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

  

  中士道·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 思维苦谛(见上册)

  * 思维集谛(见上册)

  * 十二缘起

  

中士道·除邪分别

  解脱正道

  

思考题

  

  

  

中士道·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 十二缘起

  

  寅二、由十二缘起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 二、支分略摄 三、几世圆满 四、此等摄义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二、支分略摄;三、几世圆满;四、此等摄义。

  缘起是佛法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它的意义是“此有则彼有”,一切内外诸法都是缘起法,此处特以无明等十二支来说明内有情流转的缘起。

  了解十二缘起,就会明了生死既不是无因生,也不是自在天等非因生,而是十二支以前前支为因缘引起后后支,环环相扣地流转延续。

  为什么要思惟十二缘起?因为只要不了解流转的缘起规律,就会一直存在执著轮回有我、有安乐、有实义的愚痴,由此无法趣入解脱道,如果能了解十二缘起,就可以认清自己真实的存在状况,不会认为轮回是安稳、安乐之处,从而生起希求解脱之心。

  外道也有苦苦、坏苦、粗无常等教法,而十二缘起则是佛教的不共法,在《般若经》、《稻秆经》、《缘起经》、《缘起心要颂》、《瑜伽师地论》、世亲菩萨的《缘起经释》、《俱舍论》、功德慧的《缘起经广释》、莲花戒的《稻秆经释》等大经论中都有阐述十二缘起的法义。

  佛陀初转*轮,首先宣说四谛十二缘起,其目的何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有则比喻,摩尼宝师想要开发宝性山中的摩尼宝,首先是要以方便除去粗垢。其喻义是:佛陀见凡夫个个乐著生死,就宣说四谛十二缘起,让凡夫认识轮回的真相,由此激发他的厌离心,使他转入解脱道。凡夫之所以无法遣除耽著生死之心,就是因为没有通过观察,认识生死真相。如果能在缘起上透视生死,一定可以引起出离意乐。

  总之,思惟十二缘起,目的是要引发希求解脱的心。重点是观察前前支引生后后支的流转方式。

  卯一、支分差别分三:一、总说 二、分说 三、摄义

  辰一、总说

  【十二缘起支中。

  十二支的每一支以及以前前引生后后的生起次第我们相续中本来就具有,自然应当结合自相续来思惟,而不是脱离自相续去另学一种知识。例如,学习“受缘生爱”这一条,就要观察自己身心上是不是按这种方式生起。比如,物质世界的规律,并不是物理学家发现之后才存在,而是本来就蕴含在物质世界中,但人们不去思惟,也就不能了解。同样,生死流转的规律始终运转在凡夫人的身心中,而且是无数次发生过,但我们从来不在身心上如理如量地观察,因此都不认识。现在佛陀开示了这个流转公式,关键在于自己能否通过思惟认识到,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真正认识佛法。

  辰二、分说分十二: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处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巳一、无明分二:一、无明体性 二、无明差别

  午一、无明体性分三:一、大小乘共许的无明体性 二、持萨迦耶见为无明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三、承许无明与萨迦耶见不是一体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第一支,如大黑暗般的无明,分成体性与差别两部分,其中体性又有三种不同的承许,首先按照大小乘共许的观点,宣说无明的比喻与意义。

  未一、大小乘共许的无明体性

  【初无明者,如《俱舍》云:“无明如非亲实等。”

  《俱舍论》中以比喻如是描述“无明”:无明如同非亲或非实等,“非亲”是指怨敌,“非实”是指虚诳。

  以下具体解释这个比喻。

  【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惟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

  所谓“怨敌”,是指亲友的对立法,并不是遮除亲友之后的余法,也不是与亲友不同的法,比如,陌生人是亲友之外的法,但不是怨敌。“虚诳语”也是指真实语的正对治品,而不是真实语之外的语言,因为真实语之外的绮语、柔软语、粗恶语等并不是虚诳语。

  以下宣说意义。

  【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如是无明也不是只遮除了能对治的明以及排除明后所剩余的法,而是与明直接相违的所对治品,因此应当这样定义:所谓无明,即明的违品或对立法,而不是明之外的法。

