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22

  ..续本文上一页行,由这样行走,不被世间讥毁,不被善士等呵责,同样,对所住、所坐、所卧也是如此,称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

  于所作事成就轨则,所作事就是衣服、大小便、用水、漱口的杨枝、进入城市乞食、受用事、钵盂、安置、洗脚、敷设卧具等事。对这些所作事按照所应作的如是而作,由于如此而行,不被世间讥毁,不被善士等呵责,称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违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违越毗奈耶。

  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比如,对正法受持读诵;对尊长修和敬业,参见承事;对病人生起慈悲心,认真服侍;对如法宣白加行;对正法请问听受,没有懈怠懒惰;对有智慧的同梵行者,尽自己身体的力量,修习恭敬承事;对别人的善,常常精勤赞叹、鼓励;常常乐意为别人宣说正法;入于静室,结跏趺坐,系念思惟,诸如此类以及其余无量的所修善法,都叫作善品加行。对这些加行,按照所应作的如是而作,由于这样行持,不被世间讥毁,不被善士等呵责,称为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违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违越毗奈耶。

  如果圆满具足上述行相轨则差别,称为轨则圆满。

  “所行圆满”:比丘大约有五种非所行处[29],如果能够远离这些处所,而且对无罪的行处能了知时间而行,称为所行圆满。

  【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

  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微小罪,现行毁犯学处,叫作罪,毁犯之后,稍微用一点功力就能还净,叫作微小。怎么对它见大怖畏呢?即应如此观想:我不要以这个毁犯因缘,而不能获得预流果、上学果、阿罗汉;我不要因此而接近、前往恶趣,或者由此将会被自己呵责,被大师、诸天、有智慧的同梵行者以法呵责;我不要因此而恶名流布。总之,对以毁犯的因缘产生现世及未来的种种苦果,见大怖畏。由此,对小学处、随小学处,纵遇命难也不故意违犯。如果某时某处忘失正念而违犯,也立即如法发露而还净,这称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显示无穿缺的尸罗清净,就是连微小罪也不染污。

  【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受学学处:最初受具足戒时,从戒师处听到少分学处的体性,又从亲教轨范师处听到其余的别解脱经。自己发誓修学所有二百五十三条比丘的学处。又跟从其他经常讨论、交往、关系好的人,听闻学处。又在半月诵戒常念别解脱经时,听闻所学的学处,自己发誓要修学一切。因为受学一切学处,故称为获得别解脱律仪。

  从此之后,对于学处,已经善巧的能够不违犯;若有违犯,随即就如法忏悔;若有学处未获得善巧,未能了解,由于先前誓愿受持的缘故,能在现在求受善巧,有欲乐寻求了解,向亲教师或轨范师请问前面所说的学处。已经善巧和明了之后,随着所传的教诲不增不减受学,能无颠倒地受学尊重和似尊所说学处的文字和意义。这称为受学学处。

  以“受学学处”显示无颠倒的尸罗清净。

  巳二、定学的自性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四心住即指四静虑或者四禅。这是在现法安乐而住的缘故,称为乐成就,这是心学。

  《瑜伽师地论》当中说:“(静虑)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

  巳三、慧学的自性

  【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上文引《梵问经》说:“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各四行”即每一谛有四种行相,分别是苦中的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集中的因、集、生、缘四行相,灭中的灭、静、妙、离四行相,道中的道、如、行、出四行相。了达这十六行相,就是慧学。

  慧学就是修所成慧,由于对无常等十六行相证悟有深浅的不同,因此分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的各种阶位,到无学道,慧学就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卯四、将于下文宣说定慧二学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如果只是引导一般的中士道,此处应当广大解释在三学之中包含的引导道理,但共中士道的侧重点不同,只着重于如何引入上士道,所以在上士道时再广大解释修习止观的心学和慧学,此处不再赘述。

  卯五、宣说戒学分三:一、护戒的功德 二、不护戒的过患 三、如何学修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

  虽然此处先不说定慧二学,但有必要简略宣说学戒的道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护戒的功德;二、不护戒的过患;三、如何学修?即怎么去学戒,要注意哪些事项,这是宣说学戒的方法。

