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部《广论》最终的目的,是要将学人引入大乘,而这必须要以下士道深信业果、行持十白业道,中士道出离心、无我正见摄持修持戒定慧,作为必不可少的共道基础。
以上是说大乘要以出离心为基础,以下再宣说不仅显教大乘,密咒乘的修行者也要生起出离心。
丑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10]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11]。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这是以教证说明出离心是密乘行者必须具足的入密基础。
《摄行炬论》说:以如是次第应当趋入密宗正行。这个次第就是修行人最初应忆念无始生死以来的所有众苦,而发起希求涅槃安乐的意乐,完全舍离一切内心散逸在贪著轮回的法,下至王位的自在,本质也是苦,应修苦想,不可贪执。不然贪执在欲尘上,怎么能显现密宗大清净的境界?
以上通过教证理证痛快淋漓地破除了所谓“大乘行人自身不应当厌患生死”的邪分别。
癸四、此等摄义分五:一、烦恼 二、以烦恼集业 三、十二缘起 四、出离心的量 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谛的关系
子一、烦恼分四:一、烦恼的总相与差别 二、烦恼生起的次第 三、能生烦恼的因缘 四、烦恼的过患
产生轮回种种痛苦的因缘,就是业和烦恼,其中又以烦恼是主要,原因是:只有业没有烦恼不会结生;而有烦恼即使消尽宿业,仍然会集新业而转生。所以必须要断烦恼,这又首先要认识烦恼的体相。
丑一、烦恼的总相与差别
烦恼的总相,即产生时让心相续极不寂静。
烦恼可以分为六种根本烦恼以及二十种随烦恼等。本论只宣说了十种根本烦恼。
一、贪:缘可意境随逐耽著,与所缘难以分离。
二、嗔:对不可爱境生起恚恼心、粗猛心,对所缘境思作无义。
三、慢:缘内外的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四、无明:心中不明了四谛、业果、三宝的自性。
五、疑:对四谛、业果、三宝等犹豫不定。
六、坏聚见:缘五蕴计为我和我所。坏是无常,聚是众多,将五蕴聚集无常的法当成常一自在的我,名坏聚见。
七、边执见:边是指常断二边,执著“我”是常或是断,名边执见。
八、见取见:将坏聚见、边执见、邪见任何一种以及将持此见的五蕴视为殊胜。
九、戒取见:将戒禁与戒禁所依的五蕴,见为能清净罪恶、能解脱烦恼、能出离生死。
十、邪见:有增益和损减两方面,即执著没有前后世、业果等,或者执著大自在天、自性等是众生之因。
丑二、烦恼生起的次第
以无明不见五蕴的体相反而执著五蕴是“我”,以我执产生贪著自方的贪、嗔恚他方的嗔等一切烦恼。《释量论》说:“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丑三、能生烦恼的因缘
在《本地分》当中宣说了六种能生烦恼的因缘:所依,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和作意。
一、所依:自相续当中的烦恼随眠或种子。
二、所缘:能引起烦恼的境界现前。
三、猥杂:和恶友交往,受其影响。
四、言教:听闻各种邪说。
五、串习:数数串习不断。
六、作意:心中虚妄增益可爱和不可爱等的相。
六者之中,烦恼种子、对境现前、非理作意这三者是烦恼生起不可缺少的条件。
丑四、烦恼的过患
一、使心杂染,倒取所缘。
二、坚固随眠,令同类烦恼不间断。
三、对自他、对现世后世造成损害。
四、来世感得三苦、八苦等无量痛苦。
五、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
六、使自己在大众中怯弱、畏惧,心不安然。
七、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八、临终忧悔,堕落恶趣。
子二、以烦恼集业分二:认定所集之业 二、集业的方式
首先要认定所集的业,然后是集业的方式。
丑一、认定所集之业
所集的业包括思业与思已业,思业是意业,思已业是身语二业。按经部的观点,这两种业的体性都是思,即身业与语业是和身语有表同时而转的思。
按善、不善、无记三种来说,此处所集之业是指不善业和凡夫相续中的有漏善业。以非福业、福业、不动业三者对应,非福业是不善业,福业是欲界所摄的善业,不动业则是上界所摄的有漏善业。
丑二、集业的方式
一、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范围: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
二、造集能引生死业的条件:乃至还在随我执转,就会造集能引生死之业。
