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遊方。
【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此之主要爲慕近圓。】
這是說在家菩薩應當如是發願,此處主要是希願比丘戒。
《大般若經》說:“菩薩志性好遊諸佛國土,隨所生處,常樂出家,剃除須發,執持應器,披叁法衣,現作沙門。”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如是發願:“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寂天菩薩發願:“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爲僧。”
【《莊嚴經論》雲:“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大乘莊嚴經論》說:“應當知道,在家衆具有很多諸如散亂、貪嗔等的煩惱和痛苦,出家衆則具有與此相反的無量功德,因此,出家菩薩的所依身勝過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薩。”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不但是小乘修行解脫、脫離生死,贊歎出家身殊勝,即使是大乘當中由波羅蜜多乘以及密咒乘修學一切種智,也贊歎出家身最爲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迮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爲難,出家閑曠如虛空,自在無爲離系著。”
本論前文宣說業果時,曾引《寶蘊經》說:“叁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于小燈燭塗以油脂,供養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可見依靠出家所依修道能力大于在家身。
不但是顯教,《時輪金剛》等無上密續也同樣贊歎出家的所依。《金剛鬘本續》說:“外現比丘,內修生圓。”《時輪本續》說:“修密法以比丘身爲勝。”《金剛橛續》、《時輪金剛》中異口同聲說:“叁者比丘爲最勝,中等即是諸沙彌,彼中在家位最低。”所以,對修學大乘來說,所依出家身極爲重要。
【出家律儀,即叁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以上顯密經續中所贊歎的出家律儀,是別解脫律儀、菩薩戒律儀、叁昧耶戒律儀叁者中的別解脫律儀,因此應當敬重聖教根本的別解脫戒。
由此可見,佛教的基礎就是別解脫戒。
整個抉擇解脫道的體性,包括抉擇身和抉擇道兩部分。以上從兩方面抉擇了身:修解脫道,在家衆須具有八暇十滿的人身,如果是出家身,則是最好的所依。以下抉擇“道”。
醜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分二:一、認定道而連結 二、真實抉擇
【第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者。】
修持哪些道可以滅除生死呢?
寅一、認定道而連結
【如《親友書》雲:“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舍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余事勝于此。”】
如《親友書》所說:“即使頭上或者衣服忽然起火,尚且應放下滅火的行動,而當努力尋求遮止後有的道,因爲再無一事比求證涅槃更爲緊要。”
這是顯示修行涅槃特別需要精進,即使有燃眉之急也不必管它,沒有比斷盡後有更殊勝、更有必要的事。那麼滅除後有的方便是什麼呢?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唯一應以叁學求證涅槃果位。“戒慧靜慮”是能證,後兩句是所證。
“寂調”指無余涅槃,即已寂滅有漏的五蘊,所謂“身滅受成脫,想盡及行滅,並識亦隱沒,此成即苦邊。”“無垢”是指沒有煩惱的雜染。“不老不死無窮盡”是描述涅槃:涅槃沒有年齡的遷變,所以不老,沒有命根變壞,所以不死,而且永遠存在,何時也沒有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是說明超勝外道的解脫,解脫並不是具有形相或顔色的色法,而一些婆羅門教認爲:今生修持能獲得太陽、月亮的果位,或者解脫是地水火風四大種的本性,這些都是邪說,並非真實的解脫。所以,能趣入解脫道的自性是叁學,解脫須以叁學獲得。
寅二、真實抉擇分五:一、叁學數量決定 二、叁學次第決定 叁、叁學的自性 四、將于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五、宣說戒學
卯一、叁學數量決定分叁:一、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二、觀待叁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叁、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應學寶貴叁學之道,其中叁學,數定有叁。】
應當修學寶貴的叁學之道,其中叁學的數量決定爲叁。如何決定呢?以下分別觀待調伏心的次第、叁學的結果以及所斷煩惱來宣說決定之理。
辰一、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爲令得定,謂叁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爲令解脫,是謂慧學。】
觀待調心次第而決定數量之理:心散亂要讓它不散亂,這需要戒學;心不穩定讓它得定,這種道稱爲叁摩地學或者心學;心未解脫讓它解脫,稱爲慧學。
【由此叁學,諸瑜伽師[28]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內道修行人一切修法都是由叁學而得以成功。換言之,叁學是實現一切佛法所作的必須之道,不具備叁學,無緣成就任何佛法。
因爲外道等教法中沒有叁學,僅僅內道聖教才有,以不共的緣故,而稱爲增上叁學。
辰二、觀待叁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爲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觀待結果而決定數量的道理:持戒之果,可以轉生欲界人天善趣,破戒之果是墮入惡趣;心學之果,轉生上界色界和無色界的善趣;慧學之果,就是解脫。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
總的來說,所生只有增上生和決定勝兩種,前者又分成上界善趣和欲界善趣。由于所生是叁種,可以決定能生的數量爲叁,就是決定勝的能生——慧學,以及增上生兩種善趣的能生——戒學和定學。這是按大小乘共同的觀點而宣說。
【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以上觀待調心次第以及觀待得果決定數量,此二者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
辰叁、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叁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叁學。】
噶當派的先覺們觀待所斷的煩惱也承許爲叁種:破壞煩惱,是戒的作用;製伏煩惱現行,是定的作用;根除煩惱種子,是慧的作用,所以有戒定慧叁學。
卯二、叁學次第決定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雲:“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本地分》當中引用《梵問經》顯示叁學次第決定的意義:最初戒律根本極爲堅固,其次內心歡喜寂靜,最後能相應無我聖見,舍棄執我的惡見。
【此中屍羅是爲根本,余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屍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叁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叁學之中以屍羅爲根本,因爲其余定慧二種學處是從屍羅得以産生;然後,依靠屍羅能獲得第二者——內心特別歡喜寂靜的禅定;再以心得定,依于定心如實見無我的緣故,能獲得第叁——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成就聖見”:成就證悟無我的智慧;“遠離惡見”:遠離我執和法執。
以下宣說叁學各自的特性。
卯叁、叁學的自性分二:一、教證 二、宣說教證義
辰一、教證
【叁學自性者,如《梵問經》雲:“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叁學的自性,如《梵問經》所說:“應當圓滿六支,獲得四種樂住成就,智慧恒時清淨了達四谛各自的四種行相。”
辰二、宣說教證義分叁:一、戒學的自性 二、定學的自性 叁、慧學的自性
巳一、戒學的自性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圓滿六支:一、具淨屍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叁、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于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
【具淨屍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屍羅清淨。】
“具淨屍羅”:受戒之後,身語方面業際沒有顛倒失壞,以及沒有過失。《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安住具戒,謂于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爲安住具戒。”
“守護別解脫律儀”:雖然有七衆所受的別解脫律儀,但此處主要是指守護比丘戒。《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善能守護別解律儀,謂能守護七衆所受別解律儀。即此律儀,衆差別故,成多律儀。今此義中,唯依比丘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律儀。”
以這兩支的圓滿,顯示解脫出離屍羅清淨。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屍羅清淨。】
以軌則圓滿和所行圓滿這二支顯示無所譏毀而屍羅清淨。
“無所譏毀”:不被世間譏毀、不被善士呵責。
“軌則圓滿”:《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于威儀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于威儀路成就軌則,對所應當行,依此而…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