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P5

  ..續本文上一頁靠臨終之前,能生因愛、取、有叁支圓滿而得以生起,而且當所引的種子性已經生起時,就安立它是生和老死,並沒有重複的過失。

  【若爾,何爲說兩重因果耶?

  對方:如此應當將無明、行、因位識和愛、取、有放在一起,將名色、六入、觸、受和生、老死放在一起,這樣不是更簡明嗎?又何必宣說兩重因果?

  未二、答第二問分叁:一、爲了顯示果的差別 二、爲了顯示因的差別 叁、以教證說明

  宣說兩重因果有兩種必要:一是爲通達所引果苦谛與所生果苦谛的差別;二是爲通達引生彼果之因——能引支與能生支作用的差別。因此,施設兩重因果是一種善巧方便,容易讓人領悟到生死流轉的方式。

  申一、爲了顯示果的差別

  【答:爲顯引果苦谛,與生果苦谛相各異故。

  果上安立所引和所生兩支,是爲了顯示引果苦谛和生果苦谛的體相互不相同。二者體相有什麼差別呢?

  【前者于所引位惟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

  所引苦谛是在所引位只有種子,自體還沒有成就,只是將來會感受的苦。比如花種,現在雖然具有種子,但還沒有形成根莖枝葉等自體。同樣,由無明起行,以行在識中熏習氣,這只是現前了能引後有的功能,所以果位識乃至受只是引果的苦谛。而後者生和老死是已經生苦的階段,現前了果位的身體、受用以及二者的差別,現法就是苦。

  總之,以上兩組就苦谛之相而言,有未來苦和現法即苦的差別,以階段而言,有種子位與成熟位的差別,因此有必要以所引和所生來區別。

  以下再宣說安立能引、能生兩支的必要性:

  申二、爲了顯示因的差別

  【又爲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

  因上分成能引、能生,是爲了說明果的受生有兩種因,即能引種子之因以及能令種子所引果報直接生起的因。比如,開花有兩種因素:一是能引生花種的因素;二是能令花盛開的因素——水土、陽光等的潤發。同樣,無明、行、因位識是能引種子之因,愛取有則是讓種子所引果報直接生起的因。

  總之,爲了顯示果和因的兩種差別,所以宣說引和生的兩重因果。

  以上解釋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下文引出教證。

  申叁、以教證說明

  【如《本地分》雲:“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爲二種相耶?”

  提問: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跟生和老死,如果是此中含彼、彼中含此的混雜之相,爲什麼要說成二種相呢?說爲一類不是更清楚嗎?

  【“答:爲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

  有必要分成兩組:一是從果來說,爲了顯示果位所引苦谛與所生苦谛的行相不同;二是從因來說,爲了顯示引與生兩種作用的差別。一者的作用是能引,只是有可能會産生,另一者的作用是能生,是必然要産生。具有這些差別的緣故,需要分開來安立,否則就不能清晰顯示。

  【又雲:“問:諸支中幾苦谛攝,及現法爲苦?答:二,謂生及老死。”

  《本地分》中又有提問:在十二支中,有幾支是苦谛所攝,並且現法是苦?

  回答:有生和老死二支,是現法爲苦的苦谛。

  【“問:幾苦谛攝當來爲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

  再問:有幾支是屬于當來爲苦的苦谛?

  回答:識乃至受這五支的種子性,屬于當來爲苦的苦谛。

  以下再斷除對愛與受的疑惑。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余重緣起果位。

  因此,能生後有的愛和發起愛的受這兩支不是一重緣起。愛是一重緣起的因位,而發起愛的受卻是另一重緣起的果位,以因位與果位不同,不屬于一重緣起。

  巳四、引的道理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就是通過四相准確把握能引所引的因果關系。四相:“何爲所引”、“以何而引”、“如何而引”、“所引之義”,就是哪些是所引?以什麼法能引?以能引如何引發所引?所引的意義是什麼?這樣從因推到果、由果尋找因,不斷衡量的目的是要建立緣起的觀念。

  【一何爲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第一,哪些是所引?即果位識這半支,加上名色、六處、觸、受四支,總共四支半。如前面所說,這四支半在所引位只有種子,還沒有成就自體。

  【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

  第二,以什麼法能引起果位識等種子?即依于無明所産生的行。這是由果尋找因,比如,根身、器界、受用等種子,是不是無緣無故而産生?如果不是,是以什麼而引生的?即以無明爲緣所生的行,因爲如果業不依于無明,就不會引發感召叁有的種子,只有無明而沒有造業,也不能引,所以能引是“依于無明的行”。

