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絲毫也不成立,也就是在微塵和刹那的蘊聚相續上,除了不觀察假立爲“我”之外,再不會有其它實有自性的我。由此可知,常一自在的我,只是以第六意識執著的遍計、假立的我,對“我”的執著只是一種虛妄分別而已,因此一定可以通過修人無我空性遣除。總之,所空是以自己第六意識執著的人我觀念,能空就是無我的正見。具體抉擇人無我的正見,在《辨中邊論》、《入中論》、《入行論·智慧品》等大論典中都說到了詳細的方法和理論,在《觀住輪番修心法》中有實修的引導,應當配合這些法要,真正修習無我正見。
如果能安住在無我的正見當中串習,一直顛倒執著“我”和“我所”的觀念就會轉成“無我”、“無我所”的觀念,一旦空性的習氣成熟,就能退除我執,由此自然就能製伏乃至根斷,由我執所引起的緣著自黨起貪、緣著他黨起嗔、緣著自我高相起慢等煩惱。如此息滅輪回的苦因——煩惱,以及以煩惱感召的取蘊身,就是滅谛的境界。
總之,本論修習解脫道的內容可歸納爲《攝頌》中的兩頌:
業惑增上成流轉,結生相續系縛堅,
離此當得無漏樂,勤希解脫求加持。
爲脫有苦依叁學,出家身德佛所稱,
生生願持解脫戒,如護眼珠求加持。
思 考 題
十二緣起
1、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的目的是什麼?
2、解釋句義:
無明如非親實等。
3、對于無明的體相,法稱論師和無著論師分別如何承許?二者差別何在?無明有哪些差別?
4、行具體有哪些差別?
5、解釋因位識和果位識的體相以及二者的差別。
6、如何以無明爲緣生行?如何以行爲緣生識?
7、解釋名色、六處以及二者的差別。
8、觸的體相是什麼?觸有哪些差別?
9、受的體相是什麼?受有哪些差別?如何由觸緣生受?
10、愛有哪些?如何由受緣生愛?何種情況以受緣不生愛?愛有哪些差別?
11、取具體有哪些差別?
12、愛和取有什麼差別?如何以愛緣生取?
13、解釋“有”的含義。
14、生、老、死的確切定義是什麼?
15、十二支如何攝爲四支?
16、辯答:
引和生這兩重因果是爲了顯示有情一重受生因果,還是兩重,如果是初者,那已經生起果位的識乃至于受後面再說生起愛等,不應道理。如果是第二,那後面一重因果當中缺少無明、行和因位識,前面因果當中缺少愛取有。
17、回答:
(1)能引所支中,何爲所引?以何而引?如何而引?所引之義是什麼?
(2)能生所生中,以何而生?何爲所生?如何而生?<, /p>
18、以十二有支配合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的關系,解釋:
(1)流轉惡趣的緣起;(2)流轉欲界善趣的緣起;
(3)流轉上界的緣起。
19、如何把十二有支攝爲煩惱、業、苦叁道?
20、《稻稈經》當中如何把十二有支攝爲四因?
21、能引者需要幾世圓滿成熟果報?
22、認識幾世圓滿之理後,對于我們實現離苦得樂有哪些方面的啓示?比如希求即生往生淨土,在十二緣起方面應當如何把握能引、能生的緣起,才能達成往生的目的?
23、爲什麼在對十二有支的思惟當中可以包括下、中、上叁士的法類?
24、對于苦集和十二支流轉的道理善巧了知之後如理串習,會産生哪些功德利益?
25、具體解釋句義:
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26、解釋十二緣起圖。
27、學習十二緣起之後,談談你的體會。
28、中士道要求的意樂之量如何?
29、解釋句義:
處于無常熾燃大火叁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30、出離意樂浮于表面,會有什麼過患?
31、爲何要把中士法類做爲教授中心而修習?
除邪分別
1、遣除邪分別:
若于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于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于小乘中可名爲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2、何種不舍生死應當舍棄?何種不舍生死應當隨學?何種厭患生死應當舍棄?何種厭患生死應當隨學?
3、如果菩薩和聲緣一樣厭離生死,那有什麼超勝于聲緣之處呢?如果超勝于聲緣,菩薩的厭離生死和聲緣的厭離生死有何不同呢?
4、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此處說需要厭離世間,兩種觀點如何融合呢?
