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次鹽官寫信招見他,他謝絕不去,回偈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辰二、應當歡喜行持頭陀[20]行
《善住意天子經》說:“頭陀者,抖擻貪欲、嗔恚、愚癡,叁界內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著,我說彼人名爲杜多。”《大品經》說:“須菩提,說法者,受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叁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冢間住,八樹下坐,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叁衣。”
【又應希願用草爲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于樹下柔軟草上,以法喜樂存活寢臥。】
又應當發願:以草作爲座墊,在露天沒有衣被蓋身之處睡眠,清早起來,讓霜露濕潤衣服,受用粗劣的飲食而能知足,以及在樹下柔軟的草地上,依靠聖法的喜樂而存活、睡眠。
【“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于身無貪著?”】
“何時我能從草地上起身,霜露弄濕身上的衣服,以粗劣的飲食維持生存,對身體不起一點貪著?”
【“何時我能臥,樹下柔軟草,如諸鹦鹉綠[21],受現法喜樂?”】
“何時我能靜臥在樹下如鹦鹉綠般翠綠的柔軟草地上,感受現法的喜樂?”
唐朝通慧禅師叁十歲出家。進入太白山時不帶糧食,日常以野果爲食物,渴了喝一點水。平常倚靠大樹休息,起來就坐禅思惟,如此經過了五年。
一次,禅師拿木頭打土塊而大徹大悟。晚年,他也只有一條裙子、一條被子,腳上穿的麻鞋二十年都沒換,身上的衲衣縫縫補補,冬夏都不換。
通慧禅師就是頭陀行的典範。他是真正抖擻塵勞,一心修法,最終大悟。
宋朝武甯的慧安禅師和圓通法秀禅師,同參天衣懷禅師。後來,安禅師住在武甯的荒村破院當中,孤身一人叁十年。而秀禅師應诏住持法雲寺,威光顯赫。
後來,圓通秀寫信給安大師,說要推薦他,安大師信都不看便扔了。侍者問他,他說:“起先我認爲秀有精彩之處,現在才知他是呆子。出家人應該在墳間樹下,辦那事如救頭燃,無緣無故在城市四通八達的街頭蓋大房子,養幾百個閑漢,真是睜開眼尿床,我還有什麼好對他說?”
“睜開眼尿床”:明知不是地方卻還去做。城市的環境喧鬧嘈雜,不適合辦道,爲什麼還去呢?既然出家,就應當在墳間樹下安住,以法樂存活,應當以“了生死”作爲頭等大事。當然,這些都是大禅師彼此之間有必要的遊戲,圓通秀禅師示現的是大菩薩的行爲,自有他的立場,我們不能起任何輕視之心。
佛在世時,大迦葉尊者專修頭陀行,年老後也不舍棄。佛憐憫他年邁,就說:“你長久修習苦行,應當稍微放松一下。”迦葉尊者卻仍然苦行如故。
佛贊歎說:“你能爲一切衆生作依止,和我在世沒有差別。如果有如你一般的頭陀行,我的佛法將會住世,如果出家人不能這樣行持,我的法就會隱滅。你真是荷擔大法的人。”後來,大迦葉成爲西天禅宗的初祖。
辰叁、須如古德發願般隨學
以下是噶當派大德博朵瓦的一段典故。
【房上降雪,博朵瓦雲:“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余。”】
西藏冬天非常寒冷,在一個下雪天,雪花紛紛飄落,博朵瓦尊者簡陋的房頂上壓了厚厚一層雪。(這是形容當時的環境很艱苦。)在這種情況下,尊者說:“昨天晚上,似乎是《七童女因緣》中所說那般,我內心非常歡喜,除了想這樣艱苦修法之外,我別無所求。”
憨山大師十九歲時,聽無極大師宣說清涼大師的《華嚴玄談》,而了悟法界圓融無盡的意義。他十分仰慕清涼的爲人,便爲自己取名“澄印”。
因爲見到清涼山有“冬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號清涼”的語句,他從此無論行走或站立,冰雪境界居然現在眼前。大師決志要在五臺山居住,世間無一事能讓他歡喜,離世之心一刻也不忘記。
元朝高峰原妙禅師,在龍須的九年時間中,自己用木柴編成一個小龛,冬天夏天就穿一件衲衣。後來,他到天目山的西岩石洞中,建了一間船形的小屋子,題名死關。小屋上面滑溜,下面是爛泥巴,風雨飄搖。大師謝絕供養和侍者,衣服和日用品等一概不要,不洗澡、不剃發,切下半截壇子做鍋,幾日吃一餐,自得其樂。這個山洞,沒有梯子上不去,他去除梯子斷絕來路,即使弟子也很難見到他。禅師如此苦行而獲得大成就。
唐宏覺禅師教戒徒衆說:“汝既出家,如囚免獄,少欲知足,莫貪世榮,忍饑忍渴,志存無爲,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亦莫抛棄。”(你們出家就好像囚犯被放出牢獄一樣,應當少欲知足,不要貪求世間虛榮,要能忍耐饑渴,要志在無爲法,能在佛法當中十生九死也不可抛棄。)
