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3

  ..续本文上一页体,但还没有形成花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显现出花蕊、花瓣、花枝等支分,这时才成就花的差别。同样,成就名色是指最初得到新的取蕴身的自体,而成就六处则是真正形成了身的差别,成就了能受用色声等五尘的能受用者。

  未二、断除界的疑惑

  又有人问:无色界有情有没有六处呢?

  【五有色处者,于无色中无。

  五有色处是指眼根乃至身根的五有色根。无色界没有色蕴的实体,所以不可能显现五有色处。此处,十二支中的六处支主要是针对人道而安立,其它的生命形态会有某些的差别。

  缘起图当中,六处是以空屋子表示,这间空屋有六扇窗户,无人居住,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这表示在六处最初形成时,六识尚未产生,如同屋中没有主人一样,到后一刹那,六识顿然生起,这时才能了别外境,如同屋中有主人居住一样。

  巳六、触

  【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1]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

  第六支触,就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分判境界,境界包括可意境、非可意境、中庸境三种。

  《本地分》说:“眼触云何,谓三和所生,能取境界净妙等义。”(所谓眼触,就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所生,由此能取净妙等境界之义。)比如一朵花显现,我的眼根没有损坏,又具足眼识,三者聚合立即就会判别颜色、形状等,这叫眼触。其他耳触乃至意触,应当随各自的境界来了解。

  在缘起图当中,触是以男女交合来表示。

  【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

  经中说“以六处为缘生触”,这是省略的说法,完整地说,应该是以根境识和合为因缘产生触。我们可以观察:一、境不现前不能生触,比如,没有喝龙井茶,就不会有舌触;二、根有损坏也不能生触,比如,盲人观看球赛,不会产生分别球场竞赛场面的眼触;三、识不现行也不能生触,比如,进入梦乡后,五根识暂时不现行,即使在睡者的耳边响起音乐声,也不会生起耳触。

  巳七、受

  【受者,谓触取三境[2],顺生三受,谓苦乐舍[3]

  第七支受,就是以根境识和合分别三种境为因缘,随即相应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以触生受无法避免,如果触之后不生受,缘起就不能成立。缘起是此有则彼有,取境之后,受便随之而来,而且取了可意境,就生起乐受,取非可意境生起苦受,取中庸境现前舍受,丝毫不会错乱。

  比如,高度近视者观看电影,没有戴眼镜,看不清银幕上光影,这时以触会产生苦受,如果戴上眼镜,能够清楚地分别精彩的表演,乐受就会随之生起。因此,当境现前时,由分判了别,随即就会引发受,而且分判何种境,分判得是否清楚,直接决定了受的状态。比如,藏族人听汉人说话,虽然根境识和合了,但他无法判别话义,以这个触会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如果判别得知这是骂他的粗语,苦受就随之生起。再比如,品尝一道好菜,鼻根、识与菜的香气和合能分别香,尝在口里能分别味,这时乐受就会生起,如果患重感冒,对味香不敏感,乐受就不强烈。以上宣说了“以触缘生受”的缘起规律。

  以前世的烦恼和业,我们的身心天天会有很多感受,饥寒引生苦受,生活舒适就起乐受。比如,有人白天流浪街头,晚上睡在漏风的房屋中,这些不悦意境界以他的自业所显现,心识了别之后,苦受就生起。这都是过去无明缘行熏发了种子,以种子力而自然引发起来,没有那种无明、行和因位识,想显现也不可能。比如,忽然胃病发作,身根、身识和体内的境界一和合,就生起疼痛的苦受,而这份苦受,别人根本无法代替,这就是缘起而受。

  缘起图当中,受是用箭刺入眼球表示。眼睛很敏感,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别强烈,以此显示受的行相。

  以下总结从识到受五支缘起:以三世因果而言,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是以前世的因所感召的现世果报。投胎时,果位识携带了过去种子的功能力,以此推动,不断地现前身、受用等果报。名色是身的自体,六入是身的差别,触是境界受用,苦乐舍受是异熟受用,以身与受用包括了一切果报内容。身有高矮、美丑,根有明利、迟钝、健康、残缺等;受用方面,如果过去造善业多,则生活圆满、身心快乐,如果恶业多,则会有很多身心苦受。像这些都是以过去的无明、行、因位识造成今身果报的差别。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皆不同。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他们的受用、相貌、性格、能力等都不相同。这些差别如果不是因为过去造业熏发的种子不同所引起,以其他道理根本无法解释。而由十二缘起,就能知道前世因缘和今世果报有必然的关系。

