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5

  ..续本文上一页靠临终之前,能生因爱、取、有三支圆满而得以生起,而且当所引的种子性已经生起时,就安立它是生和老死,并没有重复的过失。

  【若尔,何为说两重因果耶?

  对方:如此应当将无明、行、因位识和爱、取、有放在一起,将名色、六入、触、受和生、老死放在一起,这样不是更简明吗?又何必宣说两重因果?

  未二、答第二问分三:一、为了显示果的差别 二、为了显示因的差别 三、以教证说明

  宣说两重因果有两种必要:一是为通达所引果苦谛与所生果苦谛的差别;二是为通达引生彼果之因——能引支与能生支作用的差别。因此,施设两重因果是一种善巧方便,容易让人领悟到生死流转的方式。

  申一、为了显示果的差别

  【答:为显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相各异故。

  果上安立所引和所生两支,是为了显示引果苦谛和生果苦谛的体相互不相同。二者体相有什么差别呢?

  【前者于所引位惟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来苦。后者已生苦位,现法即苦。

  所引苦谛是在所引位只有种子,自体还没有成就,只是将来会感受的苦。比如花种,现在虽然具有种子,但还没有形成根茎枝叶等自体。同样,由无明起行,以行在识中熏习气,这只是现前了能引后有的功能,所以果位识乃至受只是引果的苦谛。而后者生和老死是已经生苦的阶段,现前了果位的身体、受用以及二者的差别,现法就是苦。

  总之,以上两组就苦谛之相而言,有未来苦和现法即苦的差别,以阶段而言,有种子位与成熟位的差别,因此有必要以所引和所生来区别。

  以下再宣说安立能引、能生两支的必要性:

  申二、为了显示因的差别

  【又为说明果之受生有二种因,谓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说二重因果。

  因上分成能引、能生,是为了说明果的受生有两种因,即能引种子之因以及能令种子所引果报直接生起的因。比如,开花有两种因素:一是能引生花种的因素;二是能令花盛开的因素——水土、阳光等的润发。同样,无明、行、因位识是能引种子之因,爱取有则是让种子所引果报直接生起的因。

  总之,为了显示果和因的两种差别,所以宣说引和生的两重因果。

  以上解释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下文引出教证。

  申三、以教证说明

  【如《本地分》云:“问:识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杂相,何故说为二种相耶?”

  提问: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跟生和老死,如果是此中含彼、彼中含此的混杂之相,为什么要说成二种相呢?说为一类不是更清楚吗?

  【“答:为显苦相异故,及显引生二差别故。”

  有必要分成两组:一是从果来说,为了显示果位所引苦谛与所生苦谛的行相不同;二是从因来说,为了显示引与生两种作用的差别。一者的作用是能引,只是有可能会产生,另一者的作用是能生,是必然要产生。具有这些差别的缘故,需要分开来安立,否则就不能清晰显示。

  【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

  《本地分》中又有提问:在十二支中,有几支是苦谛所摄,并且现法是苦?

  回答:有生和老死二支,是现法为苦的苦谛。

  【“问:几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诸种子性。”

  再问:有几支是属于当来为苦的苦谛?

  回答:识乃至受这五支的种子性,属于当来为苦的苦谛。

  以下再断除对爱与受的疑惑。

  【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

  因此,能生后有的爱和发起爱的受这两支不是一重缘起。爱是一重缘起的因位,而发起爱的受却是另一重缘起的果位,以因位与果位不同,不属于一重缘起。

  巳四、引的道理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就是通过四相准确把握能引所引的因果关系。四相:“何为所引”、“以何而引”、“如何而引”、“所引之义”,就是哪些是所引?以什么法能引?以能引如何引发所引?所引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从因推到果、由果寻找因,不断衡量的目的是要建立缘起的观念。

  【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第一,哪些是所引?即果位识这半支,加上名色、六处、触、受四支,总共四支半。如前面所说,这四支半在所引位只有种子,还没有成就自体。

  【二以何而引,谓依无明之行。

  第二,以什么法能引起果位识等种子?即依于无明所产生的行。这是由果寻找因,比如,根身、器界、受用等种子,是不是无缘无故而产生?如果不是,是以什么而引生的?即以无明为缘所生的行,因为如果业不依于无明,就不会引发感召三有的种子,只有无明而没有造业,也不能引,所以能引是“依于无明的行”。

