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支行,就是能造作自己果的五取蘊或後有的行。換而言之,能感召後世五取蘊身的因就是行。
午一、行之體性
【行即是業。】
行就是業。
午二、行之差別
【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複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此處分析了叁種行,業粗分爲能引惡趣的非福業與能引善趣的業二種。能引善趣的業又分二種,即能引欲界人天的福業與能引色無色界的不動業。
名言之中,辨明差別極其重要,有了辨別才會正確取舍。要結合自心來認識業的法相,重點觀察平常自己是造了非福業、福業還是不動業,這樣細致觀察後,才能清晰了解未來的前途。比如,若希求善趣,就應衡量自己造業的狀況,如果白業多于黑業,就有希望轉生善趣;若希求解脫,則要衡量自己有多少趣向解脫的業,如此便知有沒有希望解脫。能引出世間的業,唯一是以無僞出離心或無我智慧所攝的業,如果不具足這種業,就不可能趣入解脫。可以說,在沒有産生出離心與無我智慧之前,我們的相續中一直在密密麻麻地造集能引生死的業。
十二緣起圖中,行是以陶工表示。一位勤勞的陶工每天一早起來投入工作,在他的作坊中有泥、水、繩子、火等,他不斷地製作各種形狀的陶器,日日如此。其實,凡夫人就是輪回工廠中的陶工,叁門就是造作的工具,隨著各種因緣的顯現,會造作種種語言、動作與心念。
午叁、無明緣行之理
現在重點觀察無明與行的關系。造作的起因就是無明。我們每天在無明推動下,動很多念頭、說很多話、作種種行爲,這些造作的根源確實是無明。比如,由于對業果愚昧,認爲這樣做沒有關系而造下惡業,雖然有時會布施、持戒、聞思等,但也沒有遠離真實義愚,造業時念念有個我,總認爲我做得如何,這樣最多造集能感欲界人天的善業,連不動業也談不上。
再觀察這個世界,人們的行爲都是被業果愚推動。比如,都市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以叁門製造種種非福業,這樣大量、猛利、加速度造作的動力源頭就是業果愚。
從反面觀察也完全成立,一旦對業果生起勝解信,就會遮止非福業。比如,只要發現自己爲了名利造業的結果唯一是墮入惡趣,自然就不願意再依此方式毀壞自己。因此,只要人們能深信業果,這個世界無數的行業就會自然關閉。破了業果愚,自然就遮止了非福業。
此外,如果能認識到本來無我,則分判自他、緣自起貪、緣他起嗔又有什麼意義呢!爲什麼要念念以我而造作善業呢?這沒有任何必要。因此,一旦遮破了真實義愚,就會止息福業和不動業,每天在生死中勤作的陶工,也會從此休息。
總的須認識一條緣起:以無明爲緣産生行,相反無明滅則行滅。
巳叁、識分二:一、識之體性 二、識之差別
午一、識之體性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爲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爲意識。】
第叁支識是了知別別境的心,經中說到六識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此處的識,按照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而言,主要指阿賴耶識,小乘有部、經部或某些中觀論師不承許阿賴耶識,則主要指第六意識。
午二、識的差別分二:一、受生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識分爲因位識和果位識:因位造業之後第二刹那熏于識田中的種子識是因位識;習氣成熟而受生時的識是果位識。因位識在種子位,果位識在異熟位。
未一、受生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此複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此段是按無明生行、行生識的生起次第來解釋。“無明”就是對“從不善業生起苦苦果報的道理”愚昧,由此業果愚自然會造作增長不善業,在造業的第二刹那,業的習氣留存在識田中,這個以業習氣所熏的現法識稱爲因位識。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于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由此因位識的功能成熟,來世在惡趣結生時的識稱爲果位識。
例如,自己受賄時不知道以公謀私會引生惡趣苦果,這是業果愚。雖然收下賄賂後,業在第二刹那就息滅,但黑業習氣留存在心中,法爾具有引發苦果的能力,當時以業習氣所熏的識,稱爲因位識。死後現前中有,又見有人送禮,趕緊收取,由神識受拘礙而生嗔,從而墮入餓鬼胎中,當時結生的識就是果位識。實際上,造下黑業的第二刹那,因位識上已經具有變現餓鬼根身器界的功能,在果位以識的功能力將會無法遮止地顯現餓鬼的身體、受用、器世界等。
