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救人,才真正體現出一個人的大義大勇。因此,不可混淆這二者,對自己沈溺生死之中,理應厭患,趕緊出離,對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卻不能厭患。現代人往往以此作擋箭牌:佛法在世間,我們要在世間隨緣,也要會吃喝玩樂。這樣是將叁有痛苦顛倒見爲大勝利,並不是對在叁有中利益有情見爲大利益。
醜叁、應怖畏以業惑轉生,但應歡喜以悲願力受生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衆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雲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若由大悲願等增上于叁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此二不同。】
若是以煩惱和業不自在地漂流生死,時時被生老病死等衆苦逼迫,無法自在,如此尚不能獲得自利,更何況說是利他。因此,不能把貪執生死和在生死中利生混爲一談,這是一切衰損之門,會導致無法出離生死,障礙自他。因此大乘行者不但要厭離生死,而且與小乘人的厭離相比,是極應厭離、極應滅除。相反,若是以大悲力、大願力入叁有受生,則應當歡喜,這二者不同。
曆史上很多再來菩薩,他們自己已經超出叁有,但爲了利生,仍以願力、叁摩地力不斷入母胎受生,佛陀爲了救度人類也示現入胎出胎,示現和人類一樣的行爲,聖者們如此而行就是因爲慈悲。雖然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但人類心量狹小,無法見到法身佛,所以爲了救度衆生,佛以方便降生到地球上,示現與人類一般大的身量,說同樣的語言,這樣衆生就能親近佛而獲得救度,諸如此類的受生是極應隨喜、發願隨學的。
以下宣說,沒有區分以業惑轉生和以願力等轉生而如是宣說,犯行菩薩戒惡作罪。
醜四、未如理辨別而宣說犯菩薩戒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假如沒有辨明何種厭患應理、何種厭患不應理,卻說菩薩不應厭離以業惑所致的生死諸苦,如果已經受了行菩薩戒律儀,按《菩薩地》所說,則犯了一惡作罪,是染違犯。詳細內容可參閱宗大師的《菩薩戒釋》,此處唯恐篇幅過長而沒有摘錄。
《菩薩地》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欣樂涅槃,應于涅槃而生厭背,于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叁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何以故?如諸聲聞,于其涅槃欣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于大涅槃欣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惟爲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于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莊嚴經論》說:“頂戴衆生極重擔,菩薩緩行非端嚴,種種系縛縛自他,應勤修行百千倍。”
《傳釋》說:“聲聞鈍根,尚能了知生死過患,深生厭離,何況菩薩是利根性具無量慧。”
醜五、諸智者承許的遠離有寂二邊的行爲
【故見叁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叁有者,是爲希有。】
假如有人見到了叁有的一切過失,雖然是極其厭離,但由于大悲牽引,反而不斷地受生叁有,願意將自己的生命奉獻在衆生界,成爲一切有情安樂的所依,這是極其稀有。
比如,精神病院的醫生,他自己是極其厭離精神病的痛苦,然而以悲憫心的牽引,他願意進入精神病院,長年照顧病人,幫助他們逐漸恢複理智,這種行爲是極其稀有而高尚。
【若見叁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雲我等不舍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爲喜?】
相反,如果見到叁有的各種五欲享受,猶如善妙的無量宮,自己的貪愛並沒有減少絲毫,反而以利他爲借口說:我們不應舍離生死。其實是難以舍離五欲。智者怎麼能對這種觀點歡喜呢?