  明是指了达无我义,在明之外还有一类法,比如布施、了达暇满、粗无常的智慧等,既不是无明也不是明。因此,“明”是指了达无我义,而“无明”是指不了达或倒执无我义,这二者犹如光明与黑暗般,是无法并存相克的关系。

  另外须知,无明的释词:“无”不是指没有分别心而是指没有它的能对治,“明”也不是指明分而是指智慧的明,即无明不是指没有分别心的明分,而是指没有能对治——智慧的明。

  未二、持萨迦耶见为无明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此中能治明者,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

  此中能对治的明就是真实明了人无我的意义,其违品就是补特伽罗我执的萨迦耶见,也就是缘多分无常的五蕴执著是常、一、自在我的萨迦耶见。

  【此乃法称论师所许。

  法称、法护、清辩、月称等论师,根据《十地经》与《月灯经》的观点,对无明承许有见与非见两种,其中将萨迦耶见承许是有见。

  未三、持无明与萨迦耶见不是一体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无著论师兄弟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

  无著和世亲二兄弟以及大多数小乘有部宗论师,根据《稻秆经》、《辨别经》等,承许无明是倒执实义与蒙昧实义这二者中的蒙昧实义,总之,是指邪解与未解二心之中的未解心。

  【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

  但以上两派都一致承许,与无明相违的主要对治是了达无我的智慧。

  在中观论典和《释量论》等中,都承许真正能破无明的是了达空性的智慧,其它慈悲、布施等只是助缘,单凭布施等法不可能直接破除无明。比如,以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是一体的宗派来说,以智慧现见我唯一是多分刹那的蕴,并没有常一的法相,这样了达人无我,自然就会破除倒执五蕴为我的无明,犹如光明自然破除黑暗一样,此外再没有能破无明的正对治。

  总之,法称等论师承许无明是和了达人无我的智慧相违的颠倒邪解,无著兄弟等则承许无明是愚蒙不了解无我真实义的心态,仅仅是一种未解的心识。虽然他们界定无明的体相有所不同,但一致承许无明的对治是空性慧。

  午二、无明差别

  为什么要认识无明的差别呢?因为了解清楚了无明的差别,才能辨明恶趣与善趣流转的源头。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

  无著菩萨的《集论》中,将无明体性的愚蒙略分为业果愚与真实义愚两种。其中业果愚是指不知道业果,真实义愚是指不知道无我,此二者是衰损的源头。

  我们首先要了解造成轮回大苦海的根源,如果不了解,就不会以强烈的希求心去寻求了解业果与空性,即使修行也只是在枝末上绕,不能直接在根本上用功。相反,若能认清楚生死的源头,就会全力以赴对治根本。比如,知道恶趣的源头是业果愚后,就能决定下士道修行的重点是通过思惟业果,对业果产生深忍信,这是转生善趣最重要的基础,是一切白法的根本,如果不能遮破业果愚,则必定会堕入恶趣。修习中士道是要出离整个轮回,道的核心就在通达人无我空性,抓住这个要点用功,才是从根本起修。

  以下宣说无明的作用。

  【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以业果愚必定招集堕落恶趣的业,以真实义愚能招集转生善趣的业。

  业果愚就是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后果,由于不了解,就会盲目造作堕落恶趣的业。在十二缘起图中,无明是以盲人行走在山道上来表示。凡夫如同盲人,每天都在愚蒙的状态中不停地造作。

  这业果愚具有巨大的能力,能造集堕恶趣的行。比如,当今社会,几乎全民都落在业果愚中,因此,相比以往任何时代,现代人行持杀盗淫等更具有能力。

  如果破除了业果愚而没有脱离真实义愚,它会造作什么行呢?在真实义愚的掌控之下,所造作的必定是往生善趣的福业与不动业。以外道来说,外道从未想过对治我执超出三界,他们执著自我真实有,在我执的推动下做各种修行,但无论如何在真实义愚的支配下,时时都处在集顺生死业当中,没有一刻能趋向解脱。因此,真正了解到轮回是行苦的本质,才会义无反顾地出离世间,如果再能生起无我空慧,就可以截断轮回根源,这时才不会以我执造集有漏福业与不动业。

  巳二、行分三:一、行之体性 二、行之差别 三、无明缘行之理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