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廣論》最終的目的,是要將學人引入大乘,而這必須要以下士道深信業果、行持十白業道,中士道出離心、無我正見攝持修持戒定慧,作爲必不可少的共道基礎。
以上是說大乘要以出離心爲基礎,以下再宣說不僅顯教大乘,密咒乘的修行者也要生起出離心。
醜八、金剛乘也以出離心爲基礎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如聖天《攝行炬論》[10]雲:“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11]。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舍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是以教證說明出離心是密乘行者必須具足的入密基礎。
《攝行炬論》說:以如是次第應當趨入密宗正行。這個次第就是修行人最初應憶念無始生死以來的所有衆苦,而發起希求涅槃安樂的意樂,完全舍離一切內心散逸在貪著輪回的法,下至王位的自在,本質也是苦,應修苦想,不可貪執。不然貪執在欲塵上,怎麼能顯現密宗大清淨的境界?
以上通過教證理證痛快淋漓地破除了所謂“大乘行人自身不應當厭患生死”的邪分別。
癸四、此等攝義分五:一、煩惱 二、以煩惱集業 叁、十二緣起 四、出離心的量 五、往生淨土與思惟苦集谛的關系
子一、煩惱分四:一、煩惱的總相與差別 二、煩惱生起的次第 叁、能生煩惱的因緣 四、煩惱的過患
産生輪回種種痛苦的因緣,就是業和煩惱,其中又以煩惱是主要,原因是:只有業沒有煩惱不會結生;而有煩惱即使消盡宿業,仍然會集新業而轉生。所以必須要斷煩惱,這又首先要認識煩惱的體相。
醜一、煩惱的總相與差別
煩惱的總相,即産生時讓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可以分爲六種根本煩惱以及二十種隨煩惱等。本論只宣說了十種根本煩惱。
一、貪:緣可意境隨逐耽著,與所緣難以分離。
二、嗔:對不可愛境生起恚惱心、粗猛心,對所緣境思作無義。
叁、慢:緣內外的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四、無明:心中不明了四谛、業果、叁寶的自性。
五、疑:對四谛、業果、叁寶等猶豫不定。
六、壞聚見:緣五蘊計爲我和我所。壞是無常,聚是衆多,將五蘊聚集無常的法當成常一自在的我,名壞聚見。
七、邊執見:邊是指常斷二邊,執著“我”是常或是斷,名邊執見。
八、見取見:將壞聚見、邊執見、邪見任何一種以及將持此見的五蘊視爲殊勝。
九、戒取見:將戒禁與戒禁所依的五蘊,見爲能清淨罪惡、能解脫煩惱、能出離生死。
十、邪見:有增益和損減兩方面,即執著沒有前後世、業果等,或者執著大自在天、自性等是衆生之因。
醜二、煩惱生起的次第
以無明不見五蘊的體相反而執著五蘊是“我”,以我執産生貪著自方的貪、嗔恚他方的嗔等一切煩惱。《釋量論》說:“有我知有他,執嗔自他分,與此等系屬,生一切過失。”
醜叁、能生煩惱的因緣
在《本地分》當中宣說了六種能生煩惱的因緣:所依,所緣、猥雜、言教、串習和作意。
一、所依:自相續當中的煩惱隨眠或種子。
二、所緣:能引起煩惱的境界現前。
叁、猥雜:和惡友交往,受其影響。
四、言教:聽聞各種邪說。
五、串習:數數串習不斷。
六、作意:心中虛妄增益可愛和不可愛等的相。
六者之中,煩惱種子、對境現前、非理作意這叁者是煩惱生起不可缺少的條件。
醜四、煩惱的過患
一、使心雜染,倒取所緣。
二、堅固隨眠,令同類煩惱不間斷。
叁、對自他、對現世後世造成損害。
四、來世感得叁苦、八苦等無量痛苦。
五、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
六、使自己在大衆中怯弱、畏懼,心不安然。
七、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
八、臨終憂悔,墮落惡趣。
子二、以煩惱集業分二:認定所集之業 二、集業的方式
首先要認定所集的業,然後是集業的方式。
醜一、認定所集之業
所集的業包括思業與思已業,思業是意業,思已業是身語二業。按經部的觀點,這兩種業的體性都是思,即身業與語業是和身語有表同時而轉的思。
按善、不善、無記叁種來說,此處所集之業是指不善業和凡夫相續中的有漏善業。以非福業、福業、不動業叁者對應,非福業是不善業,福業是欲界所攝的善業,不動業則是上界所攝的有漏善業。
醜二、集業的方式
一、造集能引生死業的作者範圍: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
