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象一下,如果看到盤著身,昂頭吐舌的蛇影,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一顆心頓時提到嗓子眼?爲什麼會如此恐懼?就是因爲預料到下一刻會産生何等可怕的後果,所以恐懼得渾身顫栗。雖然見到蛇影不等于是被毒蛇噬咬,但是災難緊隨其後。同樣,已經顯現了色聲等五欲的相,如果受用生起貪欲,此後必定要領受難忍的生死大苦。七童女修苦有強烈的體驗,所以她們看到世上各種各樣讓人心醉的欲樂,就像是一條條舉頭吐舌的蛇影一樣,正要吞噬自己。
【又見五趣熾然叁苦大火燒惱。】
又見到五趣衆生沒有例外,何時何處都是被苦苦、壞苦、行苦的熾燃大火焚燒惱亂。
【由見是故,厭舍叁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承接前文,“由見是故”是因,“厭舍叁有”是果。
由于見到叁有的真相——毫無自在的行苦,受用妙欲利小害大,叁苦大火周遍燒惱,整個叁有十方叁世任何的生命形態以及生活內容,根本沒有超出苦的自性,面對世間這樣橫遍豎窮的苦相,自然從內心深處厭舍叁有,生起如北方孩童那樣的心,欣樂獲得出離輪回的解脫。
七童女正是見到生死的過患,再也無法安于世間生活,所以一定要向父王請求出家。
以下再宣說北方孩童的心態:
【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面[12]稀貴,于日日中惟食蔓菁[13]。】
傳說西藏的北方氣候寒冷、海拔高,無法生長青稞,糌粑都是從遠地馱運過來,所以當地糌粑又稀少又昂貴,一般家庭買不起,日常只有吃蔓菁這類低劣食物。
【孩童饑餓,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無炒面,給以生蔓菁,雲我不要此。】
有個北方小孩餓了嘴巴饞,想吃糌粑,就向母親索要。母親沒有糌粑,只能給他生蔓菁,小孩就說:“不好吃,我不要!”
【次給以幹蔓菁,亦雲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雲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雲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雲。】
然後母親又給他更好吃的幹蔓菁,也說不要;再換成切成塊、剛煮熟的蔓菁,還是不要;又給他煮熟冷卻後的蔓菁,也不要。而且很不高興地說:“這些全是蔓菁!你騙我!根本不是糌粑,我不要!”小孩的眼睛很明亮,假就是假,根本騙不了他。
以下再說比喻表達的意義:
【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雲: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我們平常看到、聽到、憶念起世間的安樂時,一切都應這樣作意:這是輪回,這也是輪回,這些都是苦。這樣生起嘔吐之心。這是描述厭惡的狀態,沒有一點希求之心。
醜二、怖畏今後仍須輪回而應精勤摧毀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惟空言。】
這是教我們從過去、未來兩頭思惟:過去從無始輾轉至今,不停地漂流生死,總是重複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程序,出了一個胞胎,又入一個胞胎,舍一個皮袋,又取一個皮袋,不論在哪一世,都只有迷亂而痛苦的生活,應當厭患這種輪回生涯而生起厭離;再思惟未來,如果仍然這樣延續,必定還要一生又一生地不斷漂流,如果按受生次數計算痛苦的種類,確實是苦海無邊。如此反複思惟後,要從內心深處真實生起恐懼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如《親友書》雲:“生死如是故當知,生于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如《親友書》所說:“生死的真實狀況就是如此,所以應當知道,不論生在天上、人間,還是地獄、餓鬼、旁生等趣,都不是善妙之處,這個“生”是充滿衆多痛苦和損害的容器。”
“皆非妙”:以苦果而言,六道之中不論受生何處,都是受煩惱和業的支配,完全依順業和煩惱而流轉,自己不能自主,所以都是行苦,此行苦之相遍及叁有的一切時空,六道受生平等都是處在行苦當中;以苦因而言,受生的同時無量煩惱種子隨逐,絲毫沒有斷除,所以,未來就會有無量痛苦不斷湧現。因此,以沒有超離苦因和苦果的緣故,六道受生的自性本非善妙之法。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受生在生死當中,此“生”本身是一切損害的根本,所以應當斷除。
說到要厭離而且要斷除“生”,不由讓人感歎:世人都喜歡新生命的誕“生”,舉辦很多生日喜宴,慶祝“生”,人們總是說祝你生日快樂,其實是祝你輪回快樂,這是世人的顛倒。“轉生”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苦,生是苦害的容器,是一切損害的根本,所以想起“生”,應當痛哭才對,因爲“生”迎來的只有新的漫長的苦難。
