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著五欲中的一種,尚且有生命危險,何況人類日夜恒時依止追逐所有的五欲,怎麼可能不遭損害呢?
從長遠觀察,我們欲界衆生都是因爲貪著五欲而引生各種煩惱,而長夜漂泊在無邊無際的輪回當中,因此貪著五欲比服毒還要可怕。
總之,由于分別心是緣可愛境而引起無厭足的貪著,因此,可以以不淨觀和輪回苦觀對治貪心,只要內心能現出不清淨、不悅意之相,就能勝伏貪心。比如,貪執某人時,就觀對方只是一層外皮漂亮,裏面其實充滿了叁十六種不淨物,沒有任何可愛之處。還可以作九想觀、白骨觀等。對治貪心的具體修法,將在《觀住輪番淨心法》當中解釋,此處不再贅述。
未四、教誡依止貪著世間八法的對治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于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容易産生又很難脫離的就是耽著世間八法。順緣方面是貪愛利譽稱樂四法,利是利養,譽是名譽,稱是稱贊,樂是各種享樂;逆緣方面是不歡喜相違的衰毀譏苦四法,衰是衰敗,毀是毀辱,譏是譏諷,苦是痛苦,應當對這四種不離愛和四種乖離愛修習對治。
其實,世間所求的四法和所厭的四法都是平等的。爲什麼呢?因爲所厭的四法,得到時會産生痛苦,所欲的四法,退失時也産生痛苦。以不欲直接産生痛苦,以所欲間接産生痛苦,所以平等的帶給人們痛苦。以不欲的四法暫時産生不安樂,而以所欲的四法在將來産生不安樂。另外,所欲的四法和不欲的四法,平等都是刹那不住、壞滅的自性。壞滅之後,同樣是無有利益。死亡時,也是平等需要舍棄。舍棄之後,同樣沒有樂和苦的差別。而且二者都是行苦的自性,也都是能使有漏法增上的助緣,對解脫生死而言都沒有利益。而且都沒有自在,二者的結局也都是不堅固。
總之,輪回所有的過患,都是以這二者直接或者間接産生。所以,一切輪回的過患可以歸攝在世間八法的過患當中。
【此複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歸攝來說,通過修習生死過患、特別是修習念死,就能退除對世間八法的耽著。
未五、教誡依止慢疑的對治
【慢于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是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慢煩惱從現法來說,最能障礙要生起的道,而且會成爲當來地位卑賤等痛苦之因,所以應當斷除。
在《正法念住經》和《慧海請問經》當中,更具體地宣說了慢的種種過失。
爲什麼傲慢最能障道呢?因爲以傲慢緣著高相隨轉,內心沒有取舍智慧。不能知道法和非法,不知該不該說、該不該做,也不知是處非處。導致不該做的去做,應該做的不能去做。
被傲慢惱亂的人不能知道業因和果報,不能分辨善道和非善道,不知道威儀、地點、時節,不知道裁量足不足夠,在他的心目當中也不知道有大衆。所以,以傲慢的緣故,不能了知持戒的方法。
爲傲慢所障礙,雖然聞了法,卻不能依法真實修持,對不曾聽過的法,也不能發心希求,也不會向別人謙虛請教。而且傲慢會障礙修禅定,如同被風吹動的微塵四處飄散一樣,傲慢者的內心時常散亂不安定。由于心意散亂,不能修習禅定、收攝自心,非常貪著外在五欲的境界。這樣無法讓心安住在善法中,所以也不可能真正以利他心調伏他人的相續。
以上從戒、定、慧、利他的角度,分析了傲慢最能障礙當生之道。確實是我慢高山不出功德之水。
【斷除道理。】
斷除的道理,就是思惟自己的五取蘊只是苦的自性,沒有一點值得傲慢。
【如《親友書》雲:“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驕慢。”】
如《親友書》所說:“老、病、死、愛別離等這些世間苦果以及造成苦果的因——種種有漏業,自己這樣一個凡夫,無論如何都不會超越自造業自受苦的迷亂境界。反複思惟此理,就能對治緣種姓、相貌、智慧等所起的傲慢。”
或者從行苦思惟,一切世間的圓滿都是被業和煩惱牽製,不會超出行苦的自性,因此自己再好,也只是被業和煩惱牽著走的凡夫,有什麼可以傲慢呢?
