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所——六道的情形,圖中分成六格,每一格畫的是六道某一道的景象。
第五部分,生死輪的最外圈,畫有十二緣起的表示圖。十二個圖各自比喻的意義,上文已經宣說過,此處不再重複。
整個生死輪被死主閻羅王控製,他用雙手抓住、用口咬住,表示一切六道衆生上至有頂下到地獄,都逃不出死主的掌握,即:只要不能斷除貪嗔癡,就無法脫離生死之輪,必定會相續不斷地結生。
生死輪之外,畫有十二緣起還滅,也就是道谛和滅谛的內涵。左上方的月亮表示苦和苦因寂滅的滅谛境界。佛以手指向兩段偈文和月亮,這是引導我們按照偈文中的教法行持,最終就能如佛一樣達到如月亮般諸苦寂滅的涅槃。
兩段偈文寫到:汝當求出離,于此法律中,于佛教勤修,常爲不放逸,降伏生老軍,能竭煩惱海,如象摧草舍,當盡苦邊際。
你們應當尋求出離生死,精進修持佛法,常常不放逸地持戒、修定、觀修無我空性。依靠戒定慧叁學就能降伏生死魔軍、枯竭煩惱大海,就像大象一腳踩壞苦惑業組成的草房,從此脫離生死苦海,抵達苦的盡頭。
對應十二支的還滅來說,以證語法性的智慧斷除無明之後,業和煩惱五支還滅,這是道谛。苦的七支在真如當中寂滅,就是滅谛。
巳叁、以公案策勵精進
【又爲仙道大王寄佛像時,于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爲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以前佛世時,印度有位仙道大王,當時影勝王給他回贈禮物,送了一幅佛像,在佛像下方畫了十二緣起流轉還滅的表示圖。這位仙道大王得度的因緣已到,他得到禮物後,在天剛破曉時,自己結跏趺坐,對著十二緣起圖思惟法義,善觀緣起如何流轉、如何還滅的兩種道理,由于他以智慧觀見此法,而證得聖果。
“住對面念”中的“念”,就是相應如理作意的正念,以這樣的正念,能夠遮止黑法、現前白法。比如,生起非理作意時,就會引起貪嗔癡等黑法,相反,如果通過自己的思惟、討論,引生相應如理作意的正念,就可以增上白法。
癸二、彼生起之量分四:一、真實生起之量 二、雖已生起然須進修 叁、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四、應取爲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此意樂就是中士道希求解脫的心,量即標准。確定標准很重要,如果沒有定好標准,往往會認爲生起出離心很簡單,自己已經具足。但是如果定好了量,就會發現自己與標准之間的差距,這樣才能防止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的妄語,也能策勵自己真實進修。明確了此處的量,就不能將暫時生起當作堅固,也不能將造作的出離心當作非造作的出離心,也不能將稍許表面的心態當成是由衷而起的猛利心態。
子一、真實生起之量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舍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欲舍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應改爲:欲求證得舍離生死及寂滅苦因。
首先觀察出離心的第一個層次:按照苦集二谛以及十二緣起的法義,觀照自己的五蘊,詳細知道生死的體相,如果能知道生死的本質是苦,自然會生起希求舍離痛苦以及寂滅苦因的出離心。雖然只是才生起,也已經是出離的意樂。
此處“詳知生死的體相”是引發出離意樂的要因,可見觀察非常重要,不可能憑空生起出離心。如果心前顯現的輪回都是安樂、清淨、美好之相,又怎麼會想要出離呢?因此,必定是依靠佛語,通過觀察自己、他人、周遭的現象,確實體會到以業惑所感的取蘊身並不是安樂的自性,只是遇緣就會不自在生起苦惑的法,知道取蘊身本質是如此汙染、痛苦之後,才會想要解脫。或者思惟取蘊只是苦的自性,並非心中所求的安樂,這時才會幡然醒悟:在輪回中尋求真實安樂,只是緣木求魚而已。總之,只有透過詳細的抉擇與思惟,認清了生死的體相,才會真正轉變人生的大方向,生起希求解脫之心。
這樣的出離意樂,是不是已經到量呢?還遠遠不夠,應當生起如下文比喻所說的強烈出離心才算到量。
【然惟爾許猶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論釋》雲:“處于無常熾然大火叁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只要我們能用心依教理思惟,或多或少都會生起少許出離意樂,但只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應當達到下文比喻當中所說的量。
月稱菩薩在《六十正理論釋》中以火宅比喻叁有,在叁有火宅中,無常熾燃的大火不斷燃燒著我們的身心,這是比喻行苦之相。在叁有世間,所緣境的色聲香味觸、苦樂舍叁種受,以及與這些受相應的心王心所等,這一切都是行苦,外器世界是刹那成住壞空,內的身體是刹那生老病死,分別念也是刹那遷流不已。我們就深陷在這樣一種痛苦狀況之中,一刻也沒有離開過。
