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12

  ..续本文上一页救人,才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大义大勇。因此,不可混淆这二者,对自己沉溺生死之中,理应厌患,赶紧出离,对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却不能厌患。现代人往往以此作挡箭牌:佛法在世间,我们要在世间随缘,也要会吃喝玩乐。这样是将三有痛苦颠倒见为大胜利,并不是对在三有中利益有情见为大利益。

  丑三、应怖畏以业惑转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若是以烦恼和业不自在地漂流生死,时时被生老病死等众苦逼迫,无法自在,如此尚不能获得自利,更何况说是利他。因此,不能把贪执生死和在生死中利生混为一谈,这是一切衰损之门,会导致无法出离生死,障碍自他。因此大乘行者不但要厌离生死,而且与小乘人的厌离相比,是极应厌离、极应灭除。相反,若是以大悲力、大愿力入三有受生,则应当欢喜,这二者不同。

  历史上很多再来菩萨,他们自己已经超出三有,但为了利生,仍以愿力、三摩地力不断入母胎受生,佛陀为了救度人类也示现入胎出胎,示现和人类一样的行为,圣者们如此而行就是因为慈悲。虽然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但人类心量狭小,无法见到法身佛,所以为了救度众生,佛以方便降生到地球上,示现与人类一般大的身量,说同样的语言,这样众生就能亲近佛而获得救度,诸如此类的受生是极应随喜、发愿随学的。

  以下宣说,没有区分以业惑转生和以愿力等转生而如是宣说,犯行菩萨戒恶作罪。

  丑四、未如理辨别而宣说犯菩萨戒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假如没有辨明何种厌患应理、何种厌患不应理,却说菩萨不应厌离以业惑所致的生死诸苦,如果已经受了行菩萨戒律仪,按《菩萨地》所说,则犯了一恶作罪,是染违犯。详细内容可参阅宗大师的《菩萨戒释》,此处唯恐篇幅过长而没有摘录。

  《菩萨地》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惟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庄严经论》说:“顶戴众生极重担,菩萨缓行非端严,种种系缚缚自他,应勤修行百千倍。”

  《传释》说:“声闻钝根,尚能了知生死过患,深生厌离,何况菩萨是利根性具无量慧。”

  丑五、诸智者承许的远离有寂二边的行为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假如有人见到了三有的一切过失,虽然是极其厌离,但由于大悲牵引,反而不断地受生三有,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众生界,成为一切有情安乐的所依,这是极其稀有。

  比如,精神病院的医生,他自己是极其厌离精神病的痛苦,然而以悲悯心的牵引,他愿意进入精神病院,长年照顾病人,帮助他们逐渐恢复理智,这种行为是极其稀有而高尚。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相反,如果见到三有的各种五欲享受,犹如善妙的无量宫,自己的贪爱并没有减少丝毫,反而以利他为借口说:我们不应舍离生死。其实是难以舍离五欲。智者怎么能对这种观点欢喜呢?

  因此,要正确认识取舍之处,如果分析不清世间和出世间的缘起差别,很容易混为一谈,所谓利益众生,也可能变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而已。有些人虽然高举大乘、无上乘的旗子说:“你是小乘出离,我的境界比你高,我要留在世间利益众生。”其实只是耽著世间,不愿舍离五欲而已。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清辨论师在《中观心论》中也说:“菩萨由于具有见到三有过患的猛利出离心,所以他不是耽著三有的圆满而束缚在三有中,完全被大悲心驱动,为了利他而不安住寂灭涅槃。完全为了利他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萨,是以大悲愿力等特意安住在三有中。”

  此处“具禁行”,“禁”是遮止,真正大乘的菩萨,已经完全遮止了自私自利和损害众生的心念,唯一行持利他事业。

  以下再引《菩萨地》的观点,破斥上述观点。

  丑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菩萨地》中,宣说一百一十种苦,是对一切有情引发大悲的因(在上士道菩提心次第中还会具体宣说),正是由于见到三有充满无边众苦,并非安乐世界,才会生起恒常猛利的不忍之心。但有人却说菩萨对生死一点也不厌患,这与《菩萨地》的观点极其相违。

  为什么要如此广大、深入地思惟苦呢?因为思惟苦是引发大悲的因。其实,只有对众生的苦难认识越来越深细,大悲才会修得越来越深广。一位愿意为他人着想的人,见到他人有苦难时,会不忍心抛弃他,同样,菩萨见到无量老母有情正在生死中感受漫长而众多的痛苦,他怎么忍心舍弃呢?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有大乘菩萨共修的普贤行愿也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此,以理论而言,菩萨应当对轮回痛苦极生厌离,《般若经》也强调大乘菩萨应当厌离轮回。

  但有人却说菩萨对生死一点不厌离,这就相违了《菩萨地》的观点。要知道“心生恒常猛利不忍”与“不稍厌患”内心状态完全相违。心生恒常猛利不忍,缘自己就是出离心,缘众生则是大悲心,自己已经认识生死之苦,内心厌患,推己及人,也能生起不忍的悲心,愿意入生死去救他。

  比如,见到爱子掉入粪坑,父亲会不忍孩子受苦,以悲心跳入不净粪中,但不论跳入之前与跳入之后,他始终厌离粪坑。

  一般人智慧有限,不知乐受和舍受也是苦,而将乐受当成真安乐,觉得生活很幸福,就说:“不要将佛法说成是厌世之法,佛法应当是安住在世间。”对此需要善加辨别,执著有漏的轮回法是安乐,大家一起安住在轮回中,这既不是小乘佛法,也不是大乘佛法,而是生生世世最习惯的生死之法。

  丑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此段告诉我们,大乘菩萨应当按照如理的次第发起大悲而趣入轮回。如今很多修行人,不清楚修行次第,由此误入修行的歧途。

  真正按次第修行,首先要对生死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然后见到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亲人,正漂流在苦海当中,不忍舍弃父母有情,只图一己的安乐,因此为了利他,甘愿跳入三有苦海,这种不舍离三有并非凡夫庸俗的贪著轮回。这种道次第也是《菩萨观行四百论》的意趣。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的注释中,也详细说明了此理,比如他说:“通过宣说生死的过患,令内心怖畏三有而强烈希求解脱,为了让他们决定趋入大乘而不堕于小乘寂灭,因此世尊才告诉他们:诸比丘,无量无边众多种类的有情,在长夜流转的生死历程中,没有做过父母、儿女、亲友的一个也找不到。因此,不能认为轮回中这么多的有情与你无关,真实明了生死真相的人,理应生起利他心救度众生,因为他们并非旁人,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儿女,对自己都有过大恩德。人不可以忘恩,父母亲人正等着你去救度,怎么忍心独自趣入寂灭而舍他们于不顾呢?”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此句也是《四百论释》的原文。

  经过世尊的劝导,菩萨了达世尊言教的含义之后,他们提起心力,开始担负起救度无量众生的责任,发愿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以来做过自己父母、亲友,如今在生死苦海中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以此缘故,菩萨以极其安忍的心,主动跳入生死大海。

  “以大乘道筏度脱众生”,此船筏不是个人所乘,而是能运载无量有情抵达涅槃彼岸的巨轮。此处的“安忍”,就是真正内心堪能,在艰苦面前不动心,不安忍就是面对众生的非理邪行、种种度生的劳苦时,内心不能承受。

  由以上教理可以知道,出离轮回是大小乘的共道,所以叫共中士道,大乘同样需要生起出离心、修习解脱道。生起出离心之后,有两条路:一是只解决自身问题趣入小乘;二是转而关照众生的痛苦,由衷发起大悲心、菩提心,趣入大乘道。这…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