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14

  ..续本文上一页善恶业的成事刹那。

  以杀生来说,当时不明了杀生有苦果更不知无我,这是无明;由无明起了杀心而造作,这是行;杀业习气所熏的心,是识;以业识所现前的身心状态,是名色;杀时的六根,是六处;根境识和合分别境界,比如,眼分别血肉,耳分别动物的哀号,这是触(对动物而言,就是利刀开膛等时的触);以触会生起感受,对动物而言是极为逼恼的苦受;由无明与受和合,产生对杀生的贪爱;在爱的推动下,身心不自在地转入屠杀,这是取;这样猛利造作杀业时的五蕴,是有;以此不断产生后后的造作,是生;杀生逐步展开,是老。最后杀业究竟,动物的命根断绝,这是死。

  丑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一、能摧毁愚痴,包括不知道三世因果的愚痴、和不知道无我的愚痴;二、能遣除邪见,包括无因生、邪因生等一切邪见;三、能对生死发厌离心,能对解脱发欣求心;四、能苏醒成就圣位的习气。

  子四、出离心的量

  透过对苦集十二缘起的思惟,详细了解生死的体相,从而生起希求证得寂灭苦和苦因的心,这就是出离意乐,但应增强到必须当下出离轮回的强度,而且达到之后,仍然需要继续增长。

  宗喀巴大师曾经说:一旦不再对轮回中的享乐,产生甚至一秒钟的兴趣或贪著,而寻求解脱的心日夜都不间断,凡是发展出这种心态的人,便是已经实证了彻底的出离心。

  此以公案说明:

  朗日塘巴尊者是布朵瓦格西的高足弟子。有一次侍者对尊者说:“别人都称上师是黑脸朗日塘巴。”尊者说:“一想到轮回的痛苦,怎么会有笑容呢?”据说有一次尊者的曼茶盘上有颗松耳石,有只老鼠想搬又搬不动,就叫来另一只老鼠,然后两只老鼠一推一拉地搬走了,看到这副情景,朗日塘巴尊者笑了。除了这一次以外,尊者任何时候都没有笑过。我们思惟苦谛,应当产生这样的厌离心。

  以上透过思惟苦集生起出离心的法义,宗大师在《摄颂》当中归纳说:

  

此生勤修白业因,一得人天贤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愿出轮回求加持。

  

有海飘流不自由,作此恶剧是惑业,

  

业复依于烦恼起,誓诛惑仇求加持。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开显解脱道》中说:

  

难忍之苦无量逾河沙,似现安乐欺心性迁变,

  

有漏五蕴一切皆苦因,三界轮回犹如大火坑,

  

我等犹不知觉尚贪世,三宝总集上师悲愍视,

  令生出离意乐祈加持。

  子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谛的关系分三:一、由思惟苦谛,成办往生正因 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的愿力 三、摄义

  丑一、由思惟苦谛,发起往生正因

  往生净土的正因是信愿,其中愿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何才能生起切愿呢?必须依靠思惟:思惟到娑婆世界痛苦,难以一生修行成功,才会厌离娑婆世界;而思惟极乐世界的安乐、功德利益,一旦到量,欣乐之心也会油然生起。如此具足欣厌,念念希求往生,就能相应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王,而得到佛陀摄受。

  因此,要实现往生,修习厌离心至关重要。如果厌离心不切,仍然贪恋轮回,就会障碍往生。因此,修学净土法门,也必须思惟苦集与十二缘起的内容。

  如果对比娑婆世界的痛苦和极乐世界的安乐,就可以体会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和往生的殊胜利益。

  《阿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量寿经》也说:极乐世界连痛苦、苦恼、恶趣、魔恼的名字都没有,何况事实。

  我们只要在三有中受生,必定无法超出苦苦、坏苦、行苦。这有漏取蕴身的本质就是苦。再加上各种身心的逼恼,苦上加苦,这是苦苦;即使有少许乐受,实际也不是真实的安乐,当乐变坏时,痛苦和不满足就会随之而来,所以是坏苦;即使在不苦不乐的舍受状态,还是以业惑力不自在地念念迁流,身心一直被业和烦恼牵着走,自己毫无自在,这是行苦。

  但是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而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爱欲,都是莲花化生,无血肉之躯,因此远离了苦苦;不论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是恒常不会衰变,因此没有坏苦;超出三界,所以没有行苦。

