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之後內心會渴求這種樂受,這就是欲愛,相反,以苦受爲因緣必然會生起乖離愛;到了色界,會退失欲愛,希求更高層次的定生樂受,但仍然落在愛中,以味著禅定安樂仍然會引起後有;更進一層,對定生樂受也厭舍,希求的是定生舍受,還是不離開對受的耽著。總之,叁界的愛都是耽著受,而且都成爲生死的根源。
緣起圖中,愛是以酒鬼表示。喝酒到一定量有了感受時,就會對酒希求。凡夫如同酒鬼,遇到好的境界,有些享受,心就粘在境界上,這就是貪愛的狀態。從酒鬼之相廣而推之,有種類繁多的貪愛迷,比如球迷、歌迷、飲食迷、衣服迷、名聲迷、汽車迷、洋房迷等,叁界到處充滿著貪愛。
巳九、取分二:一、取的體性 二、取的差別
午一、取的體性
【取者,于四種境起四欲貪,】
第九支取,是指取後有。取的體性是對四種境生起四種欲求貪執。
午二、取的差別
【謂欲著于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余諸惡見,惡見系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爲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的差別有四種:欲求貪著色聲等的欲塵,是欲取;欲求貪著薩迦耶見以外的其它惡見,是見取;欲求貪著與惡見相連的惡戒惡禁,是戒禁取;欲求貪著薩迦耶見,是我語取。其中,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四種欲貪是能取。
以愛爲緣生取,緣起圖中是以猴子想摘取果實,表示由貪愛産生了求取的心理。比如,小孩子每次和母親逛超市,見到玩具,都會愛不釋手,以這個愛的加強,最後要求母親一定要買,如果母親不答應,就會撒嬌哭鬧,不肯離開,這樣一種想要得到、占有之心就是“取”。吸毒也是如此,當吸到生起快感時,就會生起愛,然後生起取,在毒瘾強烈發作時,不惜傾家蕩産、賣身求取毒品,這就是取。
如果以愛耽著某種思想或邪見,一旦堅固了就會成爲取。許多入邪教的人,受邪師、邪論的熏染,在領受的同時就産生了耽著愛,再發展到將邪派見解執著是最殊勝,這就成爲見取。另外,在行爲方面,效仿豬狗的行爲,修持很多無義的苦行,當內心將邪禁邪行執著爲最殊勝,就成爲戒禁取。
執持不舍薩迦耶見的我語取,每個人俱生就有,人們常常說我如何如何,誰對我如何。天天把“我”放在心上、挂在嘴邊,這就是我語取的表現。
巳十、有分二:一、有的體性 二、有的釋詞
午一、有的體性
【有者,謂昔行于識,熏業習氣,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
第十支有,往昔造種種業,在識田中熏發了業的習氣,這是因位識,只具引發後有的功能,還沒有現前果報,此後經過愛取的潤發,對引生後有具有強大的勢力,這時就是有。《瑜伽師地論》說:“由此愛取和合滋潤,令前引因轉名爲有,即是後有生因所攝。”
以比喻而言,以行在識上熏發習氣,如同稻種播在大地上;業習氣經過愛取的滋潤,已具有必定感召後有的勢力,就像稻種經過水土的潤發,到了非生不可的地步。比如,造了地獄之業,讓它作而增長,一旦經過愛取的潤發,使勢力強大到無法遮止的時候,那就必墮無疑。很多人造惡之後,一直不知道忏悔回頭,等業習勢力加強到“有”支時,誰也無能爲力。比如,癌症初期還能設法遮止,一旦癌細胞擴散到了晚期,則就無藥可救,只有等死而已。
午二、有的釋詞
【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有”是指因位之法,還是果位之法?是指因位之法,以因的勢力已經強大到必然要感生後有,所以對因假立果的名稱,叫做有。
緣起圖上,是以孕婦表示有,孕婦雖然尚未生産,但是已經具有了生子的勢力。
以取爲緣會轉成有,好比種子經過水土的潤發,必然會到“果實非生不可”的階段。《本地分》說:“由取力故,即令彼業于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
巳十一、生
【生者,謂識于四生最初結生。】
第十一支生,就是胎卵濕化四生中,識最初結生的刹那,也就是四有當中的生有。以胎生來說,中有衆生見到父母行房生起愛取,隨著“有”的勢力趣入精血而結生的刹那,稱爲生。當然菩薩以願力或叁摩地受生、諸佛示現化身等,不屬于此處的生緣起支。
緣起圖中,生是以婦女分娩表示,由于有的勢力,時辰一到,立即開始分娩,絲毫也不會耽擱,這是緣起的規律所致。
巳十二、老死
【老死中老者,謂諸蘊成熟轉變余相。】
第十二支老死,從廣義來說,老是指受生後第一刹那直到死前的本有。結生之後,隨著業力的推動,五取蘊刹那刹那都在成熟,轉變成其他相,此即“老”的涵義。從狹義來說,老是指身心衰變,如《本地分》所說:“依止變壞、須發變壞、充悅變壞、火力變壞、無病變壞、色相變壞、威儀變壞、無色諸根變壞、有色諸根變壞,時分已過,壽量將盡。”
