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惡業的成事刹那。
以殺生來說,當時不明了殺生有苦果更不知無我,這是無明;由無明起了殺心而造作,這是行;殺業習氣所熏的心,是識;以業識所現前的身心狀態,是名色;殺時的六根,是六處;根境識和合分別境界,比如,眼分別血肉,耳分別動物的哀號,這是觸(對動物而言,就是利刀開膛等時的觸);以觸會生起感受,對動物而言是極爲逼惱的苦受;由無明與受和合,産生對殺生的貪愛;在愛的推動下,身心不自在地轉入屠殺,這是取;這樣猛利造作殺業時的五蘊,是有;以此不斷産生後後的造作,是生;殺生逐步展開,是老。最後殺業究竟,動物的命根斷絕,這是死。
醜五、思惟十二緣起的利益
一、能摧毀愚癡,包括不知道叁世因果的愚癡、和不知道無我的愚癡;二、能遣除邪見,包括無因生、邪因生等一切邪見;叁、能對生死發厭離心,能對解脫發欣求心;四、能蘇醒成就聖位的習氣。
子四、出離心的量
透過對苦集十二緣起的思惟,詳細了解生死的體相,從而生起希求證得寂滅苦和苦因的心,這就是出離意樂,但應增強到必須當下出離輪回的強度,而且達到之後,仍然需要繼續增長。
宗喀巴大師曾經說:一旦不再對輪回中的享樂,産生甚至一秒鍾的興趣或貪著,而尋求解脫的心日夜都不間斷,凡是發展出這種心態的人,便是已經實證了徹底的出離心。
此以公案說明:
朗日塘巴尊者是布朵瓦格西的高足弟子。有一次侍者對尊者說:“別人都稱上師是黑臉朗日塘巴。”尊者說:“一想到輪回的痛苦,怎麼會有笑容呢?”據說有一次尊者的曼茶盤上有顆松耳石,有只老鼠想搬又搬不動,就叫來另一只老鼠,然後兩只老鼠一推一拉地搬走了,看到這副情景,朗日塘巴尊者笑了。除了這一次以外,尊者任何時候都沒有笑過。我們思惟苦谛,應當産生這樣的厭離心。
以上透過思惟苦集生起出離心的法義,宗大師在《攝頌》當中歸納說:
此生勤修白業因,一得人天賢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願出輪回求加持。
有海飄流不自由,作此惡劇是惑業,
業複依于煩惱起,誓誅惑仇求加持。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開顯解脫道》中說:
難忍之苦無量逾河沙,似現安樂欺心性遷變,
有漏五蘊一切皆苦因,叁界輪回猶如大火坑,
我等猶不知覺尚貪世,叁寶總集上師悲愍視,
令生出離意樂祈加持。
子五、往生淨土與思惟苦集谛的關系分叁:一、由思惟苦谛,成辦往生正因 二、由思惟集谛,激發往生的願力 叁、攝義
醜一、由思惟苦谛,發起往生正因
往生淨土的正因是信願,其中願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如何才能生起切願呢?必須依靠思惟:思惟到娑婆世界痛苦,難以一生修行成功,才會厭離娑婆世界;而思惟極樂世界的安樂、功德利益,一旦到量,欣樂之心也會油然生起。如此具足欣厭,念念希求往生,就能相應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願王,而得到佛陀攝受。
因此,要實現往生,修習厭離心至關重要。如果厭離心不切,仍然貪戀輪回,就會障礙往生。因此,修學淨土法門,也必須思惟苦集與十二緣起的內容。
如果對比娑婆世界的痛苦和極樂世界的安樂,就可以體會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和往生的殊勝利益。
《阿彌陀經》說:“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無量壽經》也說:極樂世界連痛苦、苦惱、惡趣、魔惱的名字都沒有,何況事實。
我們只要在叁有中受生,必定無法超出苦苦、壞苦、行苦。這有漏取蘊身的本質就是苦。再加上各種身心的逼惱,苦上加苦,這是苦苦;即使有少許樂受,實際也不是真實的安樂,當樂變壞時,痛苦和不滿足就會隨之而來,所以是壞苦;即使在不苦不樂的舍受狀態,還是以業惑力不自在地念念遷流,身心一直被業和煩惱牽著走,自己毫無自在,這是行苦。
但是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而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叁界,則無行苦。”極樂世界沒有男女愛欲,都是蓮花化生,無血肉之軀,因此遠離了苦苦;不論有情世界還是器世界,都是恒常不會衰變,因此沒有壞苦;超出叁界,所以沒有行苦。
以八苦來對比,娑婆世界,凡夫必然要受生。在胎獄中有難忍的住胎、出胎之苦;有生必然有老,各種衰退之苦都會逐漸現前並且增上,容貌、氣力、壽量、受用境界、六根的功能等都會衰退;在生之日又有病苦,四大不調和,身體受逼惱,心中憂慮等;生的盡頭,就是死亡,死亡之時,財富、地位、親友、眷屬乃至最親密的身體都要分離,內心以愛執會産生強烈的憂苦;在短暫存活的時候,對親愛的人,盼望相聚卻偏偏分離;對冤敵想逃避反而天天相遇;心中的欲求,往往失敗,無法實現;五取蘊苦,貫穿一生。