以上宣說了受生惡趣的因位識和果位識,以下再講受生善趣的兩種識,也是要認識如何由無明而生起行,再以行如何熏于識,這是緣起鏈,有前前必定會引生後後。
未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如是由于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爲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
受生善趣根源是真實義愚。雖然了解業果,遠離了業果愚,但是對無我真實義蒙昧,以這種無明力的作用,心識被障蔽,不了解輪回圓滿是苦的本質,而妄執是真正的安樂,以這種心推動,就會造集福業或者不動業。造集業的第二刹那,業的習氣會留在識上,這個因位的業習功能,稱爲因位識,也叫種子。
由此可見,只要不了解欲界的欲樂和上界的樂受、舍受是苦的自性,就無法消除心對這種法的執取。換句話說,只要對苦谛愚昧,所造之業肯定不會超出叁種情況:一是內心希求後世欲界的五欲安樂,以此動機行善,造集的是有漏福業;二是認爲受用五欲的樂受短暫而沒有大義,只希求定生樂受,這樣努力修習禅定,造集的是不動業;叁是連定生樂受也厭離,希求一種定生舍受,造集的是四禅和無色界的不動業。這些都是以真實義愚而引起有漏業,不能趣向解脫,在造作的第二刹那,就會在識田中播下種子,能引將來善趣的受生。
【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由依于因位識,當習氣成熟時,就會在欲界和上界的善趣中結生,正結生時的識就是果位識。
因此,要全面准確地觀察輪回,如果眼界狹小,無法拓開見識,往往會認假爲真,心中實際尋求的只是有漏法,卻誤以爲是在修解脫道。
緣起圖上,識是以猴子表示,我們的心識如猴子般無法靜止,永不停息地帶著各種業因在六道中輾轉,故以猴子表示識。
巳四、名色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惟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余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第四支名色,名是指受、想、行、識非色的四蘊,色是指色蘊,名色就是指五蘊。如果受生在無色界,其色蘊只有色種子而沒有實際的色。除無色界之外的其它生處的羯羅藍、安部陀等色,應當按照相應階段的體相分別理解。
爲了表示名色,在緣起圖中畫了一條船,船上有很多人,船是代表色蘊,衆多乘客代表受、想、行、識四蘊。此圖還表示了名和色的關系:船無人不能行,人不依船也不能進,二者缺一不可,互相起作用。同樣,單有神識而不依精血,也只是中有身,無法轉成取蘊身;而沒有神識參與,父精母血只是一種色法,不會形成具足眼耳等六根的生命。當心識與精血結合成名色時,名和色彼此成爲助緣,一方面由于阿賴耶識的功能力,精血會逐步發育成胎中五位,另一方面隨著色蘊的演變,名也會相繼出現受想行叁者。
巳五、六處分二:一、真實義 二、遣除疑惑
午一、真實義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爲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于羯羅藍位而有。】
六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是胎生,在識進入精血成爲羯羅藍之後,諸根隨著名的受想行識與日俱增,逐漸轉成眼耳鼻舌四處,身和意這兩處早在羯羅藍位就已經形成。
一顆種子看似微小,然而有了水土、陽光各種俱有緣的配合,會逐漸長出根莖枝葉花果。內緣起也是如此,父母精血與識和合,這是新生命的最初位,隨著時間和各方面因緣的變化,會逐漸成長。在最初結生後的第二刹那,已經具足身根和意根,但此時只是名色,不叫六處,等到經過了胎藏五位,胎兒的眼、耳、鼻、舌四根成形之時,才叫六處。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化生不經過母胎,也不是卵生與濕生,它是結生時就諸根頓起,沒有漸次長成的過程,比如,天人是化生,這邊死殁,那邊小天人的六根就一時而顯現。
【卵生濕生,惟除住胎,余者悉同。是《本地分》所說。】
濕生是借助暖氣和濕的因緣而受生,卵生則是蛋生,這兩種除了住胎方式不同之外,其它都相同。以上是《本地分》所說。
午二、遣除疑惑分二:一、斷除體性的疑惑 二、斷除界的疑惑
未一、斷除體性的疑惑
有人懷疑:名色是五蘊,六處也含攝在五蘊之中,二者有什麼差別?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爲成就能受用者。】
這兩者有“得身自體”與“成身差別”的差別。比如,一顆花種播入土地的同時,已經得到了花的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