  以八苦来对比,娑婆世界,凡夫必然要受生。在胎狱中有难忍的住胎、出胎之苦;有生必然有老,各种衰退之苦都会逐渐现前并且增上,容貌、气力、寿量、受用境界、六根的功能等都会衰退;在生之日又有病苦,四大不调和,身体受逼恼,心中忧虑等;生的尽头,就是死亡,死亡之时,财富、地位、亲友、眷属乃至最亲密的身体都要分离,内心以爱执会产生强烈的忧苦;在短暂存活的时候,对亲爱的人,盼望相聚却偏偏分离;对冤敌想逃避反而天天相遇;心中的欲求,往往失败,无法实现;五取蕴苦,贯穿一生。

  而在极乐世界,这八苦都会远离。《疏钞》中说:“而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极乐世界的人,从莲花中自然化现,不必经过母胎,所以没有住胎、出胎的大苦;没有以时间迁变所导致的各种衰老之苦;身体远离了分段生死,没有病苦;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寿命无量,所以没有死亡的痛苦;没有三界的爱欲之事,便无父母妻子等关系以及彼此的情爱,所以不会有爱别离苦;与不退转的清净海会菩萨聚会一处,没有嗔烦恼现行,所以不会有冤憎会苦;修学般若,观照五蕴皆空,所以没有五蕴炽盛的痛苦;心中希求何法,都会自然化现,故无求不得苦。可见,但得往生,即出苦轮。)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成就西方净土呢?就是不忍我们处在生死中,一直不停轮转,受无尽的生死痛苦。《往生论注》说:“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尺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阿弥陀佛之所以要建立起净土如此庄严清净的功德,就是因为佛的慈悲。他见三界都是以业惑的迷乱力显现的虚伪相,是随业惑力不自在地轮转之相,是结生相续的无穷生死相。众生如屈伸虫不断循环,又似春蚕作茧自缚。观见众生如此颠倒杂染,阿弥陀佛发愿将一切苦难众生安置在不虚伪、不轮转、从此了结生死、能获毕竟安乐的大清净世界中,所以经过累劫积功累德,建立起如此清净庄严的功德。)

  我们要用心体会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的悲愿。体会之后,就要真为生死,念念皈依上师阿弥陀佛,这样才能尽此业报身,解脱旷劫以来的生死轮回。

  丑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的愿力

  从集谛的角度而言,如果此生不能断尽三界所摄的烦恼,必定要在三界受生。但末法时代的恶劣凡夫,福薄障深,想凭自力断烦恼可以说是千难万难。

  当今时代,环境恶浊,处处都是让你产生贪嗔痴的境界;很难值遇善知识、善友,常常都是被恶友牵缠,相续受其染污;自相续不良习气串习很深,遇到境界就不自在地非理作意。因此,真正观察起来,以自己的力量调伏烦恼的时候少,大多数时间都是处在烦恼中,遇到悦意境无间就生贪心,遇到不悦意境便起嗔恚,一般的情况也是不离愚痴。如此衡量便知,我们每一天都是在或大或小的烦恼影响下行动,这样所累积的业力足以让我们在每一种痛苦的生处流转很多次。以十二缘起来说,我们已经为无数条生死的缘起链完成了前三个缘起支,只要没有止息烦恼,必定会转生无数次。而我们的力量又是如此微弱,为了生活,修行的时间又是如此稀少,因此,并没有把握以自力不堕入生死。

  但是如果能发愿往生净土,今生就可以横出生死,一旦往生,就必定会止息三毒,成就道果。佛在《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佛语证明,往生之后,不再被贪、嗔、痴、慢、嫉五毒所恼乱,能获得无生法忍,必定超离生死。

  换而言之,在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常常亲近阿弥陀佛,和无数的不退转菩萨聚会一处,时时听闻妙法;受用自然,不必为生活消耗精力;也没有寿命短暂的苦恼,在诸佛的护念之下远离魔事。因此,极乐世界都是清净的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增长道心,根本没有烦恼现行的机会,这样寿命无量、精进不退、顺缘具足,必定可以速疾成佛。

  丑三、摄义

  通过比较,深知苦乐利害之后,就应当决志往生。《念佛直指》中说:一个农民,只是为了一年饥寒的痛苦,都甘愿日夜不停地劳作,常年都不疲厌。何况我们求生净土的修行人,一念精勤就能超越历劫生死的苦难,何止是一年的饥寒;可以获得九品极乐之安泰,何止是一年的温饱。……比如说这是黄金,这是石头,连三尺高的小孩也会自己舍弃石头、求取黄金,原因就是认识了二者贵贱的差别。同样,既然认识了娑婆是…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