以比喻來說,火宅中的人,看到四周烈火正在燃燒,再不出離必定會被燒成灰燼,因此他決志要出離。同樣,在生死之中,雖然暫時苦苦尚未降臨,但以煩惱粗重隨逐的行苦,無間就會召來各種痛苦,叁有就是這樣不安穩,一想到輪回沒有絲毫安樂,而且以後又必然充滿痛苦,所以必須趕緊超出。如果現在樂著生死,不肯出離,又怎麼能承受生生世世的大苦?知道這後果不堪設想,必定一刻也不願再住,所以是“決欲超出”。
【又雲:“如囚欲脫獄”等。】
這是阿底峽尊者《攝求大乘道方便論》中所說頌詞,此處是略述,具體有兩頌:“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余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余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這是以囚徒的心情來描述出離心所應達到的強烈程度。比喻說:囚徒被關在監獄中,深知這樣下去唯有死路一條,所以只要能逃脫,再沒有比越獄更重要的事。他對整個監獄沒有半點留戀之心,唯一就想伺機逃脫。同樣,在叁有大海之中,假如有個度脫的機會,任何世間五欲的享受都可以棄之如唾液,任何事情都不如超出叁有牢獄緊要。應當要有這樣強烈的出離心。
由此可以鑒別少許出離心和猛利出離心,出離心還沒有達到這種量時,雖然有時也會想出離,但實際上仍然眷戀紅塵,並不是當下必須出離的心。例如,開始覺得工作沒有意義時,會想換工作,但還沒到非辭職不可的程度。而如果一再出現這種想法,厭煩之心越來越強,最終會發展到一刻也不想再幹的地步。以此可以說明猛利出離心的狀態,就是對輪回不能再忍受一分鍾,必須要出離。
總之,少許出離心是偶爾生起,並未斷定,猛利出離心是斷定要出離、現在就要出離。
思惟到這一層次時,就知道人身之所以寶貴,在于以人身可以獲得解脫生死苦海的機會和能力,但如果沒有把握好今生這次機會,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解脫?如果能體會到這些,就不願再將精力消耗在毫無實義的世間瑣事上,必定會分秒必爭地積聚解脫資糧。
【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
此處要求的出離心,相當前文所引想逃離火宅、牢獄的心情。比如,誤入一座大火猛烈燃燒的火宅,或者被關入牢獄,即將面臨殺身之禍,當時內心生起多強烈的求解脫心,就是此處要求出離心的量。
子二、雖已生起然須進修
【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但這種心量仍然不夠,還要繼續讓它增長。由于無始以來串習成性,樂著生死的習氣, , 非常嚴重,所以要繼續勤修,讓出離心逐漸增長,否則,仍然會貪著生死。
,,
需要增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稍微提一下,出離心立即就會生起,繼而要達到非造作出離心的層次。一遇到因緣見聞憶觸,內心無間就生起厭離,這就是不必造作、任運生起出離心。可以用輪回的例子幫助理解,比如,見到可意境時,不必作意自然就會生起貪心,這就是“非造作”。既然貪心可以非造作生起,同樣,出離心通過不斷串習也能達到非造作的境界。但對一般凡夫來說,要生起非造作的出離心,障礙還是很大。只因爲在輪回中沈淪太久,對叁有的貪執習氣太深,一遇境界就會流露。因此,如果不努力串習,所謂的出離意樂也只是停在表面而已。
在有些注解中說:應增長到下文所說的心態。就是對“取後有”,要象死刑犯看到劊子手正舉起利劍砍他一樣。
子叁、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如果出離心沒有真實産生,只有膚淺的少許,則尋求解脫也只是如影像般相似顯現而已。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面,則于集谛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這種出離意樂,如霞惹瓦所說:假如只是在口上漂浮少許,那就像在青稞酒上撒一點糌粑粉,全部都浮在表面,不會滲入少許。同樣,如果不是透過如理思惟,將心一分分引起而且深入進去,則始終都是浮在表面。如果對苦谛只是詞句上的理解,而沒有真切的體會,則以下的厭患煩惱、希求解脫、緣衆生起悲心乃至發菩提心都會成爲表面文章。
“集谛生死之因”就是煩惱,因爲對痛苦的厭離只有少許,那對煩惱不欲之心也必定只有少許。比如,膽病患者由于深知膽病之苦,故對致病的因素——油膩的食物,自然生起強烈厭離心,如果沒有認識膽病之苦,怎麼會厭患油食呢?又比如,如果有冤敵殺了自己的父母,又把自己的孩子傷害致殘,一旦知道冤家是誰,對他必定會産生無法容忍的心,相反,如果對此人厭惡不深,又怎麼發得起甯死也要報仇雪恨的強烈嗔心?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