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23

  ..续本文上一页最胜乐,此戒解脱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

  【应如思惟。

  应当如是反复思惟。

  辰二、不护戒的过患

  【若受不护,过患极重。

  如果受戒之后不守护,过患极为严重。

  【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如《比丘珍爱经》所说:“有些人受了戒是安乐,有些人受了戒是痛苦,具有戒则能安乐,毁坏戒则成痛苦。”这是说受学戒律,以守护和毁坏,有胜利和过患两种结果。受戒是成为安乐还是痛苦,完全取决于自己是不是守戒。因此,除了思惟护戒功德之外,也要好好思惟破戒的过患,恭敬尊重学处。

  《律本事》中宣说了破戒的十种过患:一、被大师佛陀呵责;二、诸天称他是盗匪等恶名呵责;三、被同梵行者呵责;四、如理作意时也遭到自己呵责;五、理应受依法呵责;六、臭名远扬四方八隅;七、不能听闻未曾听过的法,遗忘曾经听过的法;八、不生地道证悟功德;九、在追悔莫及之中死去;十、死后随入恶趣。

  《成就真实戒经》当中说:“犹如无眼不见色,无戒之人不见法,犹如无足不入道,无戒之人不解脱。”

  《达磨多罗禅经》说:“如天德瓶,守护不坏,常出珍宝,随意无尽。修行如是,不毁净戒,则常出生功德宝。轻德毁瓶,珍宝即灭。若破戒瓶,则永失法宝。”(就像天德瓶,若能守护不坏,则能常常随意出生珍宝,没有穷尽。同样修行能不毁坏清净戒体,就像手持如意妙瓶,随意可以出生禅定、智慧等功德。如果轻视而毁坏妙瓶,从此再也不会出生珍宝。同样毁坏戒瓶,将会永远失去法宝。)

  经云:“尸罗不净,三昧不现前。”《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破戒者被摈斥,无缘听闻正法,已闻之法也会忘失,地道功德全然不生。”《毗奈耶经》说:“破戒者在追悔当中死亡,死后堕恶趣。”

  托嘎如意宝在《赞戒论浅释》中说:“这些人受到种种谴责,不知不觉已到了衰老之时,他们感受剧烈痛苦的同时,忆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过,此刻内心备受种种痛苦逼迫。最后死亡临头之时,一方面心中恋恋不舍财、子、妻等,但他们也不会跟随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种堕罪必将堕入地狱受种种痛苦折磨,因此必定会生起炽燃烈火般或如骏马也无法追及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应精进护持净戒。”

  在《佛说犯戒轻重经》当中,佛对目犍连尊者说:“谛听谛听,今为汝说。若比丘、比丘尼,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复次目连,若无惭愧,轻慢佛语,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千岁。复此目连,若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波逸提,如焰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四亿四十千岁。复此目连,若无惭愧,轻慢佛语,犯偷蓝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复此目连,若无惭愧,轻慢佛语,犯僧伽婆尸沙,如不骄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复次目连,若无惭愧,轻慢佛语,犯波罗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

  大恩上师说:“一切增上定胜等,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一切人天增上生和三乘菩提决定胜的功德,都须依靠清净戒律才能出生,如果破戒,不但无法获得任何佛法的成就,还须堕入恶趣长时受苦,所以切切不要迷惑,应当谨慎取舍。)

  辰三、如何学修分八:一、教诫修学断除堕罪的四种对治 二、即便轻微的佛制学处也不能放松 三、若以罪业染污,须立即忏悔 四、如是不护戒,则不能解脱轮回 五、当今护戒功德极大之理 六、以“造罪可悔而不防护”极不应理 七、修密者也须如是护持净戒八、单独教诫烦恼的对治

  巳一、教诫修学断除堕罪的四种对治[30]

  【如何修学之理者,四犯因中,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

  四种犯因当中,无知的对治是应当在善知识、善友处听闻,求得对学处的了解。《正法念住经》说:“一切法觉,要因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所有对法的觉知要通过闻法而获得,如果不听闻,就不会理解法。)通过长期听闻戒律学处,知道戒律的开遮持犯,就能对治无知。