  【叁如何而引,謂于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

  第叁,能引是以什麼方式引起所引?這引的方式就是在因位識中熏發業的習氣。

  雖然造業的第二刹那業已滅亡,但是業的功能留存在因位識中,這樣就引出了所引。比如,電視節目中間不斷插播廣告:“腦白金,腦白金,送禮就送腦白金。”無意之間已在觀衆心裏熏發了種子,等某天到超市買禮物時,“應當買腦白金”的念頭會忽然冒出來,如果過去沒有熏發種子,怎麼會憑空起念頭呢?比如,從來沒有聽過“腦白金”的藏人,也就不會想到買腦白金,他只會想到送一塊好酥油。這就說明,造業之後必定會在識田中熏發種子,由此便具有未來遇緣而現行的功能。因此,“熏業習氣”就是引的方式。

  【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愛等”是指愛、取、有叁個能生支。“諸果”是指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四支半。

  第四,所引的意義如何呢?就是識田之中所熏的業習氣,具有感果的功能,一旦遇上能生因愛取有,就一定會轉成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諸果。就像種子遇上水、土、陽光等能生支,很快就會轉成果實一樣。

  例如,有人生活困難,向你借錢,你卻以悭吝心故意不借,這樣由無明推動造下悭貪業,造業的第二刹那就會在識田中熏發業習,播下了餓鬼種子,它具有能變現一切餓鬼果報的功能,能變現餓鬼的果位識,醜陋、可憐的身相,種種饑渴的苦受,外界餓鬼器世界,冬日冷、夏月熱等種種顛倒的境界。如果這個種子遇到愛等能生,這些餓鬼的果報就會真實現前。

  此例中,悭貪業是能引;所引是能變現餓鬼根身器界受用的種子;引的方式是當時緣著錢財執著不舍,在識田中熏了業習氣;所引的意義是此種子一旦具有能生支,就會具體轉成各種餓鬼的果報。一般人不知道一粒種子之中蘊含著一個世界,往往不在意一粒種子,這是對緣起愚昧,其實一粒種子具有變現無量法的功能,遇緣成熟時,就會變現出一個世界。

  《安士全書》中有這樣一則公案:

  冀州有個小孩,經常掏鳥蛋吃。一天,來了一個人對他說:“某地有很多鳥蛋,你可以隨我去取。”于是帶他到了一片桑田中。小孩忽然見到路的左邊有一座城市,城中熱鬧異常。他驚奇地問:“什麼時候出現了這座城市?”同行的人讓他不要說話,牽著他就進了城。

  進城之後,城門忽然關閉,只見整個城市都是燒紅的鐵和火焰,小孩的腳被燒得痛苦不堪,他大聲呼叫著奔向城門,他跑到南門,南門已經緊閉,再跑到北門,北門也已關閉,東西二門都是如此,根本逃不出去。

  這時候有個采桑人看見小孩在田地裏一直哭叫著奔跑,以爲他發了瘋,就回去通知他父親。父親趕來叫他的名字,他這才應聲倒地,城市和火也頓時消失了。再看孩子的雙腳,膝蓋以下全被燒爛了。小孩述說了經過後,父親抱他回家,請醫生治療,但是以後膝蓋以下都變成了焦枯的骨頭。

  對此安士先生精辟地評論說:小孩聽到有鳥蛋,這是自心所現的無明蛋;桑田邊有城市,這是自心所現的冤業城;滿城烈火,這是自心所現的煩惱火;四門緊閉不能走出,這是自心所現的牢獄門。所以地獄不遠,就在眼前,都是隨各自的業報而顯現。

  由此可知,一念嗔心起,在識田中熏下習氣,便具有能顯現刀山、劍樹、烈火、油鍋等一系列痛苦境界的功能,這就是所引種子,再遇愛等能生,地獄的境界就會一一現前,無法逃脫。

  通常,一粒種子被播在田地中,長成的果實要比種子大得多,同樣,我們心田中不斷播下的微小業種,將來遇緣引發的果報,與種子完全不成比例。我們不可忽視這個道理,應當“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任何時處都要防護自心,不要在心田中播下惡種子,要知道一粒種子蘊含了一個世界。

  巳五、生的道理

  【叁相當知能生所生。

  即應當以叁相來認識能生和所生的因果關系,叁相是“以何而生”、“何爲所生”、“如何而生”,也就是能生的主要因素、所生的內容與生的方式。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

  第一,以什麼法能生後有?即以愛爲緣所生的取,能生後有。這個“取”是引生後有的關鍵。

  比如打仗,如果能掌控咽喉重地,就能阻止敵軍長趨直入,如果關要之處扼止不了敵軍,那就會引起大禍患。同樣,認識到成辦後有的關鍵是取之後,應當提前對治不讓愛發展,一旦發展到取,就無法收拾。凡夫人免不了會對境生愛,剛萌生愛時,就應當及時對治。“不怕念…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