或者由人無我的修法根除傲慢。在輪回當中,我們有的只是五取蘊,色蘊可以分成地水火風四大種,每一大種再分析下去,最後分到無分微塵,其它心法的四蘊,也可以分至無分刹那,而且微塵和刹那都是刹那壞滅的自性。在這一大堆多分、刹那的法當中,哪裏來的常、一、自在的我呢?既然沒有“我”,哪裏有“聰明的我”、“高貴的我”、“漂亮的我”、“有能力的我”?實際不過是一種四大種假合的法在不斷變動而已,這樣觀修就能對治傲慢。
以下是疑的對治。疑煩惱有很多過患,對真實和非真實疑惑,會障礙對真實義産生定解。疑的種類衆多,此處是以懷疑業果、叁寶爲例說明,其實對下士道、中士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菩提心、六度萬行、二谛法的本性無法産生定解而懷疑,都屬于疑的範疇。
【若于四谛叁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複生疑惑隨眠。】
如果對四谛、叁寶、業果得到定解,就不會再産生疑惑隨眠。
未六、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治
【又睡眠、昏沈、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妄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隨煩惱的特點是最容易生起,障礙修習善品。我們應當在知道它的過患之後,時時修習對治,讓它的力量逐漸減弱。
【其過患者。】
以下引經論說明睡眠等隨煩惱的過患。
【如《親友書》雲:“掉悔嗔恚及昏沈,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如《親友書》所說:“心散逸在境界中的掉舉、對往事的追悔、損害他人的嗔恚、心識內收的昏沈、極度內收的睡眠、對有漏五欲的貪欲、對道果等疑惑,應當知道這五蓋是劫奪善法財富的盜賊。”此處掉舉和後悔,昏沈和睡眠,以性質比較相似,所以合爲一蓋計算。
【《勸發增上意樂經》雲:“若樂睡眠與昏沈,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勸發增上意樂經》說:“喜歡睡眠、昏沈的人,體內的痰病、風病和膽病會多有增長,導致四大種擾亂不平和。”
【“若樂睡眠與昏沈,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顔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沈,會導致飲食不消化,在體內積聚飲食汙垢,使腸胃不清,而且身體沈重,心無法專注在善法上,還會使相貌不和美,比如,皮膚不潔淨、粗糙等,說話時吐字也會不清晰。”
【又雲:“若樂睡眠與昏沈,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
又說:“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沈,對取舍之處會愚癡,而且會退失修行善法的意樂,這個凡夫退失一切功德和白法,以具有深重的無明黑暗而趣入惡趣。”
【《念住經》雲:“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念住經》說:“諸煩惱的所依,唯一是懈怠。誰具有這一種懈怠,他就沒有一切善法。”
《菩薩本行經》當中,佛告訴阿難說:“夫懈怠者,衆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衆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懈怠會令一切行業停止不前:在家懈怠,衣食無法供應,事業也不能發達;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痛苦。一切事情都是依靠精進而得以興起。)
《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百喻經》中說:
往昔,有個國家在節日時,婦女們都以優缽羅花做成花鬘的裝飾,戴在身上。一次,有位窮人的妻子對丈夫說:“假如你能送優缽羅花給我,我可以做你妻子,否則,我就舍你而去。”
這位丈夫以前擅長學鴛鴦的叫聲,他就潛入國王的池塘裏學鴛鴦叫,趁機偷取優缽羅花。池塘的看守聽到池中有響動,就高聲問:“裏面是誰?”
窮人失口說道:“我是鴛鴦!”
看守立即把這只“大鴛鴦”從池塘裏提出來,帶著他去見國王。一路上,這位窮人不斷地學鴛鴦叫,看守說:“前面該叫你不叫,現在你再叫有什麼用?”
這則公案說明什麼道理呢?
佛說:世間的愚人都是如此,一輩子損人害人造作很多惡業,沒有修好身語意,將叁門轉成調柔賢善,等到臨死時,這些人才說:“現在我要修善法。”可是獄卒要把他交給閻羅王,即使想修善法也來不及了,就像這位愚人在被押往國王面前的路上,再學鴛鴦叫有什麼用。所以,現在存活之時懈怠,死時一定會追悔莫及。
《正法念處經》也說:“若求現未樂,應離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無異。”
以下這頌的緣起是:往昔,在舍衛城有兩個商人,一個多財,另一個少財。多財的富商貪愛女人和賭博等,沒過多久他就喪盡財産淪爲乞丐。少財的商人安住在精進當中,到大海的寶洲取寶,後來逐漸富裕起來。勝光王得知此事之後,禀告佛陀,佛就宣說了以下一偈。
【《集法句》雲:“若行于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集法句》說:“如果一個人的行爲常常在放逸當中,那就會失壞自相續。如同商人護持財富一般,智者應當不放逸地守護自心。”
《薩婆多論》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往昔,目犍連尊者因爲弟子有病,就升到忉利天去向醫師耆婆…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