  【放逸对治者,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

  放逸的对治有二方面:一、不忘记、忆念取舍的所缘行相,时时铭记于心;二、以正知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正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是在趣向善、还是在趣向恶。《入行论》说:“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等。

  这一段宣说了“知惭”、“有愧”、“怀恐惧等”三个方面。知惭有愧又有依自和依法两方面。

  “依自”是以自己而言,内心自责:“我是菩萨,不应当做这种行为。”如是对作恶羞耻,是知惭。或者想:“作为修行人我如是而行,连世人都会讥笑。”这样害怕别人讥毁,是有愧。

  “依法”是以菩萨藏衡量自相续:“我这样做与菩萨藏相违,完全是明知故犯。”如此羞耻作恶,是知惭。或者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批评我根本不符合戒律。”这样羞耻是有愧。由于怖畏恶行的异熟果报,心里害怕严厉的因果等(“等”字包括害怕由作恶会使善法功德消失、不善法增上)。

  【当如是学。

  应当这样以“正知正念”、“知惭有愧”、“常怀恐惧”来对治放逸。

  【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大师”是佛,“师所制立”是戒,“同梵行所”即按照佛法修行的道友。

  不敬对治,就是对于佛、佛所制立的戒律以及同梵行的道友,应当修持恭敬。如果能从内心深处行持恭敬,就会断除不恭敬、轻舍之心。

  【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烦恼炽盛的对治,即应当观察自心何种烦恼炽盛,时常针对这种烦恼努力对治。比如,贪心强,努力修不净观;嗔心强,努力修慈心观;痴心强,努力修因缘观。

  巳二、即便轻微的佛制学处也不能放松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如果不能依以上的对治努力修学,而心想:违越这一条罪过很轻吧!对佛所制定的学处三门放纵而转,结果只有获得痛苦而已。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

  如《毗奈耶经》所说:“如果对大师以大悲心所宣说的教法,生起轻视心,而稍微有些违犯,由此会使痛苦增上。”

  【“折篱失坏庵没林。”

  “庵没林”即芒果林。“篱”是用来保护芒果林的篱笆墙。这比喻什么呢?在比丘戒当中,根本戒如芒果林,支分戒如外围的篱笆。篱笆被破坏后,里面的芒果林就会失坏。如是支分戒守不好,则根本戒也有失坏的危险。

  【“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

  现在违反了国王的法律,有时还能侥幸逃过,不受治罚,但是如果非理违犯了佛制的学处,决定会如医钵龙堕为旁生那样,堕入恶趣。

  “医钵龙”的公案:

  过去迦叶佛时,有位比丘前往他处应供。途中他的法衣被树枝挂住,因为轻视堕罪,他以嗔心折断树枝。这位比丘死后转生为龙王,头上长有大翳钵树,树根深深地扎在龙头上,风动树摇,血脓流注,感受各种难忍的痛苦。龙王变化身形来见释迦佛时,也被世尊严厉呵责,始终不给它授记何时才能解脱龙身,只是让它等待弥勒佛出世后再去请示。

  这则公案让人触目惊心,之所以感受如此漫长的痛苦,就是因为往昔轻毁如来学处。

  《宝蕴经》说:“若出家之人,轻视学处,不敬法衣,蓄发留须,涂敷脂粉等,命终之后堕入孤独地狱,彼虽入地狱仍不失僧形,于三衣及钵垫等中烈火炽燃,烧身受苦。”

  《宝雨经》说:“菩萨见违犯中,如微量尘,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比丘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比丘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正思惟时,惊怖违犯。”

  【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因此,应当努力在最初就不要被罪业染污。

  巳三、若以罪业染污,须立即忏悔

  【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

  假如已经染了罪业,不要粗心不忏悔就放过去,而是应当依照佛说,使罪业还出,努力忏悔净除。

  【《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梵问经》说:“一定要主动寻求戒学,以及要精勤地修习戒学,千万不要舍弃戒律如意宝,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亏损戒体。平常要安住在正行当中,随戒律而转,以戒为师,不要随自己的想法而转。”

  【《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苾刍,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何以故?离命而死,惟令此生寿量穷尽。毁坏尸罗,乃至…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