二、造集能引生死業的條件:乃至還在隨我執轉,就會造集能引生死之業。
叁、如何造集引生死業,分叁種情況:
1、受薩迦耶見的支配,作殺生等不善法,集非福業;2、受薩迦耶見的支配,作布施等欲界善法,集福業;3、受薩迦耶見的支配,修四禅四無色定等,集不動業。
四、特殊的有漏善法: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以出離心和無我慧所攝的善業。這些業不是庸常集,只是隨順集。它是後有愛的對治,與我執狀態相違,所以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集谛,只是在“有漏善業”這一點上和引後有集相似而安立爲隨順集。
因此,除了少數依福田力的業,在叁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之外的業,都是庸常集所攝的引生死業。
五、叁界之業是爲了樂受、舍受而積集。
總之,積集叁界業的動機,就是爲了追求樂受和舍受。樂受包括內外兩種,即受用外在五欲産生的樂受和受用禅定所生的樂受。
具體有四種集業方式:
1、緣現世未死之前的現法欲樂,集非福業;
2、緣來世欲樂,集福業;
3、緣定生樂受,集能生一到叁禅的不動業;
4、緣定生舍受,集能生四禅乃至有頂的不動業。
由理解上述集業方式,可以發現只有對受觀修“受是苦”、“受是空”、“受者無我”,才能遮止積集引生死業。
子叁、十二緣起分五: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二、歸攝爲四支 叁、歸攝爲叁道 四、一念十二緣起 五、思惟十二緣起的利益
醜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所謂緣起,就是以前前爲條件而生起後後。
以無明爲條件,産生造作的行;以行爲條件,在識田中留下習氣;此習氣功能成熟後變成名色;名色發展,形成身的差色,就是六處;根境識和合,分別可意、非可意、中庸叁種境,就是觸;以觸分別叁種境,相應引起叁種受;由受産生對樂受的不離愛和對苦受的乖離愛;由愛産生欲求獲得五欲的取;由反複欲求的取,成爲勢必引起後有的有;以有就會結生;以生必定老死。
十二有支生起的次第,按照流轉惡趣與善趣可以分成二種:一、是以業果愚,不知造惡業會産生苦苦,以此無明招集能引惡趣的非福業,此惡業習氣留在識田中,功能成熟就會在惡趣中出現果位識、名色等果報;二、是以真實義愚,不通達人無我,以無明執著我,以我執造集能引欲界善趣的福業以及能引上界的不動業,業習氣留存在識田中,功能成熟,就會在善趣結生等。
醜二、歸攝爲四支
無明、行、因位識是能引,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是所引,愛、取、有是能生,生、老死是所生。
以四支解釋流轉:以無明緣行在識中熏習氣,所引的果位識等功能,遇上能生的愛取有,就會産生生和老死。
建立兩重因果的必要,是爲了顯示引與生在因、果體相上的差別。在果相方面有種子與成熟的差別,也就是有未來苦與現法苦的差別,因此以所引、所生來區分。在本論中,明確說到:所引支——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在所引位只有種子,尚未成就果的自體,是以能引無明、行、因位識所引的種子;而所生則是所引的種子遇到愛、取、有真正現前的果報。在因上,有能引所引之因以及讓所引生起所生之因的差別,因此以能引與能生來區分。
一輪緣起圓滿的時間是二到叁生。
二生圓滿的例子:此生以無明推動造下受生人道的業,而且在識田中留下了習氣,臨終時,內心會經驗到強烈的不安,對此生的身體、財産以及下一世的取蘊身産生愛、取,以此有的勢力,神識入胎和父母的精血和合,這樣所引支的果位識乃至受的種子,就會逐漸現行,也就是會産生生和老死。
叁生圓滿的例子:此生以不明了無我的無明,行持布施等善行,在識田中熏下了升天的善業習氣,便有可能成爲上界光耀、長壽的天人,但臨終時,如果其他業比這個生天的業更加強烈,就會在另一條緣起鏈上成熟識、名色等的七支果報。但是前面那個能引支,終究會在某一世由愛、取、有叁支産生時,現前果報,所以總的是叁生圓滿。
醜叁、歸攝爲叁道
無明、愛、取是煩惱;行、有是業;其余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屬于苦。
以叁道解釋流轉:以叁煩惱産生二業,以二業産生七苦,又從七苦産生叁煩惱,再從煩惱産生業,業再産生苦,如此不斷輪轉,沒有止息。
醜四、一念十二緣起
此處的一念不是指極短促一刹那時,而是指實現…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