醜叁、唯有出離心還不夠,必須摧毀輪回之因——煩惱
“想斷除”不等于“能斷除”,若以緣起衡量,要解決問題,必須從因上下手。只是想我要斷除輪回,這還不夠,必須斷因,才能根除。
【此複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要斷除輪回就必須觀待滅除輪回的二種因:煩惱和業。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14]能集。故應摧壞煩惱。】
業和煩惱這二者當中,如果沒有煩惱,業再多也不會受生;如果有煩惱,沒有宿業也會立即集起新業,所以道的重點就是摧壞煩惱。
佛教當中,“比丘”這個稱號,有“破惡”的意義,即能破煩惱九十八使,這是真正的勇士。
醜四、珍愛摧毀煩惱的無謬圓滿之道
【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摧壞煩惱也是依賴修習無謬而圓滿的道。此處“無謬”是指本質正確,說明並非不具有對治功能的似道或邪道;“圓滿”是指道的數量和次第圓滿,數量圓滿就是具足支分,完整無缺,次第圓滿就是以前前引生後後,毫不紊亂。
子二、真實抉擇道的體性分二: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真實抉擇道的體性包括身和道兩方面,先抉擇能使生死滅除的身,也就是能滅除煩惱的身。
醜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分二:一、現在獲得暇滿身時須精進斷生死 二、所依以出家爲妙之理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的重點是“了生死”須以暇滿身,在有暇身當中又以出家身爲最好。
【今初】
寅一、現在獲得暇滿身時須斷生死
【如《親友書》雲:“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爲騃啞長壽天。隨于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勵力斷生死。”】
如《親友書》所說:“執著邪見,受生在旁生、餓鬼、地獄任何一趣,處在無佛出世的黑暗時代,出生在邊地成爲蔑戾車[15],生性呆啞,生在長壽天,只要受生在以上任何一處中,就名爲八無暇過失。現在已經遠離此等過失而獲得了有暇身,就應當利用這個人身努力斷除生死。”
以下再提出要義著重強調:
【是須于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必須于現在獲得暇滿人身時,斷除生死,如果今生錯過,來世轉生在無暇當中,就沒有了脫生死的機會。就像前文宣說暇滿時所說的那樣。
對應“斷生死”解釋八無睱:如果生在邊地、六根不具、沒有佛教住世,就會障礙了解何法應取何法應舍,不知道生死是苦應當厭離、集是業惑應當斷除、滅是解脫應當希求、道是解脫之因應當勤修。如果執著邪見,即使聽聞四谛教法也不能信解。如果生在叁惡趣,很難生起修法之心,即使生起少許,也因爲痛苦逼惱,身心不能轉入修行,所以對于斷除生死,惡趣身的所依幾乎是無能爲力。如果轉生在上界天,欲界天散亂嚴重,無想天不現行心和心所,都發不起希求解脫的善根。
而以暇滿人身,可以知道染淨取舍,能分辨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而且內心能隨順聖法,有心力趣入解脫道。
這樣衡量就知道,人身的價值在于它有能力修習解脫道,所以現在要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人身唯一投入于實現解脫,如果消耗在其它無義的事上,如同以黃金容器裝汙穢糞便,實在不值得。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說:“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古人也說:“此身不從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大瑜伽師雲:“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大瑜伽師滾巴瓦說:現在獲得人身,是要和旁生分個差別的時候。意思是獲得人身,一定要有超勝旁生的地方。
如果一個人只是爲了此世而努力,則就等同旁生;如果以人身實現後世增上生和究竟決定勝的義利,才有超勝旁生之處。如前文宣說暇滿時說:“爲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勤苦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辨別此點之後,就知道以人身要爲更長遠的後世以及解脫而努力,否則和旁生沒有差別。
【博朵瓦雲:“昔流…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