  巳八、爱分三:一、爱的体性 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三、爱的差别

  午一、爱的体性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第八支爱有两种相,一般而言,以乐受为缘会引起不离爱,以苦恼为缘会引起乖离爱。

  《本地分》说:“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离。”由于受的力量,领纳现前的境界时,如果生起乐受,就会对此境生起不离爱,希求将来再享受这样的乐受;如果生起苦受,则会对境界生起乖离爱,希求将来不受这种苦受。以这个道理,经中说“以受为缘生爱”。再反观自心,在乐受生起之后,不离爱是否随之而来?相反,如果没有快乐感受,心里会不会贪恋?比如,在寒冬腊月时,有两间房屋供你选择,一间烧着钢炉,特别暖和,而另一间很冷,你是否就不愿离开温暖的房间,而在寒冷的房间中一刻也呆不住。这说明随着受,就会立即生起爱。人与人接触也是如此,如果某人能带给你快乐,就乐意与他接触,如果有人让你难受,就不想见到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欣赏一部精彩的电视连续剧,一集播完后,还恋恋不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贪爱呢?原因是有过乐受的经验,就会产生希求不舍的心理。假如表演拙劣,令人痛苦,你一看到,立即就会转台,这些心理的产生决非偶然,都是受缘起规律的支配。因此,应当看清楚内心的缘起规律,即何处有乐受,内心必定不想舍离,何处有痛苦,必定不愿接受。这就是以“受缘生爱”。

  如果深入体会由触而受、由受而爱的过程,就会发现爱并不真实,只是一种缘起而生的虚妄分别。凡夫首先是以无明力不自在地执取外境实有,然后对此产生感受,又由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绪。按一般人的逻辑,能带给我乐受就是好,我就喜欢;能让我痛苦的就是坏,我就排斥抗拒。我们的颠倒就在此处,完全是以主观评判好坏而引起贪嗔,始终不知这是以自己的执著而生起的烦恼。爱是迷乱的情绪,并不是清净之法,当爱生起时,要清楚它只是缘起法,不能信以为真,一旦顺从了爱,后面的取有就会随之而来。

  午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所谓由受缘生爱,是指从无明和合的以触缘所生的受能够产生爱,如果只有受而没有和无明结合,爱毕竟不能生起。

  从爱这一支开始,我们可以有主动权,由受生不生爱,所生之爱是强是弱,都要观待无明。如果受的同时,非理作意强,则爱也会强烈生起。相反,如理作意得力,在爱生起的同时,就能遮止它的增长,进一步如果具有空性智慧,即使以习气力我爱现行,也能象强力制服羸劣一样进行遮止。

  《入行论·智慧品》中说:“何时无受者,彼时受亦无,彼时见此已,云何爱不退?”因此,以无明和合触所生的受,才会生起染污爱。相反,能安住受者空或受空的境界,即使感受强烈的苦乐,也不会引起贪嗔等。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

  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者异熟受用,触与受这两者圆满,就是受用圆满。“触”是根境识和合而分别种种境界,所以是境界受用,“受”是由触引生的内心种种感受,是真正的异熟受用。

  其实真正的受用是异熟受用,比如,一位富人虽然能享受到超级的五欲境界,但只有这种境界受用并不算是真正的安乐受用。真正的乐受要观待内心感受,如果内心愁苦,即使住在天宫中,还是感受痛苦;相反,有人虽然吃白菜,穿布衣,但只要内心安乐,也是安乐受用。因此,生受才是了义的真正受用。我们应当寻求的唯一是内心的快乐。

  午三、爱的差别

  【其中三界有三种爱。

  就三界而言,爱有欲爱、色爱与无色爱三种。

  《本地分》说:“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欲爱如何呢?从因相而言,欲爱是缘着欲界五欲境界而生起;从自相而言,对欲界五欲染污希求,此希求相就是爱的相;从果相而言,如果不断除欲爱,只要能生欲界的功能成熟,就会生起欲界的苦果。因此,欲爱的作用是引起欲界的后有。色爱、无色爱依此类推而理解。)

  以欲界人类来说,以受用五欲为因缘,生起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