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只怕觉迟”,如果念头初起时就能觉悟,就不会被牵入生死。
【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第二,什么是所生呢?就是生和老死。
【三如何而生,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第三,能生是如何产生所生?生的方式就是由行在识田中熏染业习气,当所熏的业习气被爱取滋润到具有引发后有的大势力时,就会引生后有,这是生的方式。
比如,对花种不断浇灌,开花的势力积累到临界点时,就不得不开花。这就是因缘聚合必然生果的道理。又比如,屠夫的杀业在因位还可以通过戒杀、放生等方便遮止果报成熟,但如果他不改杀猪的恶行,以爱取大力滋润杀业习气,到了临死显现猪相,这时谁也无能为力。再比如,当年释迦族惨遭劫难时,佛坐在树下想救族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将释迦族人举到星宿之际,但此时“有”支已成,谁也无能为力。这些都说明:所引种子一旦经过爱取之水反复润发,具有引发后有的大势力时,就一定会生起后有。
以下是对所生的不同解释:
【《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在世亲菩萨的《缘起经注释》中,仅仅将生这一支作为所生支,而将老死安立为结生的过患。
巳六、成办之义分二: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归摄为四支后,可以将十二缘起结合四支,进一步分析如何引、生善恶趣的生死。
此处“引”“生”与业差别中的“引”“满”意义不同。所谓引满,“引”是指能引总的果报,“满”是指能圆满差别果报。此处能引是能引总别两种报,能生是能生总别两种报。
以下先宣说如何以不善业引生恶趣,论中配合十二支,分成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段,清楚描述了由不善业引生恶趣的次第。
午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4]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由对业果愚蒙的无明,发起身口意的不善行,造业之后不会没有影响,而是在识田中无间熏起恶业习气(能引),使得有可能成为恶趣中果位时的识、名色、六处、触和受,已经引发了能感恶趣的种子(所引)。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然后如果以爱取之水反复润发恶趣种子,令这种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后(能生),就一定会在未来世的恶趣中感得结生与老死(所生)。
学人平常应当结合自相续观察:自己是否正在这条缘起链上。如果是,则要及时切断。比如,精通养生术之人观察自己正在制造病因,就会立即遮止、调整。同样,认识了引生恶趣之相后,若观察到自己正在引生恶趣,就要立即对治,事先遮止堕入恶趣。对缘起愚蒙的人,常常造作三恶趣的因,自己不但不能警觉,反而还不断加强业习。事实上,造下一种恶趣的能引支后,就已经种下恶趣根身器界的种子,一旦具足能生支,就必定会堕落。
午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善趣分成欲界与上界,首先宣说善业引欲界善趣的过程。
“由愚无我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果位之识,乃至其受。”
由于对无我义愚蒙,发起了以欲界所摄的持戒、布施等福行,行善之后在自己识田中留存妙业的习气(能引),此时已具有成就欲界善趣的可能,也就是具有能变现欲界人天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所引)。
以下宣说如何以善业生欲界善趣: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欲界善趣中,生起生等。”
然后再以爱取反复润发此妙业习气,就是越来越增上持戒、布施等善法欲和精进,这样使识田中的妙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能生),一定会在未来世的善趣中生起生和老死(所生)。
比如,一位善士不知空性义,但他行持很多布施等善业,行善后在识田中留下妙业习气,如果他坚持行善,而且很有意乐,如此强烈润发相续中的妙业习气,逐渐形成巨大的势力,临终之前圆满了爱取有三支,结果天乐鸣空,天子迎接,安祥而逝,命根才断就现前天人的身相、光明、神通和众多欲妙享受,以后天福享尽,又会显现衰老死亡。
以上说明欲界善趣都是以因缘而引、生,既没有天生的天子,也不是以某种主宰的力量创造出来。因此,了达缘起,就可以打破无因生、不顺因生等邪见。
以下宣说以善业如何引生上界:
“由愚无我义无明,起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上界果位之识乃至其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由于对无我愚蒙,发起了上界所摄的奢摩他等不动行,造下不动行,在识田中熏发妙业习气,就有可能转成上界的果位识乃至受,也就是具有了引果的功能,如果再不断以爱取润发,使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就会以有支直接生到色界或无色界,以后引业穷尽,仍然是死亡。
由以上分析可知,十二缘起是精确描述三界如何流转的公式,普遍适用于三有一切地域、时间、众生种类的大公式。
以下根据龙猛菩萨的《缘起心要论》,将十二有支摄为惑业苦三道。
辰二、按《缘起心要》归摄为三道
【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龙猛菩萨这样归摄:十二有支中,无明、爱、取这三支属于烦恼,行、有属于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属于苦。所以十二有支归摄起来,就是惑、业、苦三道。
辰三、按《稻秆经》归摄于四因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稻秆经》中将十二支摄为成就果实的四因,即种者、田、种子和水,分别比喻无明、业、因位识、爱,母胎中出生名色则以苗芽比喻。整个比喻是:如种田者般的无明,在业田中播下了因位识的种子,之后再以爱水润发,就会在母胎中出生名色的苗芽。
对生死如何流转的方式,要花时间思惟:首先要认清每一支的体相,然后思惟相邻两支的因果关系,再归摄成四支、三道以及四因而观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后认清整个生死引、生的方式。此教法极其珍贵,如果只是简单地听一听,一知半解,错过珍贵的教法,则非常可惜。
卯三、几世圆满分六:一、真实义 二、没有作者和受者的我 三、不知唯法诸支产生之理的过患 四、如是了知的必要 五、宣说业和烦恼二者,了知烦恼是主要怨敌 六、能作三士道之基
辰一、真实义
【第三几世圆满者。】
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支或者说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需要以几生才能完成?快则两生圆满,慢则三生圆满。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速者二生即能圆满。】
能引支与所引支二者之间,长则间隔无量劫,短则两世就能生起,没有间隔其他世;能生支与所生支之间没有间隔,一旦具足能生——爱取有三支,必然会引生果位。因此,快则两生就能圆满一轮缘起。
以下举例说明两生圆满的情况:
【如于现法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
比如,今生新造了要生天感受果报的业,即在今生圆满了无明、行、因位识这两支半,而且即生之中,又以爱、取不断滋润,临终之前圆满了爱取有三支,则第二世就会在天界圆满所引的四支半与所生的两支,这就是以两生圆满一轮缘起。
一轮缘起是由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组成,所引摄在所生之中不必要另计,剩下能引、能生、所生三支,如果一生中就完成能引与能生二支,第二生一定会产生所生,因此两生就圆满了一轮缘起。
以下宣说最迟三生圆满: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谓其能生及一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然是其余缘起之世,非此缘起之世故。】
一轮缘起的完成最迟不超过三生,即能引、能生、所生各须一生完成,所引摄在所生中,不必另外计算,即使能引和能生间隔很多世,但这都是其它缘起引和生的时间,不属于这一轮缘起,所以一轮缘起最迟是以三生圆满。
比如,从种子到长出果实,总共包括播种、以水土等滋润和结果三个阶段,无明、行和因位识相当于播种,已具足能引名色等的功能;以爱取有滋润,表示助缘具足;因缘和合现前果实,这是所生。因此,最多是以三世圆满。
【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此处没有特别计算中有的寿量。
辰二、没有作者和受者的我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