  辰一、护戒的功德

  【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

  最初学戒时,应当数数思惟尸罗的利益,让自己至心增长对持戒的欢喜心。“数数思惟利益”是因,其作用是能“增长欢喜”。

  【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

  “如”意思是以以下教证为例,要如是思惟。

  《大涅槃经》说:“戒是趣入一切善法的阶梯,戒是趣入上上五地十道的阶梯。”

  【“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

  “戒是一切功德的所依,犹如大地是一切花草树木、高山湖海的所依。”

  【“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

  “戒是一切闻思修善法的前导,犹如大商主是一切商人前导。”大恩上师制定的纪律当中,清净戒律放在闻思修之前,也是这个道理。

  【“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

  “戒是一切善法从违品当中取得胜利的法幢,犹如帝释天的胜利幢。”

  【“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

  “以戒能够彻底断除一切罪恶以及恶趣之道。”此处,所断有因果二方面,“一切罪恶”是因,“恶趣”是果,《无贪子请问经》也说:“具有净戒者,不生于四处,无暇无佛刹,恶趣蔑戾车。”

  【“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

  “戒犹如药树,能治疗一切罪恶的大病。”雪山有一种药树,可以遣除各种身体的疾病。

  【“戒是险恶三有道粮。”

  “戒是险恶三有轮回道路中的粮食。”如果没有粮食,人就无力走路,同样,在轮回当中,如果没有戒,就无法趣向安乐的道果。

  【“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

  “戒是甲剑,以戒能摧伏贪嗔等烦恼怨敌的缘故。”“甲”比喻戒如防弹衣般,能遮止烦恼的侵入。“剑”是比喻戒能破坏烦恼。

  【“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

  念诵有些咒语可以驱走毒蛇,戒即是明咒,能遣除烦恼毒蛇的缘故。《律本事》说:“诸比丘,恒时持戒,则能住于三摩地;能恒住三摩地,则能生起智慧明;恒修智慧,则自心定于贪嗔痴中得到真实解脱。”以戒得定、以定发慧的缘故,能除烦恼诸毒蛇。

  【“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戒是桥梁,能度过罪业河流的缘故。”

  《别解脱经》说:“戒为趣善趣,渡河之桥梁。”

  【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龙猛菩萨也说:“戒是一切功德的依处,如同一切有情法和无情法都依靠大地才能存在一般。”

  即欲界人天的圆满,上界四禅四无色定,出世间三乘的菩提,这一切都要依靠戒律而实现。

  【《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

  《妙臂请问经》说:“一切庄稼都是依靠大地,没有灾患时就会生长得很好。同样,殊胜的善法依靠戒律,再以大悲水浇灌,就能增长广大。”

  《法集经》说:“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净戒根本力故。”

  《师子月佛本生经》当中有一则公案:

  往昔燃灯佛出世时,有一位比丘在山泽当中修持佛法,证得了阿罗汉果。

  有一只猕猴常常等比丘入定后,立刻取过袈裟披在身上,摹仿比丘的行为。

  比丘出定,见到此情景,就告诉它:“你现在既然披上了袈裟,就应该发起无上道心。”

  猕猴听到后顶礼比丘,比丘为它传授了三皈五戒,而且代它忏除罪业。

  猕猴起身合掌,欢喜地说:“大德,我今天皈依佛法僧,奉持五戒,愿求忏悔。”这样说了三次,然后欢喜踊跃爬上高山,攀着树枝跳跃舞动,不幸坠地而亡。猕猴以皈依和受戒的功德,舍了畜生的业报,转生在兜率天上,在补处大菩萨前听法证果,得了宿命通。他观察到自己往昔曾经在宝慧如来的像法当中出家作比丘,因为邪命谄曲不持戒律,死后堕在地狱当中,得脱后,又转为旁生长劫受苦。

  《涅槃经》当中有一则公案:波罗奈国有位屠夫广额,每天要杀无数只羊。后来见到舍利弗尊者,生起了信敬之心,在一日一夜之中受持八关斋戒,以此因缘,命终之后转生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

  总之,如《教诫比丘经》所说:“此戒…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