5、以什, 麼理, 由能成立大乘比小乘人極應厭患生死極應滅除生死?
6、解釋文義:,
衆生衆苦無余盡至,盡生死邊,刹那刹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衆生衆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衆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
7、解釋頌義:
(1)沈溺叁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恒熾然火,覺樂甯非狂?
(2)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3)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嗔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衆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屍林。
8、以理成立“生”是一切損害根本。
9、爲什麼破除煩惱需要依賴修習無謬圓滿之道?
10、解釋語錄涵義:
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11、你是如何理解“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12、以你的體驗和觀察說出居家的過患。
13、解釋四句體相:
身在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
身出家心在家;身出家心出家。
解脫正道
1、解釋頌義:
咒本初爲戒,次精進忍辱,
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
如王具七寶,無厭調衆生,
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2、爲什麼說“不思業果戒不能清淨”?
3、解釋句義:
總有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4、爲什麼需如荒年一切事都放在糧麥上,一切都圍繞戒呢?
5、對于煩惱忍受將會導致何種後患?
6、解釋頌義:
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
煩惱初爲上,樂法應如後。
7、破除世間怨敵和破除煩惱有何不同?
8、阿底峽尊者見人必問“生善心否?”有何密意?
9、解釋頌義:
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
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
10、慢煩惱有哪些過患?
11、解釋頌義:
當速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
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驕慢。
12、分別說出對治以下煩惱的方法:
(1)癡 (2)貪 (3)嗔 (4)慢 (5)疑
13、說出以下隨煩惱的過患:
(1)睡眠昏沈 (2)懈怠 (3)放逸
(4)無正知 (5)忘念 (6)無慚無愧
14、修的成就相是什麼?
15、什麼是真正的勇士?
16、解釋頌義:
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
如野幹圍獅,煩惱不能侵。
[1] 取:藏文中有分判的意思。
[2] 叁境:可意境、不可意境和中庸境。
[3] 苦樂舍:苦受是指非適悅受,樂受是指適悅受,舍受是指非適悅非不適悅受。
[4] 堪成:有可能成。
[5] 第一雙:舍利弗與目犍連。
[6] 共住:同住一室。
[7] 近住:鄰居。
[8] 教授:口訣。
[9] 異相:不同方式。
[10]《攝行炬論》:聖天菩薩所著的密宗論典。
[11] 極無戲論行:密宗正行。
[12] 炒面:糌粑。
[13] 蔓菁:形狀象蘿蔔,是白色、圓形的食物。康區這一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們還以之爲食物,以後生活條件好了,蔓菁就成了牦牛的食物。
[14] 率爾:立即。
[15] 蔑戾車:野蠻人。
[16] 自還:自然還滅。
[17] 留難:障礙。
[18] 目視轭木許:走路時,眼睛不能看得太遠。
[19] 瓦缽器:用瓦做成的、很簡單的缽。
[20]頭陀:譯爲抖擻、淘汰、浣洗等,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叁種貪著的修法。
[21] 鹦鹉綠:像綠鹦鹉那樣的綠色。
[22] 藥草:此處“藥草”是一種藏語詩學的寫法,就是指很好的草,而不是指中藥,藥和毒的區分,能利益衆生的是藥,損害衆生的是毒。
[23] 等:包括夢、陽焰、水月等比喻。
[24] 諸命世間:具有生命的有情世間。
[25] 動不動:“動”指有情世間,“不動”指器世間。
[26] 伽喀巴:伽喀是墳墓之意,這位修行者沒有家,住在墳墓當中觀無常,故得名爲伽喀巴。
[27] 文父: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28] 瑜伽師:修行人。
[29] 五種非所行處:五種不應當去的地方,一、殺生處,二、妓院,叁、酒肆,四、王宮,五、屠戶。
[30] 四種對治:無知對治、放逸對治、不敬對治、煩惱熾盛對治。
[31] 俱胝:千萬的意思。
[32] 因:根據。
[33] 有爲:生死。
[34] 近事:居士。
[35] 五種學處:五戒。
[36] 密咒:總指一切密法。
[37] 在家咒師:在家修密的人。
[38] 出家咒師:出家修密的人。
[39] 七寶:金輪寶、摩尼寶、玉女寶、大臣寶、白象寶、駿馬寶、將軍寶。
[40] 咒:密法。
[41] 五見: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邪見。
[42] 智然:內邬蘇巴的名字,藏語是益希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