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P3

  ..續本文上一頁體,但還沒有形成花的差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會顯現出花蕊、花瓣、花枝等支分,這時才成就花的差別。同樣,成就名色是指最初得到新的取蘊身的自體,而成就六處則是真正形成了身的差別,成就了能受用色聲等五塵的能受用者。

  未二、斷除界的疑惑

  又有人問:無色界有情有沒有六處呢?

  【五有色處者,于無色中無。

  五有色處是指眼根乃至身根的五有色根。無色界沒有色蘊的實體,所以不可能顯現五有色處。此處,十二支中的六處支主要是針對人道而安立,其它的生命形態會有某些的差別。

  緣起圖當中,六處是以空屋子表示,這間空屋有六扇窗戶,無人居住,給人一種空蕩蕩的感覺,這表示在六處最初形成時,六識尚未産生,如同屋中沒有主人一樣,到後一刹那,六識頓然生起,這時才能了別外境,如同屋中有主人居住一樣。

  巳六、觸

  【觸者,謂由根境識叁種和合,取[1]諸可意、非可意、中庸叁境。

  第六支觸,就是以根境識叁者和合而分判境界,境界包括可意境、非可意境、中庸境叁種。

  《本地分》說:“眼觸雲何,謂叁和所生,能取境界淨妙等義。”(所謂眼觸,就是以根境識叁者和合所生,由此能取淨妙等境界之義。)比如一朵花顯現,我的眼根沒有損壞,又具足眼識,叁者聚合立即就會判別顔色、形狀等,這叫眼觸。其他耳觸乃至意觸,應當隨各自的境界來了解。

  在緣起圖當中,觸是以男女交合來表示。

  【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經中說“以六處爲緣生觸”,這是省略的說法,完整地說,應該是以根境識和合爲因緣産生觸。我們可以觀察:一、境不現前不能生觸,比如,沒有喝龍井茶,就不會有舌觸;二、根有損壞也不能生觸,比如,盲人觀看球賽,不會産生分別球場競賽場面的眼觸;叁、識不現行也不能生觸,比如,進入夢鄉後,五根識暫時不現行,即使在睡者的耳邊響起音樂聲,也不會生起耳觸。

  巳七、受

  【受者,謂觸取叁境[2],順生叁受,謂苦樂舍[3]

  第七支受,就是以根境識和合分別叁種境爲因緣,隨即相應生起苦樂舍叁種感受。以觸生受無法避免,如果觸之後不生受,緣起就不能成立。緣起是此有則彼有,取境之後,受便隨之而來,而且取了可意境,就生起樂受,取非可意境生起苦受,取中庸境現前舍受,絲毫不會錯亂。

  比如,高度近視者觀看電影,沒有戴眼鏡,看不清銀幕上光影,這時以觸會産生苦受,如果戴上眼鏡,能夠清楚地分別精彩的表演,樂受就會隨之生起。因此,當境現前時,由分判了別,隨即就會引發受,而且分判何種境,分判得是否清楚,直接決定了受的狀態。比如,藏族人聽漢人說話,雖然根境識和合了,但他無法判別話義,以這個觸會生起不苦不樂的舍受,如果判別得知這是罵他的粗語,苦受就隨之生起。再比如,品嘗一道好菜,鼻根、識與菜的香氣和合能分別香,嘗在口裏能分別味,這時樂受就會生起,如果患重感冒,對味香不敏感,樂受就不強烈。以上宣說了“以觸緣生受”的緣起規律。

  以前世的煩惱和業,我們的身心天天會有很多感受,饑寒引生苦受,生活舒適就起樂受。比如,有人白天流浪街頭,晚上睡在漏風的房屋中,這些不悅意境界以他的自業所顯現,心識了別之後,苦受就生起。這都是過去無明緣行熏發了種子,以種子力而自然引發起來,沒有那種無明、行和因位識,想顯現也不可能。比如,忽然胃病發作,身根、身識和體內的境界一和合,就生起疼痛的苦受,而這份苦受,別人根本無法代替,這就是緣起而受。

  緣起圖當中,受是用箭刺入眼球表示。眼睛很敏感,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別強烈,以此顯示受的行相。

  以下總結從識到受五支緣起:以叁世因果而言,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是以前世的因所感召的現世果報。投胎時,果位識攜帶了過去種子的功能力,以此推動,不斷地現前身、受用等果報。名色是身的自體,六入是身的差別,觸是境界受用,苦樂舍受是異熟受用,以身與受用包括了一切果報內容。身有高矮、美醜,根有明利、遲鈍、健康、殘缺等;受用方面,如果過去造善業多,則生活圓滿、身心快樂,如果惡業多,則會有很多身心苦受。像這些都是以過去的無明、行、因位識造成今身果報的差別。俗話說:一娘生九子,九子皆不同。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他們的受用、相貌、性格、能力等都不相同。這些差別如果不是因爲過去造業熏發的種子不同所引起,以其他道理根本無法解釋。而由十二緣起,就能知道前世因緣和今世果報有必然的關系。