辰四、發願觀修無常並串習無我
【又應希願住藥草[22]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我執,叁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背棄叁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23]。】
又應當發願:坐在流水岸邊的藥草地上,思惟流水的起滅無常如同自己的身命,以妙觀察智慧滅除叁有的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我執,舍棄叁有所有歡樂,反複思惟器情世間如同幻化等一樣。
“水浪起滅無常與身命相同”:人命一天一天流逝,永遠也回不來,在這點上,人命和流水的性質相同。所以,在河邊應當思惟“人命如流水,一去不複返”。
“背棄叁有所有歡樂”:人們所看重的享樂,都要抛棄。
【“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24]?”】
“何時我能坐在水邊、長滿藥草的地上,反複觀察波浪的起滅如同生命的無常?”
【“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不樂,叁有諸受用?”】
“何時我能破除一切惡見之母的薩迦耶見,不歡喜叁有中的一切受用?”
【“何時我通達,動不動[25]世間,等同夢陽焰,幻雲尋香城?”】
“何時我能通達動與不動的世間,等同夢境、陽焰、變化無窮的雲彩以及海市蜃樓?”
【此等一切,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
以上這一切, , ,都是發願以出家身行持修行之事。
卯四、成爲佛法所緣
【伽喀巴[26]雲:“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爲文父[27]真養子。”】
伽喀巴說:“如果能持叁法衣而安住在苦行的山間,我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霞惹瓦亦雲:“于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雲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霞惹瓦也說:“在在家人工作忙碌時,應當披上法衣到他那裏去,讓他生起“出家好安樂”的念頭,如此能讓他種下未來出家的習氣。”
卯五、顯密教中贊歎出家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雲:“我于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製羯摩,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勇猛長者請問經》也說:“我何時能出離痛苦之處的家庭,這樣修行?我何時能安住在作僧羯磨、長淨羯磨、解製羯磨、彼此和合恭敬當中?應當具有這種愛樂出家的心。”
“愛出家心”:將出家真正視爲特別殊勝的心。
“僧羯磨”:“羯磨”是梵語,翻譯爲“業”或“作業”。僧衆作授戒、忏悔等業事的一種宣告儀式,由這種宣告而成就業事。僧衆作羯磨總共有一百零一個,歸納爲叁種:白一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長淨羯磨”:“長淨”梵語是布薩或者布沙他。長淨羯磨,是一種能增長善法、淨除墮罪的儀軌。對出家人而言,有定期長淨和不定期長淨。定期長淨是每半月(十五日、二十九或叁十日)集合僧衆誦戒,使比丘等安住在淨戒中。不定期長淨有叁種:在開光等吉日舉行的長淨,稱爲吉祥長淨;爲了製止已出現傳染病等災害或爲避免出現災難而作的長淨,稱爲息災長淨;爲和解僧衆分裂而作的長淨,稱爲和合長淨。在家居士作布薩,是在六齋日持八關齋戒。
“解製羯磨”:“製”是“遮止”,爲了避免安居期間僧衆發生诤論而分離,不能圓滿安居,所以安居期間一律遮止互相問及違犯墮罪之事以及分配安居期間所得的財物。“解”是解除這種製定。比丘衆先要作解製的預備:安居結束的七天前,要作遠期和近期加行,遠期加行是啓請叁藏法師,修整裝飾經堂,告訴周圍的居民十四日夜晚有法師講經,當天法師會爲在家出家衆整晚作開示。近期加行是在十五日僧衆互請諒恕之後,由所派執事啓請僧衆作白一羯磨。正行是在加行之後,由所派執事發草給僧衆,念誦叁遍解製偈,行墮犯解製和財物解製。到十六日,爲了斷絕貪戀安居地,僧衆離開該地,結伴…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