【死謂棄舍同分諸蘊。】
死是老的終點,一期生命走到盡頭,再也無法住持,就會棄舍同分諸蘊。
“同分諸蘊”:指五蘊。色身刹那刹那在相續,心也如此,因此稱爲身相續和心相續。臨終時,心相續仍然繼續,身體則被舍棄在此世,這就是死亡。
緣起圖中,是以背屍體的老人來表達老死的意義。
以結生爲因緣,必定無法逃出衰老與最終的死亡。這是鐵定的規律。《無常集》說:“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辰叁、攝義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這樣解釋緣起次第:“諸愚癡者要先愚于所應知事,次即于彼發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滿。根圓滿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于方覓時煩惱滋長。煩惱滋長故,發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發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于主趣生死中苦果生。若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謂內身變異所引老死苦,及境界變異所引憂歎苦、熱惱之苦。”(愚癡的衆生首先對所知愚蒙,然後對它生起邪行;以邪行,使心識顛倒;以心識顛倒,導致結生相續;以結生相續,諸根圓滿;根一旦圓滿,現前觸和受兩種受用境界;由于受用境界,生起耽著希求;因爲希求,在正追求之時,將使煩惱滋長;再以煩惱滋長,將生起能生後有的愛非愛業;由于所生起業的滋長力,在五趣生死之中出生苦果;以苦果出生,必定有衰老、死亡等痛苦來臨。)
如此一輪緣起結束後,又再來一輪,仍然是從無明到老死,這就是輪回,凡夫月月年年都在這十二支中輪轉,這就是凡夫生命存在的狀態。
以下根據《集論》和《本地分》宣說支分略攝的內容。
卯二、支分略攝分叁:一、按《集論》歸攝爲四支 二、按《緣起心要》歸攝爲叁道 叁、按《稻稈經》歸攝于四因
【第二支分略攝者】。
十二緣起可以從多種角度解釋,因此,遇到解釋有不同之處,也不必認爲是相違。以下將十二支攝爲四支,就有特別解釋的方法。
辰一、按《集論》歸攝爲四支分六:一、歸攝爲四支 二、別別宣說 叁、遣除疑惑 四、引的道理 五、生的道理 六、成辦之義
巳一、歸攝爲四支
【如《集論》雲:“雲何支分略攝?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按照《集論》,十二支可以歸攝爲四支,即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巳二、別別宣說
【“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
能引支有無明、行、識叁支;所引支有名色、六處、觸、受四支;能生支有愛、取、有叁支;所生支則有生與老死兩支。
巳叁、遣除疑惑分二:一、提出疑問 二、解答疑惑
午一、提出疑問
【若爾,引生兩重因果,爲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兩重耶?】
這樣歸攝爲引和生的兩重因果,究竟是爲了顯示有情一重的受生因果,還是要顯示兩重的受生因果?
【若如初者,則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于受,後生愛等不應道理。】
如果是要顯示一重受生因果,以能引支已經生起了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後面又說生起愛、取、有乃至生老死,這不合理,因爲一重因果已經宣說圓滿,後面又加五支,犯了重複的過失。
【若如第二,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行及因位識,前因果中缺愛、取、有。】
如果是要顯示兩重因果,後一重的因中缺少無明、行和因位識,前一重的因又沒有愛、取、有。換句話說,後一重的因中沒有無明、行以及因位識,直接出現愛取;前一重的因中雖然有因位識,但沒有經過愛、取的潤發增上勢力,也不會現前名色等,因此都有次第不完整的過失。
午二、解答疑惑分二:一、答第一問 二、答第二問
未一、答第一問
【答:無過。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于此立生、老死故。】
答:沒有犯重複的過失。以能引因無明、行、因位識這二支半所引的法,就是依…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