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支行,就是能造作自己果的五取蕴或后有的行。换而言之,能感召后世五取蕴身的因就是行。
午一、行之体性
【行即是业。】
行就是业。
午二、行之差别
【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此处分析了三种行,业粗分为能引恶趣的非福业与能引善趣的业二种。能引善趣的业又分二种,即能引欲界人天的福业与能引色无色界的不动业。
名言之中,辨明差别极其重要,有了辨别才会正确取舍。要结合自心来认识业的法相,重点观察平常自己是造了非福业、福业还是不动业,这样细致观察后,才能清晰了解未来的前途。比如,若希求善趣,就应衡量自己造业的状况,如果白业多于黑业,就有希望转生善趣;若希求解脱,则要衡量自己有多少趣向解脱的业,如此便知有没有希望解脱。能引出世间的业,唯一是以无伪出离心或无我智慧所摄的业,如果不具足这种业,就不可能趣入解脱。可以说,在没有产生出离心与无我智慧之前,我们的相续中一直在密密麻麻地造集能引生死的业。
十二缘起图中,行是以陶工表示。一位勤劳的陶工每天一早起来投入工作,在他的作坊中有泥、水、绳子、火等,他不断地制作各种形状的陶器,日日如此。其实,凡夫人就是轮回工厂中的陶工,三门就是造作的工具,随着各种因缘的显现,会造作种种语言、动作与心念。
午三、无明缘行之理
现在重点观察无明与行的关系。造作的起因就是无明。我们每天在无明推动下,动很多念头、说很多话、作种种行为,这些造作的根源确实是无明。比如,由于对业果愚昧,认为这样做没有关系而造下恶业,虽然有时会布施、持戒、闻思等,但也没有远离真实义愚,造业时念念有个我,总认为我做得如何,这样最多造集能感欲界人天的善业,连不动业也谈不上。
再观察这个世界,人们的行为都是被业果愚推动。比如,都市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以三门制造种种非福业,这样大量、猛利、加速度造作的动力源头就是业果愚。
从反面观察也完全成立,一旦对业果生起胜解信,就会遮止非福业。比如,只要发现自己为了名利造业的结果唯一是堕入恶趣,自然就不愿意再依此方式毁坏自己。因此,只要人们能深信业果,这个世界无数的行业就会自然关闭。破了业果愚,自然就遮止了非福业。
此外,如果能认识到本来无我,则分判自他、缘自起贪、缘他起嗔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念念以我而造作善业呢?这没有任何必要。因此,一旦遮破了真实义愚,就会止息福业和不动业,每天在生死中勤作的陶工,也会从此休息。
总的须认识一条缘起:以无明为缘产生行,相反无明灭则行灭。
巳三、识分二:一、识之体性 二、识之差别
午一、识之体性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第三支识是了知别别境的心,经中说到六识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此处的识,按照承许阿赖耶识的唯识宗而言,主要指阿赖耶识,小乘有部、经部或某些中观论师不承许阿赖耶识,则主要指第六意识。
午二、识的差别分二:一、受生恶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识分为因位识和果位识:因位造业之后第二刹那熏于识田中的种子识是因位识;习气成熟而受生时的识是果位识。因位识在种子位,果位识在异熟位。
未一、受生恶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
此段是按无明生行、行生识的生起次第来解释。“无明”就是对“从不善业生起苦苦果报的道理”愚昧,由此业果愚自然会造作增长不善业,在造业的第二刹那,业的习气留存在识田中,这个以业习气所熏的现法识称为因位识。
【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
由此因位识的功能成熟,来世在恶趣结生时的识称为果位识。
例如,自己受贿时不知道以公谋私会引生恶趣苦果,这是业果愚。虽然收下贿赂后,业在第二刹那就息灭,但黑业习气留存在心中,法尔具有引发苦果的能力,当时以业习气所熏的识,称为因位识。死后现前中有,又见有人送礼,赶紧收取,由神识受拘碍而生嗔,从而堕入饿鬼胎中,当时结生的识就是果位识。实际上,造下黑业的第二刹那,因位识上已经具有变现饿鬼根身器界的功能,在果位以识的功能力将会无法遮止地显现饿鬼的身体、受用、器世界等。