因此,要正確認識取舍之處,如果分析不清世間和出世間的緣起差別,很容易混爲一談,所謂利益衆生,也可能變成“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而已。有些人雖然高舉大乘、無上乘的旗子說:“你是小乘出離,我的境界比你高,我要留在世間利益衆生。”其實只是耽著世間,不願舍離五欲而已。
【《中觀心論》亦雲:“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叁有。”】
清辨論師在《中觀心論》中也說:“菩薩由于具有見到叁有過患的猛利出離心,所以他不是耽著叁有的圓滿而束縛在叁有中,完全被大悲心驅動,爲了利他而不安住寂滅涅槃。完全爲了利他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薩,是以大悲願力等特意安住在叁有中。”
此處“具禁行”,“禁”是遮止,真正大乘的菩薩,已經完全遮止了自私自利和損害衆生的心念,唯一行持利他事業。
以下再引《菩薩地》的觀點,破斥上述觀點。
醜六、相違《菩薩地》所說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由見如是無邊衆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雲于生死不稍厭患,極爲相違。】
《菩薩地》中,宣說一百一十種苦,是對一切有情引發大悲的因(在上士道菩提心次第中還會具體宣說),正是由于見到叁有充滿無邊衆苦,並非安樂世界,才會生起恒常猛利的不忍之心。但有人卻說菩薩對生死一點也不厭患,這與《菩薩地》的觀點極其相違。
爲什麼要如此廣大、深入地思惟苦呢?因爲思惟苦是引發大悲的因。其實,只有對衆生的苦難認識越來越深細,大悲才會修得越來越深廣。一位願意爲他人著想的人,見到他人有苦難時,會不忍心抛棄他,同樣,菩薩見到無量老母有情正在生死中感受漫長而衆多的痛苦,他怎麼忍心舍棄呢?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有大乘菩薩共修的普賢行願也說:“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以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永無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因此,以理論而言,菩薩應當對輪回痛苦極生厭離,《般若經》也強調大乘菩薩應當厭離輪回。
但有人卻說菩薩對生死一點不厭離,這就相違了《菩薩地》的觀點。要知道“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與“不稍厭患”內心狀態完全相違。心生恒常猛利不忍,緣自己就是出離心,緣衆生則是大悲心,自己已經認識生死之苦,內心厭患,推己及人,也能生起不忍的悲心,願意入生死去救他。
比如,見到愛子掉入糞坑,父親會不忍孩子受苦,以悲心跳入不淨糞中,但不論跳入之前與跳入之後,他始終厭離糞坑。
一般人智慧有限,不知樂受和舍受也是苦,而將樂受當成真安樂,覺得生活很幸福,就說:“不要將佛法說成是厭世之法,佛法應當是安住在世間。”對此需要善加辨別,執著有漏的輪回法是安樂,大家一起安住在輪回中,這既不是小乘佛法,也不是大乘佛法,而是生生世世最習慣的生死之法。
醜七、以出離心爲基礎,發起大悲之理
【若于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爲利他故入叁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此段告訴我們,大乘菩薩應當按照如理的次第發起大悲而趣入輪回。如今很多修行人,不清楚修行次第,由此誤入修行的歧途。
真正按次第修行,首先要對生死生起無僞的出離心,然後見到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親人,正漂流在苦海當中,不忍舍棄父母有情,只圖一己的安樂,因此爲了利他,甘願跳入叁有苦海,這種不舍離叁有並非凡夫庸俗的貪著輪回。這種道次第也是《菩薩觀行四百論》的意趣。
【月稱論師于彼釋中亦詳明之,如雲:“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爲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刍,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于長夜流轉生死,不爲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的注釋中,也詳細說明了此理,比如他說:“通過宣說生死的過患,令內心怖畏叁有而強烈希求解脫,爲了讓他們決定趨入大乘而不墮于小乘寂滅,因此世尊才告訴他們:諸比丘,無量無邊衆多種類的有情,在長夜流轉的生死曆程中,沒有做過父母、兒女、親友的一個也找不到。因此,不能認爲輪回中這麼多的有情與你無關,真實明了生死真相的人,理應生起利他心救度衆生,因爲他們並非旁人,都是自己過去世的父母、兒女,對自己都有過大恩德。人不可以忘恩,父母親人正等著你去救度,怎麼忍心獨自趣入寂滅而舍他們于不顧呢?”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爲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爲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衆生故,安忍躍入。】
此句也是《四百論釋》的原文。
經過世尊的勸導,菩薩了達世尊言教的含義之後,他們提起心力,開始擔負起救度無量衆生的責任,發願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以來做過自己父母、親友,如今在生死苦海中無依無怙的苦難有情,以此緣故,菩薩以極其安忍的心,主動跳入生死大海。
“以大乘道筏度脫衆生”,此船筏不是個人所乘,而是能運載無量有情抵達涅槃彼岸的巨輪。此處的“安忍”,就是真正內心堪能,在艱苦面前不動心,不安忍就是面對衆生的非理邪行、種種度生的勞苦時,內心不能承受。
由以上教理可以知道,出離輪回是大小乘的共道,所以叫共中士道,大乘同樣需要生起出離心、修習解脫道。生起出離心之後,有兩條路:一是只解決自身問題趣入小乘;二是轉而關照衆生的痛苦,由衷發起大悲心、菩提心,趣入大乘道。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