而在極樂世界,這八苦都會遠離。《疏鈔》中說:“而彼國蓮花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極樂世界的人,從蓮花中自然化現,不必經過母胎,所以沒有住胎、出胎的大苦;沒有以時間遷變所導致的各種衰老之苦;身體遠離了分段生死,沒有病苦;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壽命無量,所以沒有死亡的痛苦;沒有叁界的愛欲之事,便無父母妻子等關系以及彼此的情愛,所以不會有愛別離苦;與不退轉的清淨海會菩薩聚會一處,沒有嗔煩惱現行,所以不會有冤憎會苦;修學般若,觀照五蘊皆空,所以沒有五蘊熾盛的痛苦;心中希求何法,都會自然化現,故無求不得苦。可見,但得往生,即出苦輪。)
阿彌陀佛爲什麼要成就西方淨土呢?就是不忍我們處在生死中,一直不停輪轉,受無盡的生死痛苦。《往生論注》說:“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叁界,是虛僞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尺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衆生,顛倒不淨。欲置衆生于不虛僞處,于不輪轉處,于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阿彌陀佛之所以要建立起淨土如此莊嚴清淨的功德,就是因爲佛的慈悲。他見叁界都是以業惑的迷亂力顯現的虛僞相,是隨業惑力不自在地輪轉之相,是結生相續的無窮生死相。衆生如屈伸蟲不斷循環,又似春蠶作繭自縛。觀見衆生如此顛倒雜染,阿彌陀佛發願將一切苦難衆生安置在不虛僞、不輪轉、從此了結生死、能獲畢竟安樂的大清淨世界中,所以經過累劫積功累德,建立起如此清淨莊嚴的功德。)
我們要用心體會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的悲願。體會之後,就要真爲生死,念念皈依上師阿彌陀佛,這樣才能盡此業報身,解脫曠劫以來的生死輪回。
醜二、由思惟集谛,激發往生的願力
從集谛的角度而言,如果此生不能斷盡叁界所攝的煩惱,必定要在叁界受生。但末法時代的惡劣凡夫,福薄障深,想憑自力斷煩惱可以說是千難萬難。
當今時代,環境惡濁,處處都是讓你産生貪嗔癡的境界;很難值遇善知識、善友,常常都是被惡友牽纏,相續受其染汙;自相續不良習氣串習很深,遇到境界就不自在地非理作意。因此,真正觀察起來,以自己的力量調伏煩惱的時候少,大多數時間都是處在煩惱中,遇到悅意境無間就生貪心,遇到不悅意境便起嗔恚,一般的情況也是不離愚癡。如此衡量便知,我們每一天都是在或大或小的煩惱影響下行動,這樣所累積的業力足以讓我們在每一種痛苦的生處流轉很多次。以十二緣起來說,我們已經爲無數條生死的緣起鏈完成了前叁個緣起支,只要沒有止息煩惱,必定會轉生無數次。而我們的力量又是如此微弱,爲了生活,修行的時間又是如此稀少,因此,並沒有把握以自力不墮入生死。
但是如果能發願往生淨土,今生就可以橫出生死,一旦往生,就必定會止息叁毒,成就道果。佛在《法華經》中說:“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爲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佛語證明,往生之後,不再被貪、嗔、癡、慢、嫉五毒所惱亂,能獲得無生法忍,必定超離生死。
換而言之,在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常常親近阿彌陀佛,和無數的不退轉菩薩聚會一處,時時聽聞妙法;受用自然,不必爲生活消耗精力;也沒有壽命短暫的苦惱,在諸佛的護念之下遠離魔事。因此,極樂世界都是清淨的緣起,時時處處都能增長道心,根本沒有煩惱現行的機會,這樣壽命無量、精進不退、順緣具足,必定可以速疾成佛。
醜叁、攝義
通過比較,深知苦樂利害之後,就應當決志往生。《念佛直指》中說:一個農民,只是爲了一年饑寒的痛苦,都甘願日夜不停地勞作,常年都不疲厭。何況我們求生淨土的修行人,一念精勤就能超越曆劫生死的苦難,何止是一年的饑寒;可以獲得九品極樂之安泰,何止是一年的溫飽。……比如說這是黃金,這是石頭,連叁尺高的小孩也會自己舍棄石頭、求取黃金,原因就是認識了二者貴賤的差別。同樣,既然認識了娑婆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