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P23

  ..續本文上一頁最勝樂,此戒解脫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

  【應如思惟。

  應當如是反複思惟。

  辰二、不護戒的過患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如果受戒之後不守護,過患極爲嚴重。

  【如《苾刍珍愛經》雲:“或有戒爲樂,或有戒爲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于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如《比丘珍愛經》所說:“有些人受了戒是安樂,有些人受了戒是痛苦,具有戒則能安樂,毀壞戒則成痛苦。”這是說受學戒律,以守護和毀壞,有勝利和過患兩種結果。受戒是成爲安樂還是痛苦,完全取決于自己是不是守戒。因此,除了思惟護戒功德之外,也要好好思惟破戒的過患,恭敬尊重學處。

  《律本事》中宣說了破戒的十種過患:一、被大師佛陀呵責;二、諸天稱他是盜匪等惡名呵責;叁、被同梵行者呵責;四、如理作意時也遭到自己呵責;五、理應受依法呵責;六、臭名遠揚四方八隅;七、不能聽聞未曾聽過的法,遺忘曾經聽過的法;八、不生地道證悟功德;九、在追悔莫及之中死去;十、死後隨入惡趣。

  《成就真實戒經》當中說:“猶如無眼不見色,無戒之人不見法,猶如無足不入道,無戒之人不解脫。”

  《達磨多羅禅經》說:“如天德瓶,守護不壞,常出珍寶,隨意無盡。修行如是,不毀淨戒,則常出生功德寶。輕德毀瓶,珍寶即滅。若破戒瓶,則永失法寶。”(就像天德瓶,若能守護不壞,則能常常隨意出生珍寶,沒有窮盡。同樣修行能不毀壞清淨戒體,就像手持如意妙瓶,隨意可以出生禅定、智慧等功德。如果輕視而毀壞妙瓶,從此再也不會出生珍寶。同樣毀壞戒瓶,將會永遠失去法寶。)

  經雲:“屍羅不淨,叁昧不現前。”《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破戒者被擯斥,無緣聽聞正法,已聞之法也會忘失,地道功德全然不生。”《毗奈耶經》說:“破戒者在追悔當中死亡,死後墮惡趣。”

  托嘎如意寶在《贊戒論淺釋》中說:“這些人受到種種譴責,不知不覺已到了衰老之時,他們感受劇烈痛苦的同時,憶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過,此刻內心備受種種痛苦逼迫。最後死亡臨頭之時,一方面心中戀戀不舍財、子、妻等,但他們也不會跟隨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種墮罪必將墮入地獄受種種痛苦折磨,因此必定會生起熾燃烈火般或如駿馬也無法追及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應精進護持淨戒。”

  在《佛說犯戒輕重經》當中,佛對目犍連尊者說:“谛聽谛聽,今爲汝說。若比丘、比丘尼,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衆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九百千歲。複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提提舍尼,如叁十叁天壽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叁億六千歲。複此目連,若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波逸提,如焰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二十四億四十千歲。複此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偷藍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複此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屍沙,如不驕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二百叁十億四十千歲。複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大恩上師說:“一切增上定勝等,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舍。”(一切人天增上生和叁乘菩提決定勝的功德,都須依靠清淨戒律才能出生,如果破戒,不但無法獲得任何佛法的成就,還須墮入惡趣長時受苦,所以切切不要迷惑,應當謹慎取舍。)

  辰叁、如何學修分八:一、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二、即便輕微的佛製學處也不能放松 叁、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忏悔 四、如是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回 五、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六、以“造罪可悔而不防護”極不應理 七、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八、單獨教誡煩惱的對治

  巳一、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30]

  【如何修學之理者,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四種犯因當中,無知的對治是應當在善知識、善友處聽聞,求得對學處的了解。《正法念住經》說:“一切法覺,要因聞法,若不聞法,于法不覺。”(所有對法的覺知要通過聞法而獲得,如果不聽聞,就不會理解法。)通過長期聽聞戒律學處,知道戒律的開遮持犯,就能對治無知。

  【放逸對治者,謂于取舍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叁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放逸的對治有二方面:一、不忘記、憶念取舍的所緣行相,時時銘記于心;二、以正知時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正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是在趣向善、還是在趣向惡。《入行論》說:“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爲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爲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