  【三如何而引,谓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

  第三,能引是以什么方式引起所引?这引的方式就是在因位识中熏发业的习气。

  虽然造业的第二刹那业已灭亡,但是业的功能留存在因位识中,这样就引出了所引。比如,电视节目中间不断插播广告:“脑白金,脑白金,送礼就送脑白金。”无意之间已在观众心里熏发了种子,等某天到超市买礼物时,“应当买脑白金”的念头会忽然冒出来,如果过去没有熏发种子,怎么会凭空起念头呢?比如,从来没有听过“脑白金”的藏人,也就不会想到买脑白金,他只会想到送一块好酥油。这就说明,造业之后必定会在识田中熏发种子,由此便具有未来遇缘而现行的功能。因此,“熏业习气”就是引的方式。

  【四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爱等”是指爱、取、有三个能生支。“诸果”是指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这四支半。

  第四,所引的意义如何呢?就是识田之中所熏的业习气,具有感果的功能,一旦遇上能生因爱取有,就一定会转成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诸果。就像种子遇上水、土、阳光等能生支,很快就会转成果实一样。

  例如,有人生活困难,向你借钱,你却以悭吝心故意不借,这样由无明推动造下悭贪业,造业的第二刹那就会在识田中熏发业习,播下了饿鬼种子,它具有能变现一切饿鬼果报的功能,能变现饿鬼的果位识,丑陋、可怜的身相,种种饥渴的苦受,外界饿鬼器世界,冬日冷、夏月热等种种颠倒的境界。如果这个种子遇到爱等能生,这些饿鬼的果报就会真实现前。

  此例中,悭贪业是能引;所引是能变现饿鬼根身器界受用的种子;引的方式是当时缘着钱财执著不舍,在识田中熏了业习气;所引的意义是此种子一旦具有能生支,就会具体转成各种饿鬼的果报。一般人不知道一粒种子之中蕴含着一个世界,往往不在意一粒种子,这是对缘起愚昧,其实一粒种子具有变现无量法的功能,遇缘成熟时,就会变现出一个世界。

  《安士全书》中有这样一则公案:

  冀州有个小孩,经常掏鸟蛋吃。一天,来了一个人对他说:“某地有很多鸟蛋,你可以随我去取。”于是带他到了一片桑田中。小孩忽然见到路的左边有一座城市,城中热闹异常。他惊奇地问:“什么时候出现了这座城市?”同行的人让他不要说话,牵着他就进了城。

  进城之后,城门忽然关闭,只见整个城市都是烧红的铁和火焰,小孩的脚被烧得痛苦不堪,他大声呼叫着奔向城门,他跑到南门,南门已经紧闭,再跑到北门,北门也已关闭,东西二门都是如此,根本逃不出去。

  这时候有个采桑人看见小孩在田地里一直哭叫着奔跑,以为他发了疯,就回去通知他父亲。父亲赶来叫他的名字,他这才应声倒地,城市和火也顿时消失了。再看孩子的双脚,膝盖以下全被烧烂了。小孩述说了经过后,父亲抱他回家,请医生治疗,但是以后膝盖以下都变成了焦枯的骨头。

  对此安士先生精辟地评论说:小孩听到有鸟蛋,这是自心所现的无明蛋;桑田边有城市,这是自心所现的冤业城;满城烈火,这是自心所现的烦恼火;四门紧闭不能走出,这是自心所现的牢狱门。所以地狱不远,就在眼前,都是随各自的业报而显现。

  由此可知,一念嗔心起,在识田中熏下习气,便具有能显现刀山、剑树、烈火、油锅等一系列痛苦境界的功能,这就是所引种子,再遇爱等能生,地狱的境界就会一一现前,无法逃脱。

  通常,一粒种子被播在田地中,长成的果实要比种子大得多,同样,我们心田中不断播下的微小业种,将来遇缘引发的果报,与种子完全不成比例。我们不可忽视这个道理,应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任何时处都要防护自心,不要在心田中播下恶种子,要知道一粒种子蕴含了一个世界。

  巳五、生的道理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即应当以三相来认识能生和所生的因果关系,三相是“以何而生”、“何为所生”、“如何而生”,也就是能生的主要因素、所生的内容与生的方式。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

  第一,以什么法能生后有?即以爱为缘所生的取,能生后有。这个“取”是引生后有的关键。

  比如打仗,如果能掌控咽喉重地,就能阻止敌军长趋直入,如果关要之处扼止不了敌军,那就会引起大祸患。同样,认识到成办后有的关键是取之后,应当提前对治不让爱发展,一旦发展到取,就无法收拾。凡夫人免不了会对境生爱,刚萌生爱时,就应当及时对治。“不怕念…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