以上宣说了受生恶趣的因位识和果位识,以下再讲受生善趣的两种识,也是要认识如何由无明而生起行,再以行如何熏于识,这是缘起链,有前前必定会引生后后。
未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
受生善趣根源是真实义愚。虽然了解业果,远离了业果愚,但是对无我真实义蒙昧,以这种无明力的作用,心识被障蔽,不了解轮回圆满是苦的本质,而妄执是真正的安乐,以这种心推动,就会造集福业或者不动业。造集业的第二刹那,业的习气会留在识上,这个因位的业习功能,称为因位识,也叫种子。
由此可见,只要不了解欲界的欲乐和上界的乐受、舍受是苦的自性,就无法消除心对这种法的执取。换句话说,只要对苦谛愚昧,所造之业肯定不会超出三种情况:一是内心希求后世欲界的五欲安乐,以此动机行善,造集的是有漏福业;二是认为受用五欲的乐受短暂而没有大义,只希求定生乐受,这样努力修习禅定,造集的是不动业;三是连定生乐受也厌离,希求一种定生舍受,造集的是四禅和无色界的不动业。这些都是以真实义愚而引起有漏业,不能趣向解脱,在造作的第二刹那,就会在识田中播下种子,能引将来善趣的受生。
【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
由依于因位识,当习气成熟时,就会在欲界和上界的善趣中结生,正结生时的识就是果位识。
因此,要全面准确地观察轮回,如果眼界狭小,无法拓开见识,往往会认假为真,心中实际寻求的只是有漏法,却误以为是在修解脱道。
缘起图上,识是以猴子表示,我们的心识如猴子般无法静止,永不停息地带着各种业因在六道中辗转,故以猴子表示识。
巳四、名色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色者,若生无色,惟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
第四支名色,名是指受、想、行、识非色的四蕴,色是指色蕴,名色就是指五蕴。如果受生在无色界,其色蕴只有色种子而没有实际的色。除无色界之外的其它生处的羯罗蓝、安部陀等色,应当按照相应阶段的体相分别理解。
为了表示名色,在缘起图中画了一条船,船上有很多人,船是代表色蕴,众多乘客代表受、想、行、识四蕴。此图还表示了名和色的关系:船无人不能行,人不依船也不能进,二者缺一不可,互相起作用。同样,单有神识而不依精血,也只是中有身,无法转成取蕴身;而没有神识参与,父精母血只是一种色法,不会形成具足眼耳等六根的生命。当心识与精血结合成名色时,名和色彼此成为助缘,一方面由于阿赖耶识的功能力,精血会逐步发育成胎中五位,另一方面随着色蕴的演变,名也会相继出现受想行三者。
巳五、六处分二:一、真实义 二、遣除疑惑
午一、真实义
【六处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识入精血,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
六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是胎生,在识进入精血成为羯罗蓝之后,诸根随着名的受想行识与日俱增,逐渐转成眼耳鼻舌四处,身和意这两处早在羯罗蓝位就已经形成。
一颗种子看似微小,然而有了水土、阳光各种俱有缘的配合,会逐渐长出根茎枝叶花果。内缘起也是如此,父母精血与识和合,这是新生命的最初位,随着时间和各方面因缘的变化,会逐渐成长。在最初结生后的第二刹那,已经具足身根和意根,但此时只是名色,不叫六处,等到经过了胎藏五位,胎儿的眼、耳、鼻、舌四根成形之时,才叫六处。
【若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
化生不经过母胎,也不是卵生与湿生,它是结生时就诸根顿起,没有渐次长成的过程,比如,天人是化生,这边死殁,那边小天人的六根就一时而显现。
【卵生湿生,惟除住胎,余者悉同。是《本地分》所说。】
湿生是借助暖气和湿的因缘而受生,卵生则是蛋生,这两种除了住胎方式不同之外,其它都相同。以上是《本地分》所说。
午二、遣除疑惑分二:一、断除体性的疑惑 二、断除界的疑惑
未一、断除体性的疑惑
有人怀疑:名色是五蕴,六处也含摄在五蕴之中,二者有什么差别?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
这两者有“得身自体”与“成身差别”的差别。比如,一颗花种播入土地的同时,已经得到了花的自…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