦因和苦果的缘故,六道受生的自性本非善妙之法。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

  受生在生死当中,此“生”本身是一切损害的根本,所以应当断除。

  说到要厌离而且要断除“生”,不由让人感叹:世人都喜欢新生命的诞“生”,举办很多生日喜宴,庆祝“生”,人们总是说祝你生日快乐,其实是祝你轮回快乐,这是世人的颠倒。“转生”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苦,生是苦害的容器,是一切损害的根本,所以想起“生”,应当痛哭才对,因为“生”迎来的只有新的漫长的苦难。

  丑三、唯有出离心还不够,必须摧毁轮回之因——烦恼

  “想断除”不等于“能断除”,若以缘起衡量,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因上下手。只是想我要断除轮回,这还不够,必须断因,才能根除。

  【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

  要断除轮回就必须观待灭除轮回的二种因:烦恼和业。

  【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14]能集。故应摧坏烦恼。

  业和烦恼这二者当中,如果没有烦恼,业再多也不会受生;如果有烦恼,没有宿业也会立即集起新业,所以道的重点就是摧坏烦恼。

  佛教当中,“比丘”这个称号,有“破恶”的意义,即能破烦恼九十八使,这是真正的勇士。

  丑四、珍爱摧毁烦恼的无谬圆满之道

  【坏烦恼者,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摧坏烦恼也是依赖修习无谬而圆满的道。此处“无谬”是指本质正确,说明并非不具有对治功能的似道或邪道;“圆满”是指道的数量和次第圆满,数量圆满就是具足支分,完整无缺,次第圆满就是以前前引生后后,毫不紊乱。

  子二、真实抉择道的体性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 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真实抉择道的体性包括身和道两方面,先抉择能使生死灭除的身,也就是能灭除烦恼的身。

  丑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分二:一、现在获得暇满身时须精进断生死 二、所依以出家为妙之理

  以何等身灭除生死的重点是“了生死”须以暇满身,在有暇身当中又以出家身为最好。

  【今初

  寅一、现在获得暇满身时须断生死

  【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及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随于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失。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励力断生死。”

  如《亲友书》所说:“执著邪见,受生在旁生、饿鬼、地狱任何一趣,处在无佛出世的黑暗时代,出生在边地成为蔑戾车[15],生性呆哑,生在长寿天,只要受生在以上任何一处中,就名为八无暇过失。现在已经远离此等过失而获得了有暇身,就应当利用这个人身努力断除生死。”

  以下再提出要义着重强调:

  【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生无暇中无断时故,如前已说。

  必须于现在获得暇满人身时,断除生死,如果今生错过,来世转生在无暇当中,就没有了脱生死的机会。就像前文宣说暇满时所说的那样。

  对应“断生死”解释八无睱:如果生在边地、六根不具、没有佛教住世,就会障碍了解何法应取何法应舍,不知道生死是苦应当厌离、集是业惑应当断除、灭是解脱应当希求、道是解脱之因应当勤修。如果执著邪见,即使听闻四谛教法也不能信解。如果生在三恶趣,很难生起修法之心,即使生起少许,也因为痛苦逼恼,身心不能转入修行,所以对于断除生死,恶趣身的所依几乎是无能为力。如果转生在上界天,欲界天散乱严重,无想天不现行心和心所,都发不起希求解脱的善根。

  而以暇满人身,可以知道染净取舍,能分辨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而且内心能随顺圣法,有心力趣入解脱道。

  这样衡量就知道,人身的价值在于它有能力修习解脱道,所以现在要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人身唯一投入于实现解脱,如果消耗在其它无义的事上,如同以黄金容器装污秽粪便,实在不值得。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古人也说:“此身不从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大瑜伽师云:“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大瑜伽师滚巴瓦说:现在获得人身,是要和旁生分个差别的时候。意思是获得人身,一定要有超胜旁生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此世而努力,则就等同旁生;如果以人身实现后世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义利,才有超胜旁生之处。如前文宣说暇满时说:“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勤苦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辨别此点之后,就知道以人身要为更长远的后世以及解脱而努力,否则和旁生没有差别。

  【博朵瓦云:“昔流…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