三、如何造集引生死业,分三种情况:
1、受萨迦耶见的支配,作杀生等不善法,集非福业;2、受萨迦耶见的支配,作布施等欲界善法,集福业;3、受萨迦耶见的支配,修四禅四无色定等,集不动业。
四、特殊的有漏善法: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以出离心和无我慧所摄的善业。这些业不是庸常集,只是随顺集。它是后有爱的对治,与我执状态相违,所以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集谛,只是在“有漏善业”这一点上和引后有集相似而安立为随顺集。
因此,除了少数依福田力的业,在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之外的业,都是庸常集所摄的引生死业。
五、三界之业是为了乐受、舍受而积集。
总之,积集三界业的动机,就是为了追求乐受和舍受。乐受包括内外两种,即受用外在五欲产生的乐受和受用禅定所生的乐受。
具体有四种集业方式:
1、缘现世未死之前的现法欲乐,集非福业;
2、缘来世欲乐,集福业;
3、缘定生乐受,集能生一到三禅的不动业;
4、缘定生舍受,集能生四禅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由理解上述集业方式,可以发现只有对受观修“受是苦”、“受是空”、“受者无我”,才能遮止积集引生死业。
子三、十二缘起分五: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二、归摄为四支 三、归摄为三道 四、一念十二缘起 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丑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所谓缘起,就是以前前为条件而生起后后。
以无明为条件,产生造作的行;以行为条件,在识田中留下习气;此习气功能成熟后变成名色;名色发展,形成身的差色,就是六处;根境识和合,分别可意、非可意、中庸三种境,就是触;以触分别三种境,相应引起三种受;由受产生对乐受的不离爱和对苦受的乖离爱;由爱产生欲求获得五欲的取;由反复欲求的取,成为势必引起后有的有;以有就会结生;以生必定老死。
十二有支生起的次第,按照流转恶趣与善趣可以分成二种:一、是以业果愚,不知造恶业会产生苦苦,以此无明招集能引恶趣的非福业,此恶业习气留在识田中,功能成熟就会在恶趣中出现果位识、名色等果报;二、是以真实义愚,不通达人无我,以无明执著我,以我执造集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以及能引上界的不动业,业习气留存在识田中,功能成熟,就会在善趣结生等。
丑二、归摄为四支
无明、行、因位识是能引,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爱、取、有是能生,生、老死是所生。
以四支解释流转:以无明缘行在识中熏习气,所引的果位识等功能,遇上能生的爱取有,就会产生生和老死。
建立两重因果的必要,是为了显示引与生在因、果体相上的差别。在果相方面有种子与成熟的差别,也就是有未来苦与现法苦的差别,因此以所引、所生来区分。在本论中,明确说到:所引支——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在所引位只有种子,尚未成就果的自体,是以能引无明、行、因位识所引的种子;而所生则是所引的种子遇到爱、取、有真正现前的果报。在因上,有能引所引之因以及让所引生起所生之因的差别,因此以能引与能生来区分。
一轮缘起圆满的时间是二到三生。
二生圆满的例子:此生以无明推动造下受生人道的业,而且在识田中留下了习气,临终时,内心会经验到强烈的不安,对此生的身体、财产以及下一世的取蕴身产生爱、取,以此有的势力,神识入胎和父母的精血和合,这样所引支的果位识乃至受的种子,就会逐渐现行,也就是会产生生和老死。
三生圆满的例子:此生以不明了无我的无明,行持布施等善行,在识田中熏下了升天的善业习气,便有可能成为上界光耀、长寿的天人,但临终时,如果其他业比这个生天的业更加强烈,就会在另一条缘起链上成熟识、名色等的七支果报。但是前面那个能引支,终究会在某一世由爱、取、有三支产生时,现前果报,所以总的是三生圆满。
丑三、归摄为三道
无明、爱、取是烦恼;行、有是业;其余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属于苦。
以三道解释流转:以三烦恼产生二业,以二业产生七苦,又从七苦产生三烦恼,再从烦恼产生业,业再产生苦,如此不断轮转,没有止息。
丑四、一念十二缘起
此处的一念不是指极短促一刹那时,而是指实现…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