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游方。
【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此之主要为慕近圆。】
这是说在家菩萨应当如是发愿,此处主要是希愿比丘戒。
《大般若经》说:“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随所生处,常乐出家,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披三法衣,现作沙门。”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如是发愿:“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寂天菩萨发愿:“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
《大乘庄严经论》说:“应当知道,在家众具有很多诸如散乱、贪嗔等的烦恼和痛苦,出家众则具有与此相反的无量功德,因此,出家菩萨的所依身胜过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萨。”
【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
不但是小乘修行解脱、脱离生死,赞叹出家身殊胜,即使是大乘当中由波罗蜜多乘以及密咒乘修学一切种智,也赞叹出家身最为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迮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
本论前文宣说业果时,曾引《宝蕴经》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供养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可见依靠出家所依修道能力大于在家身。
不但是显教,《时轮金刚》等无上密续也同样赞叹出家的所依。《金刚鬘本续》说:“外现比丘,内修生圆。”《时轮本续》说:“修密法以比丘身为胜。”《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异口同声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所以,对修学大乘来说,所依出家身极为重要。
【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以上显密经续中所赞叹的出家律仪,是别解脱律仪、菩萨戒律仪、三昧耶戒律仪三者中的别解脱律仪,因此应当敬重圣教根本的别解脱戒。
由此可见,佛教的基础就是别解脱戒。
整个抉择解脱道的体性,包括抉择身和抉择道两部分。以上从两方面抉择了身:修解脱道,在家众须具有八暇十满的人身,如果是出家身,则是最好的所依。以下抉择“道”。
丑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分二:一、认定道而连结 二、真实抉择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
修持哪些道可以灭除生死呢?
寅一、认定道而连结
【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如《亲友书》所说:“即使头上或者衣服忽然起火,尚且应放下灭火的行动,而当努力寻求遮止后有的道,因为再无一事比求证涅槃更为紧要。”
这是显示修行涅槃特别需要精进,即使有燃眉之急也不必管它,没有比断尽后有更殊胜、更有必要的事。那么灭除后有的方便是什么呢?
【“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唯一应以三学求证涅槃果位。“戒慧静虑”是能证,后两句是所证。
“寂调”指无余涅槃,即已寂灭有漏的五蕴,所谓“身灭受成脱,想尽及行灭,并识亦隐没,此成即苦边。”“无垢”是指没有烦恼的杂染。“不老不死无穷尽”是描述涅槃:涅槃没有年龄的迁变,所以不老,没有命根变坏,所以不死,而且永远存在,何时也没有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是说明超胜外道的解脱,解脱并不是具有形相或颜色的色法,而一些婆罗门教认为:今生修持能获得太阳、月亮的果位,或者解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的本性,这些都是邪说,并非真实的解脱。所以,能趣入解脱道的自性是三学,解脱须以三学获得。
寅二、真实抉择分五:一、三学数量决定 二、三学次第决定 三、三学的自性 四、将于下文宣说定慧二学 五、宣说戒学
卯一、三学数量决定分三:一、观待调心次第决定数量 二、观待三学的结果决定数量 三、观待所断决定数量
【应学宝贵三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
应当修学宝贵的三学之道,其中三学的数量决定为三。如何决定呢?以下分别观待调伏心的次第、三学的结果以及所断烦恼来宣说决定之理。
辰一、观待调心次第决定数量
【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
观待调心次第而决定数量之理:心散乱要让它不散乱,这需要戒学;心不稳定让它得定,这种道称为三摩地学或者心学;心未解脱让它解脱,称为慧学。
【由此三学,诸瑜伽师[28]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内道修行人一切修法都是由三学而得以成功。换言之,三学是实现一切佛法所作的必须之道,不具备三学,无缘成就任何佛法。
因为外道等教法中没有三学,仅仅内道圣教才有,以不共的缘故,而称为增上三学。
辰二、观待三学的结果决定数量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
观待结果而决定数量的道理:持戒之果,可以转生欲界人天善趣,破戒之果是堕入恶趣;心学之果,转生上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善趣;慧学之果,就是解脱。
【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
总的来说,所生只有增上生和决定胜两种,前者又分成上界善趣和欲界善趣。由于所生是三种,可以决定能生的数量为三,就是决定胜的能生——慧学,以及增上生两种善趣的能生——戒学和定学。这是按大小乘共同的观点而宣说。
【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以上观待调心次第以及观待得果决定数量,此二者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
辰三、观待所断决定数量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噶当派的先觉们观待所断的烦恼也承许为三种:破坏烦恼,是戒的作用;制伏烦恼现行,是定的作用;根除烦恼种子,是慧的作用,所以有戒定慧三学。
卯二、三学次第决定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
《本地分》当中引用《梵问经》显示三学次第决定的意义:最初戒律根本极为坚固,其次内心欢喜寂静,最后能相应无我圣见,舍弃执我的恶见。
【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三学之中以尸罗为根本,因为其余定慧二种学处是从尸罗得以产生;然后,依靠尸罗能获得第二者——内心特别欢喜寂静的禅定;再以心得定,依于定心如实见无我的缘故,能获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成就圣见”:成就证悟无我的智慧;“远离恶见”:远离我执和法执。
以下宣说三学各自的特性。
卯三、三学的自性分二:一、教证 二、宣说教证义
辰一、教证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
三学的自性,如《梵问经》所说:“应当圆满六支,获得四种乐住成就,智慧恒时清净了达四谛各自的四种行相。”
辰二、宣说教证义分三:一、戒学的自性 二、定学的自性 三、慧学的自性
巳一、戒学的自性
【此中戒学,圆满六支。】
圆满六支:一、具净尸罗;二、守护别解脱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
【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具净尸罗”:受戒之后,身语方面业际没有颠倒失坏,以及没有过失。《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安住具戒,谓于所受学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具戒。”
“守护别解脱律仪”:虽然有七众所受的别解脱律仪,但此处主要是指守护比丘戒。《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善能守护别解律仪,谓能守护七众所受别解律仪。即此律仪,众差别故,成多律仪。今此义中,唯依比丘律仪处说,善能守护别解律仪。”
以这两支的圆满,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
以轨则圆满和所行圆满这二支显示无所讥毁而尸罗清净。
“无所讥毁”:不被世间讥毁、不被善士呵责。
“轨则圆满”:《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轨则圆满,谓如有一,或于威仪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于威仪路成就轨则,对所应当行,依此而…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