  巳八、愛分叁:一、愛的體性 二、遣除愛因緣的疑惑 叁、愛的差別

  午一、愛的體性

  【愛者,謂于樂受起不離愛,于諸苦惱起乖離愛。

  第八支愛有兩種相,一般而言,以樂受爲緣會引起不離愛,以苦惱爲緣會引起乖離愛。

  《本地分》說:“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離。”由于受的力量,領納現前的境界時,如果生起樂受,就會對此境生起不離愛,希求將來再享受這樣的樂受;如果生起苦受,則會對境界生起乖離愛,希求將來不受這種苦受。以這個道理,經中說“以受爲緣生愛”。再反觀自心,在樂受生起之後,不離愛是否隨之而來?相反,如果沒有快樂感受,心裏會不會貪戀?比如,在寒冬臘月時,有兩間房屋供你選擇,一間燒著鋼爐,特別暖和,而另一間很冷,你是否就不願離開溫暖的房間,而在寒冷的房間中一刻也呆不住。這說明隨著受,就會立即生起愛。人與人接觸也是如此,如果某人能帶給你快樂,就樂意與他接觸,如果有人讓你難受,就不想見到他。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比如,欣賞一部精彩的電視連續劇,一集播完後,還戀戀不舍。爲什麼會産生這種貪愛呢?原因是有過樂受的經驗,就會産生希求不舍的心理。假如表演拙劣,令人痛苦,你一看到,立即就會轉臺,這些心理的産生決非偶然,都是受緣起規律的支配。因此,應當看清楚內心的緣起規律,即何處有樂受,內心必定不想舍離,何處有痛苦,必定不願接受。這就是以“受緣生愛”。

  如果深入體會由觸而受、由受而愛的過程,就會發現愛並不真實,只是一種緣起而生的虛妄分別。凡夫首先是以無明力不自在地執取外境實有,然後對此産生感受,又由不同的感受産生不同的情緒。按一般人的邏輯,能帶給我樂受就是好,我就喜歡;能讓我痛苦的就是壞,我就排斥抗拒。我們的顛倒就在此處,完全是以主觀評判好壞而引起貪嗔,始終不知這是以自己的執著而生起的煩惱。愛是迷亂的情緒,並不是清淨之法,當愛生起時,要清楚它只是緣起法,不能信以爲真,一旦順從了愛,後面的取有就會隨之而來。

  午二、遣除愛因緣的疑惑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

  所謂由受緣生愛,是指從無明和合的以觸緣所生的受能夠産生愛,如果只有受而沒有和無明結合,愛畢竟不能生起。

  從愛這一支開始,我們可以有主動權,由受生不生愛,所生之愛是強是弱,都要觀待無明。如果受的同時,非理作意強,則愛也會強烈生起。相反,如理作意得力,在愛生起的同時,就能遮止它的增長,進一步如果具有空性智慧,即使以習氣力我愛現行,也能象強力製服羸劣一樣進行遮止。

  《入行論·智慧品》中說:“何時無受者,彼時受亦無,彼時見此已,雲何愛不退?”因此,以無明和合觸所生的受,才會生起染汙愛。相反,能安住受者空或受空的境界,即使感受強烈的苦樂,也不會引起貪嗔等。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爲受用圓滿,

  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者異熟受用,觸與受這兩者圓滿,就是受用圓滿。“觸”是根境識和合而分別種種境界,所以是境界受用,“受”是由觸引生的內心種種感受,是真正的異熟受用。

  其實真正的受用是異熟受用,比如,一位富人雖然能享受到超級的五欲境界,但只有這種境界受用並不算是真正的安樂受用。真正的樂受要觀待內心感受,如果內心愁苦,即使住在天宮中,還是感受痛苦;相反,有人雖然吃白菜,穿布衣,但只要內心安樂,也是安樂受用。因此,生受才是了義的真正受用。我們應當尋求的唯一是內心的快樂。

  午叁、愛的差別

  【其中叁界有叁種愛。

  就叁界而言,愛有欲愛、色愛與無色愛叁種。

  《本地分》說:“欲愛雲何?謂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雲何?謂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雲何?謂無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無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欲愛如何呢?從因相而言,欲愛是緣著欲界五欲境界而生起;從自相而言,對欲界五欲染汙希求,此希求相就是愛的相;從果相而言,如果不斷除欲愛,只要能生欲界的功能成熟,就會生起欲界的苦果。因此,欲愛的作用是引起欲界的後有。色愛、無色愛依此類推而理解。)

  以欲界人類來說,以受用五欲爲因緣,生起樂…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