  這一段宣說了“知慚”、“有愧”、“懷恐懼等”叁個方面。知慚有愧又有依自和依法兩方面。

  “依自”是以自己而言,內心自責:“我是菩薩,不應當做這種行爲。”如是對作惡羞恥,是知慚。或者想:“作爲修行人我如是而行,連世人都會譏笑。”這樣害怕別人譏毀,是有愧。

  “依法”是以菩薩藏衡量自相續:“我這樣做與菩薩藏相違,完全是明知故犯。”如此羞恥作惡,是知慚。或者想:“我這樣做,別人會批評我根本不符合戒律。”這樣羞恥是有愧。由于怖畏惡行的異熟果報,心裏害怕嚴厲的因果等(“等”字包括害怕由作惡會使善法功德消失、不善法增上)。

  【當如是學。

  應當這樣以“正知正念”、“知慚有愧”、“常懷恐懼”來對治放逸。

  【不敬對治者,謂于大師師所製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大師”是佛,“師所製立”是戒,“同梵行所”即按照佛法修行的道友。

  不敬對治,就是對于佛、佛所製立的戒律以及同梵行的道友,應當修持恭敬。如果能從內心深處行持恭敬,就會斷除不恭敬、輕舍之心。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煩惱熾盛的對治,即應當觀察自心何種煩惱熾盛,時常針對這種煩惱努力對治。比如,貪心強,努力修不淨觀;嗔心強,努力修慈心觀;癡心強,努力修因緣觀。

  巳二、即便輕微的佛製學處也不能放松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于諸佛製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如果不能依以上的對治努力修學,而心想:違越這一條罪過很輕吧!對佛所製定的學處叁門放縱而轉,結果只有獲得痛苦而已。

  【如《分別阿笈摩》雲:“若于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

  如《毗奈耶經》所說:“如果對大師以大悲心所宣說的教法,生起輕視心,而稍微有些違犯,由此會使痛苦增上。”

  【“折籬失壞庵沒林。”

  “庵沒林”即芒果林。“籬”是用來保護芒果林的籬笆牆。這比喻什麼呢?在比丘戒當中,根本戒如芒果林,支分戒如外圍的籬笆。籬笆被破壞後,裏面的芒果林就會失壞。如是支分戒守不好,則根本戒也有失壞的危險。

  【“現或有于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

  現在違反了國王的法律,有時還能僥幸逃過,不受治罰,但是如果非理違犯了佛製的學處,決定會如醫缽龍墮爲旁生那樣,墮入惡趣。

  “醫缽龍”的公案:

  過去迦葉佛時,有位比丘前往他處應供。途中他的法衣被樹枝挂住,因爲輕視墮罪,他以嗔心折斷樹枝。這位比丘死後轉生爲龍王,頭上長有大翳缽樹,樹根深深地紮在龍頭上,風動樹搖,血膿流注,感受各種難忍的痛苦。龍王變化身形來見釋迦佛時,也被世尊嚴厲呵責,始終不給它授記何時才能解脫龍身,只是讓它等待彌勒佛出世後再去請示。

  這則公案讓人觸目驚心,之所以感受如此漫長的痛苦,就是因爲往昔輕毀如來學處。

  《寶蘊經》說:“若出家之人,輕視學處,不敬法衣,蓄發留須,塗敷脂粉等,命終之後墮入孤獨地獄,彼雖入地獄仍不失僧形,于叁衣及缽墊等中烈火熾燃,燒身受苦。”

  《寶雨經》說:“菩薩見違犯中,如微量塵,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何以故?由如來說,比丘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比丘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惟時,驚怖違犯。”

  【故應勵力,莫爲罪染。

  因此,應當努力在最初就不要被罪業染汙。

  巳叁、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忏悔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舍,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假如已經染了罪業,不要粗心不忏悔就放過去,而是應當依照佛說,使罪業還出,努力忏悔淨除。

  【《梵問經》雲:“于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舍,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

  《梵問經》說:“一定要主動尋求戒學,以及要精勤地修習戒學,千萬不要舍棄戒律如意寶,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虧損戒體。平常要安住在正行當中,隨戒律而轉,以戒爲師,不要隨自己的想法而轉。”

  【《成就真實屍羅經》雲:“諸苾刍,甯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屍羅。何以故?離命而死,惟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屍羅,乃至…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