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P27

  ..续本文上一页

  耽著五欲中的一种,尚且有生命危险,何况人类日夜恒时依止追逐所有的五欲,怎么可能不遭损害呢?

  从长远观察,我们欲界众生都是因为贪著五欲而引生各种烦恼,而长夜漂泊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当中,因此贪著五欲比服毒还要可怕。

  总之,由于分别心是缘可爱境而引起无厌足的贪著,因此,可以以不净观和轮回苦观对治贪心,只要内心能现出不清净、不悦意之相,就能胜伏贪心。比如,贪执某人时,就观对方只是一层外皮漂亮,里面其实充满了三十六种不净物,没有任何可爱之处。还可以作九想观、白骨观等。对治贪心的具体修法,将在《观住轮番净心法》当中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未四、教诫依止贪著世间八法的对治

  【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

  容易产生又很难脱离的就是耽著世间八法。顺缘方面是贪爱利誉称乐四法,利是利养,誉是名誉,称是称赞,乐是各种享乐;逆缘方面是不欢喜相违的衰毁讥苦四法,衰是衰败,毁是毁辱,讥是讥讽,苦是痛苦,应当对这四种不离爱和四种乖离爱修习对治。

  其实,世间所求的四法和所厌的四法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所厌的四法,得到时会产生痛苦,所欲的四法,退失时也产生痛苦。以不欲直接产生痛苦,以所欲间接产生痛苦,所以平等的带给人们痛苦。以不欲的四法暂时产生不安乐,而以所欲的四法在将来产生不安乐。另外,所欲的四法和不欲的四法,平等都是刹那不住、坏灭的自性。坏灭之后,同样是无有利益。死亡时,也是平等需要舍弃。舍弃之后,同样没有乐和苦的差别。而且二者都是行苦的自性,也都是能使有漏法增上的助缘,对解脱生死而言都没有利益。而且都没有自在,二者的结局也都是不坚固。

  总之,轮回所有的过患,都是以这二者直接或者间接产生。所以,一切轮回的过患可以归摄在世间八法的过患当中。

  【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归摄来说,通过修习生死过患、特别是修习念死,就能退除对世间八法的耽著。

  未五、教诫依止慢疑的对治

  【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是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

  慢烦恼从现法来说,最能障碍要生起的道,而且会成为当来地位卑贱等痛苦之因,所以应当断除。

  在《正法念住经》和《慧海请问经》当中,更具体地宣说了慢的种种过失。

  为什么傲慢最能障道呢?因为以傲慢缘着高相随转,内心没有取舍智慧。不能知道法和非法,不知该不该说、该不该做,也不知是处非处。导致不该做的去做,应该做的不能去做。

  被傲慢恼乱的人不能知道业因和果报,不能分辨善道和非善道,不知道威仪、地点、时节,不知道裁量足不足够,在他的心目当中也不知道有大众。所以,以傲慢的缘故,不能了知持戒的方法。

  为傲慢所障碍,虽然闻了法,却不能依法真实修持,对不曾听过的法,也不能发心希求,也不会向别人谦虚请教。而且傲慢会障碍修禅定,如同被风吹动的微尘四处飘散一样,傲慢者的内心时常散乱不安定。由于心意散乱,不能修习禅定、收摄自心,非常贪著外在五欲的境界。这样无法让心安住在善法中,所以也不可能真正以利他心调伏他人的相续。

  以上从戒、定、慧、利他的角度,分析了傲慢最能障碍当生之道。确实是我慢高山不出功德之水。

  【断除道理。

  断除的道理,就是思惟自己的五取蕴只是苦的自性,没有一点值得傲慢。

  【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骄慢。”

  如《亲友书》所说:“老、病、死、爱别离等这些世间苦果以及造成苦果的因——种种有漏业,自己这样一个凡夫,无论如何都不会超越自造业自受苦的迷乱境界。反复思惟此理,就能对治缘种姓、相貌、智慧等所起的傲慢。”

  或者从行苦思惟,一切世间的圆满都是被业和烦恼牵制,不会超出行苦的自性,因此自己再好,也只是被业和烦恼牵着走的凡夫,有什么可以傲慢呢?

