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次盐官写信招见他,他谢绝不去,回偈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辰二、应当欢喜行持头陀[20]行
《善住意天子经》说:“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着,我说彼人名为杜多。”《大品经》说:“须菩提,说法者,受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坐,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
【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
又应当发愿:以草作为座垫,在露天没有衣被盖身之处睡眠,清早起来,让霜露湿润衣服,受用粗劣的饮食而能知足,以及在树下柔软的草地上,依靠圣法的喜乐而存活、睡眠。
【“何时从草起,著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著?”】
“何时我能从草地上起身,霜露弄湿身上的衣服,以粗劣的饮食维持生存,对身体不起一点贪著?”
【“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21],受现法喜乐?”】
“何时我能静卧在树下如鹦鹉绿般翠绿的柔软草地上,感受现法的喜乐?”
唐朝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进入太白山时不带粮食,日常以野果为食物,渴了喝一点水。平常倚靠大树休息,起来就坐禅思惟,如此经过了五年。
一次,禅师拿木头打土块而大彻大悟。晚年,他也只有一条裙子、一条被子,脚上穿的麻鞋二十年都没换,身上的衲衣缝缝补补,冬夏都不换。
通慧禅师就是头陀行的典范。他是真正抖擞尘劳,一心修法,最终大悟。
宋朝武宁的慧安禅师和圆通法秀禅师,同参天衣怀禅师。后来,安禅师住在武宁的荒村破院当中,孤身一人三十年。而秀禅师应诏住持法云寺,威光显赫。
后来,圆通秀写信给安大师,说要推荐他,安大师信都不看便扔了。侍者问他,他说:“起先我认为秀有精彩之处,现在才知他是呆子。出家人应该在坟间树下,办那事如救头燃,无缘无故在城市四通八达的街头盖大房子,养几百个闲汉,真是睁开眼尿床,我还有什么好对他说?”
“睁开眼尿床”:明知不是地方却还去做。城市的环境喧闹嘈杂,不适合办道,为什么还去呢?既然出家,就应当在坟间树下安住,以法乐存活,应当以“了生死”作为头等大事。当然,这些都是大禅师彼此之间有必要的游戏,圆通秀禅师示现的是大菩萨的行为,自有他的立场,我们不能起任何轻视之心。
佛在世时,大迦叶尊者专修头陀行,年老后也不舍弃。佛怜悯他年迈,就说:“你长久修习苦行,应当稍微放松一下。”迦叶尊者却仍然苦行如故。
佛赞叹说:“你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和我在世没有差别。如果有如你一般的头陀行,我的佛法将会住世,如果出家人不能这样行持,我的法就会隐灭。你真是荷担大法的人。”后来,大迦叶成为西天禅宗的初祖。
辰三、须如古德发愿般随学
以下是噶当派大德博朵瓦的一段典故。
【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西藏冬天非常寒冷,在一个下雪天,雪花纷纷飘落,博朵瓦尊者简陋的房顶上压了厚厚一层雪。(这是形容当时的环境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尊者说:“昨天晚上,似乎是《七童女因缘》中所说那般,我内心非常欢喜,除了想这样艰苦修法之外,我别无所求。”
憨山大师十九岁时,听无极大师宣说清凉大师的《华严玄谈》,而了悟法界圆融无尽的意义。他十分仰慕清凉的为人,便为自己取名“澄印”。
因为见到清凉山有“冬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号清凉”的语句,他从此无论行走或站立,冰雪境界居然现在眼前。大师决志要在五台山居住,世间无一事能让他欢喜,离世之心一刻也不忘记。
元朝高峰原妙禅师,在龙须的九年时间中,自己用木柴编成一个小龛,冬天夏天就穿一件衲衣。后来,他到天目山的西岩石洞中,建了一间船形的小屋子,题名死关。小屋上面滑溜,下面是烂泥巴,风雨飘摇。大师谢绝供养和侍者,衣服和日用品等一概不要,不洗澡、不剃发,切下半截坛子做锅,几日吃一餐,自得其乐。这个山洞,没有梯子上不去,他去除梯子断绝来路,即使弟子也很难见到他。禅师如此苦行而获得大成就。
唐宏觉禅师教戒徒众说:“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亦莫抛弃。”(你们出家就好像囚犯被放出牢狱一样,应当少欲知足,不要贪求世间虚荣,要能忍耐饥渴,要志在无为法,能在佛法当中十生九死也不可抛弃。)
辰四、发愿观修无常并串习无我
【又应希愿住药草[22]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23]。】
又应当发愿:坐在流水岸边的药草地上,思惟流水的起灭无常如同自己的身命,以妙观察智慧灭除三有的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我执,舍弃三有所有欢乐,反复思惟器情世间如同幻化等一样。
“水浪起灭无常与身命相同”:人命一天一天流逝,永远也回不来,在这点上,人命和流水的性质相同。所以,在河边应当思惟“人命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背弃三有所有欢乐”:人们所看重的享乐,都要抛弃。
【“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24]?”】
“何时我能坐在水边、长满药草的地上,反复观察波浪的起灭如同生命的无常?”
【“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
“何时我能破除一切恶见之母的萨迦耶见,不欢喜三有中的一切受用?”
【“何时我通达,动不动[25]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
“何时我能通达动与不动的世间,等同梦境、阳焰、变化无穷的云彩以及海市蜃楼?”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以上这一切, , ,都是发愿以出家身行持修行之事。
卯四、成为佛法所缘
【伽喀巴[26]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27]真养子。”】
伽喀巴说:“如果能持三法衣而安住在苦行的山间,我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霞惹瓦也说:“在在家人工作忙碌时,应当披上法衣到他那里去,让他生起“出家好安乐”的念头,如此能让他种下未来出家的习气。”
卯五、显密教中赞叹出家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
《勇猛长者请问经》也说:“我何时能出离痛苦之处的家庭,这样修行?我何时能安住在作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彼此和合恭敬当中?应当具有这种爱乐出家的心。”
“爱出家心”:将出家真正视为特别殊胜的心。
“僧羯磨”:“羯磨”是梵语,翻译为“业”或“作业”。僧众作授戒、忏悔等业事的一种宣告仪式,由这种宣告而成就业事。僧众作羯磨总共有一百零一个,归纳为三种:白一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长净羯磨”:“长净”梵语是布萨或者布沙他。长净羯磨,是一种能增长善法、净除堕罪的仪轨。对出家人而言,有定期长净和不定期长净。定期长净是每半月(十五日、二十九或三十日)集合僧众诵戒,使比丘等安住在净戒中。不定期长净有三种:在开光等吉日举行的长净,称为吉祥长净;为了制止已出现传染病等灾害或为避免出现灾难而作的长净,称为息灾长净;为和解僧众分裂而作的长净,称为和合长净。在家居士作布萨,是在六斋日持八关斋戒。
“解制羯磨”:“制”是“遮止”,为了避免安居期间僧众发生诤论而分离,不能圆满安居,所以安居期间一律遮止互相问及违犯堕罪之事以及分配安居期间所得的财物。“解”是解除这种制定。比丘众先要作解制的预备:安居结束的七天前,要作远期和近期加行,远期加行是启请三藏法师,修整装饰经堂,告诉周围的居民十四日夜晚有法师讲经,当天法师会为在家出家众整晚作开示。近期加行是在十五日僧众互请谅恕之后,由所派执事启请僧众作白一羯磨。正行是在加行之后,由所派执事发草给僧众,念诵三遍解制偈,行堕犯解制和财物解制。到十六日,为了断绝贪恋安居地,僧众离开该地,结伴…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