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P15

  ..續本文上一頁苦,西方是樂,此處是生死沈溺,彼處是自在解脫。必定會舍離這個惡濁世界,求生彼佛淨土。……平常見到糞便,就會捂住鼻子立刻離開,見到好衣服,就會歡笑,想盡快獲得。對這些暫時幻化的好壞境界,心裏都不能忍,何況現在是面對長劫極樂和長劫極苦的兩種去處,爲什麼不生起欣厭之心呢?

  因此知道娑婆痛苦以及淨土安樂之後,我們應當追隨大恩上師往生極樂世界。大恩上師的大願力,就是要攝受末法時代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在《勝利道歌》中,大恩上師回向:

  

以此善根願諸衆,超越輪回之深淵,

  

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刹。

  在《懷業時語》中,大恩上師教導我們:

  

今起我等師徒之會衆,依于稀有總集之事業,

  

懷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衆往生樂國我心語。

  在《願海精髓》中,大恩上師如是發願:

  

凡結善惡之緣諸有情,此生命終往生極樂刹,

  

獲得阿彌陀佛親授記,祈願圓滿智悲力威德。

  

我們都是大恩上師的傳承弟子,應當敬依上師的教言,隨學上師發願,不但自己發願往生,還要以慈悲攝受一切有緣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永超生死苦輪。

  

  

  

  

  

  

  

  

  

  

  

  

  

  

  

  

  

中士道·解脫正道

  

  

  

  

  

  

  

  

  

  

  

  

  

  

  

  

  

  

  

  

  

  

  

  癸五、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分二:一、連結 二、真實抉擇道的體性

  【第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能趣解脫道性,就是能趣入解脫之道的體性。

  子一、連結分四:一、對輪回痛苦須生起厭離之理 二、怖畏今後仍須輪回而應精勤摧毀 叁、唯有出離心還不夠,必須摧毀輪回之因——煩惱 四、珍愛摧毀煩惱的無謬圓滿之道

  醜一、對輪回痛苦須生起厭離之理

  【如室利勝逝友雲:“沈溺叁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

  印度班智達室利勝逝友在《寄月王書》中說:“雖然沈溺在如此廣無邊際、深不見底的叁有苦海當中,可是我仍然這樣歡喜、散逸,生不起一點厭離與恐懼,到底是何物蒙蔽了我的心?”

  “無邊底”是形容痛苦的深廣。其中,“無邊”指痛苦範圍的廣大:從時間來說,一直見不到痛苦的起始,如果不修對治,往後也沒有苦的盡頭;從種類來說,展開叁苦、六苦、八苦、六道諸苦、各種相狀的痛苦,種類也是無量無邊。“無底”是形容痛苦的深度,從一個感冒的小苦開始,痛苦的程度可以一直加深到無間地獄難以思量的苦難。面對如此深廣的痛苦,反問自己:身陷在如此可怖的苦海中,不時襲來痛苦的波濤,可是自己的心仍然毫不在乎,在苦因當中歡喜,日夜不斷地散逸在苦因上,到底是何物使我的心變成如此愚癡?

  【“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

  “貧”:物質與精神的貧乏,缺乏安樂;“難求”:求不得苦;“護”:獲得後害怕失壞的守護之苦;“壞”:在毀壞時,內心不堪接受破滅的憂苦;“離”:愛別離的痛苦;“病老衰”:分別是疾病、衰老以及種種輪回圓滿衰敗的痛苦。

  【“入恒熾然火,覺樂甯非狂?”

  “明明是進入這樣恒常熾燃的痛苦火宅,卻偏偏覺得有安樂,這不是狂亂又是什麼呢?”

  此處“所入”沒有絲毫安樂的境界,唯有“貧乏”乃至“衰敗”的無量痛苦;“恒”是表示痛苦沒有間斷過一刹那;“熾燃”形容痛苦猛烈;“火”是比喻沒有絲毫清涼;“覺樂”是錯亂地將本質是苦的世間視爲安樂,如同瘋子偏偏喜歡在熊熊燃燒的火宅中玩火,如果沒有學好四谛,差不多就是這種狀態。

  【又雲:“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論中又說:“噫!滿世界都是睜著雙眼的盲人,苦和集本來是輪回唯一的內容,雖然常常親眼看見,卻仍然不用心稍作思惟,你的心難道堅如金剛,無動于衷嗎?”平常如果偶爾有些小病,你都會趕緊設法對治,現在面對如此曠大的生死苦難,爲什麼不思惟解脫痛苦的方法呢?

  “噫”是對世人的顛倒發出深深的感歎;“世具眼盲”是說眼睛雖然很好,但是因爲不能認識生死的自性是苦,見不到苦因的集,更不知滅和滅因的道,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盲人。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因此,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思惟生死的過患,不能再如此散亂下去,否則仍然會如瘋子般執苦爲樂,仍然會如金剛般無動于衷。

  以下舉七童女因緣顯示修苦的結果,鼓勵學人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七童女是支支王的女兒,她們厭離輪回,爲了出家,向父王請求開許。以下是她們對輪回的體驗:

  【如《七童女因緣論》雲:“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嗔蛇,盤身舉頭影。”

  七童女說:“我們見到住在世間的人們,刹那刹那都在動搖當中,就像水中的月影被風鼓動,沒有一刹那可以自主安住。在我們眼裏,這外在的五欲就像嗔恚的毒蛇正盤身舉頭的影像一樣。”

  此處“動搖”就是刹那刹那壞滅無常。

  【“見此諸衆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屍林。”

  “見到叁有衆生到處都在被苦火焚燒,父王啊!我們一心向往出離紅塵,前往寂靜處修習解脫道。”

  以下解釋“水月”、“蛇影”、“大火”叁個比喻:

  【依正世間,刹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爲風所動。

  這個器情世間刹那也不住,一直都在滅壞無常當中,就像水月被風吹動,止不住地波動一樣。

  以下觀察水月波動的自性,比如,水月對波動的大小、方向、形狀、速度,能不能自主呢?當風往西吹時,水月能不能逆向往東波動?當風猛烈吹拂時,水月能不能停止或者微微蕩漾?顯然水月絲毫沒有自在。

  爲什麼水月如此不自在?就是因爲受風的支配,完全被風推著走。風吹向那邊,水月就往那邊動;風如果加速,水月的波動也隨之加快,毫無自在。

  “水月隨風波動”的比喻表示什麼呢?“水月”是比喻叁界所有的器情世間;“風”是表示業和煩惱;“水月不停地波動”是指叁有中的任何一法被業惑控製的緣故,無法安住一刹那。這就是行苦。

  《入中論自釋》當中說:“一切衆生無明大水,被非理作意邪分別風鼓動不息,隨自業轉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無常苦及自性空。”

  【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

  爲什麼將“欲塵”比喻成蛇影呢?就是因爲“欲塵利小害大”。“欲塵”是指輪回中的圓滿,包括各種具有吸引力的色聲等境界;“利小”就是享受五欲暫時會有少許有漏的樂受;“害大”就是從長遠來看,損害極大,猶如刀口添蜜,最後會有割舌的大苦。換言之,以受用五欲決定增上貪愛,由此令人常夜馳騁生死,在無量劫當中,感受極其難忍的大痛苦,所以色聲等欲塵如同毒蛇的身影。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