  或者由人无我的修法根除傲慢。在轮回当中,我们有的只是五取蕴,色蕴可以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种,每一大种再分析下去,最后分到无分微尘,其它心法的四蕴,也可以分至无分刹那,而且微尘和刹那都是刹那坏灭的自性。在这一大堆多分、刹那的法当中,哪里来的常、一、自在的我呢?既然没有“我”,哪里有“聪明的我”、“高贵的我”、“漂亮的我”、“有能力的我”?实际不过是一种四大种假合的法在不断变动而已,这样观修就能对治傲慢。

  以下是疑的对治。疑烦恼有很多过患,对真实和非真实疑惑,会障碍对真实义产生定解。疑的种类众多,此处是以怀疑业果、三宝为例说明,其实对下士道、中士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菩提心、六度万行、二谛法的本性无法产生定解而怀疑,都属于疑的范畴。

  【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如果对四谛、三宝、业果得到定解,就不会再产生疑惑随眠。

  未六、教诫依止随烦恼的对治

  【又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妄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

  随烦恼的特点是最容易生起,障碍修习善品。我们应当在知道它的过患之后,时时修习对治,让它的力量逐渐减弱。

  【其过患者。

  以下引经论说明睡眠等随烦恼的过患。

  【如《亲友书》云:“掉悔嗔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

  如《亲友书》所说:“心散逸在境界中的掉举、对往事的追悔、损害他人的嗔恚、心识内收的昏沉、极度内收的睡眠、对有漏五欲的贪欲、对道果等疑惑,应当知道这五盖是劫夺善法财富的盗贼。”此处掉举和后悔,昏沉和睡眠,以性质比较相似,所以合为一盖计算。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昏沉,痰癊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界极扰乱。”

  《劝发增上意乐经》说:“喜欢睡眠、昏沉的人,体内的痰病、风病和胆病会多有增长,导致四大种扰乱不平和。”

  【“若乐睡眠与昏沉,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所发言语不清晰。”

  “如果喜欢睡眠和昏沉,会导致饮食不消化,在体内积聚饮食污垢,使肠胃不清,而且身体沉重,心无法专注在善法上,还会使相貌不和美,比如,皮肤不洁净、粗糙等,说话时吐字也会不清晰。”

  【又云:“若乐睡眠与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

  又说:“如果喜欢睡眠和昏沉,对取舍之处会愚痴,而且会退失修行善法的意乐,这个凡夫退失一切功德和白法,以具有深重的无明黑暗而趣入恶趣。”

  【《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

  《念住经》说:“诸烦恼的所依,唯一是懈怠。谁具有这一种懈怠,他就没有一切善法。”

  《菩萨本行经》当中,佛告诉阿难说:“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懈怠会令一切行业停止不前:在家懈怠,衣食无法供应,事业也不能发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痛苦。一切事情都是依靠精进而得以兴起。)

  《遗教经》说:“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百喻经》中说:

  往昔,有个国家在节日时,妇女们都以优钵罗花做成花鬘的装饰,戴在身上。一次,有位穷人的妻子对丈夫说:“假如你能送优钵罗花给我,我可以做你妻子,否则,我就舍你而去。”

  这位丈夫以前擅长学鸳鸯的叫声,他就潜入国王的池塘里学鸳鸯叫,趁机偷取优钵罗花。池塘的看守听到池中有响动,就高声问:“里面是谁?”

  穷人失口说道:“我是鸳鸯!”

  看守立即把这只“大鸳鸯”从池塘里提出来,带着他去见国王。一路上,这位穷人不断地学鸳鸯叫,看守说:“前面该叫你不叫,现在你再叫有什么用?”

  这则公案说明什么道理呢?

  佛说:世间的愚人都是如此,一辈子损人害人造作很多恶业,没有修好身语意,将三门转成调柔贤善,等到临死时,这些人才说:“现在我要修善法。”可是狱卒要把他交给阎罗王,即使想修善法也来不及了,就像这位愚人在被押往国王面前的路上,再学鸳鸯叫有什么用。所以,现在存活之时懈怠,死时一定会追悔莫及。

  《正法念处经》也说:“若求现未乐,应离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无异。”

  以下这颂的缘起是:往昔,在舍卫城有两个商人,一个多财,另一个少财。多财的富商贪爱女人和赌博等,没过多久他就丧尽财产沦为乞丐。少财的商人安住在精进当中,到大海的宝洲取宝,后来逐渐富裕起来。胜光王得知此事之后,禀告佛陀,佛就宣说了以下一偈。

  【《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

  《集法句》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常常在放逸当中,那就会失坏自相续。如同商人护持财富一般,智者应当不放逸地守护自心。”

  《萨婆多论》中有这样一则公案:往昔,目犍连尊者因为弟子有病,就升到忉利天去向医师耆婆…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