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親友書》所說:應當知道自己的心,有叁種心態:一、如畫水般不穩固,如在水上畫花紋,馬上就會消失;二、如畫土般較穩固,如在土上畫花紋,能保持一段時間,但風一吹也會消失;叁、如畫石般極穩固,如石上刻字,千百年不會變動。我們心中起煩惱應如畫水,不留存在心裏,而希求善法之心應如石上刻畫,永遠都不變,即行持善法,要持之以恒,不能改變自己行善的意樂和行爲。
【若于法品,與上相違。】
如果是對善法,心態應當與對待煩惱時相反。煩惱不能如畫石般久留,而應如畫水般,生而即滅。修法則應如畫石,永遠留存在心中。
【《入行論》亦雲:“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
《入行論》也說:“爲了摧伏煩惱,我應當一直記恨煩惱,與它戰鬥,我非戰勝它不可。雖然對于修法而言,不能生起這種嗔恨煩惱,但是排除能壞煩惱、對煩惱的嗔恨。”
【“我甯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于煩惱敵,終不應屈敬。”】
“我甯可被焚燒、槍殺或者砍頭,但是對煩惱敵人終究不應屈服。”
未叁、煩惱雖然相續不斷,但若觀爲怨敵則容易退除
【善知識樸窮瓦亦雲:“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爲切齒。”】
樸窮瓦也說:“我與煩惱搏鬥,雖然煩惱比我厲害,把我壓伏,但我在下面最起碼也是咬牙切齒。”這是表示他不向煩惱屈服的態度。
【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博朵瓦大師聽到後說:“如果能如此而行,煩惱當下就會退去。”
未四、煩惱若退不再恢複
【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複,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
煩惱和世間怨敵不同:世間怨敵,一次被驅逐到其他地方之後,等到他養精蓄銳有了能力時,仍然會來複仇。煩惱則不同,如果能一次從根拔除,它不會逃到他處,也不會報複,可是我們仍然被煩惱控製,這是由于我們不能精勤地斷除煩惱所致。
【《入行論》雲:“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
《入行論》說:“一般的敵人被驅逐出境之後,他會盤據在其他地方養精蓄銳,等力量充足時,仍然會回來報複,煩惱敵人並非如此,它是一斷永不複返。”
【“煩惱爲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余返報我,惟我志弱無精進。”】
“煩惱一旦以智慧眼斷除,遣離我的心中,能到何處去呢?它豈能安住他方對我還擊,只是我的意志薄弱,沒有精進力,所以才沒有取得一勞永逸的勝利。”
未五、須精勤于退除煩惱的方便
【女絨巴雲:“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女絨巴說:“煩惱生起時,不應當懈怠,當下就應以對治遮除。如果遮除不了,應當立即起立設曼陀羅和供養具,供養祈禱上師本尊,然後緣著煩惱念誦忿怒本尊的心咒,就能折伏。”
【朗日塘巴亦雲:“彼又雲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
朗日塘巴也說:“女絨巴還說:移動一下位置,換一種姿勢,向上伸展脖子,也能折伏煩惱。可見當時他和煩惱鬥爭的情況。”
未六、能摧毀一切煩惱的無上方便
【此複應如阿蘭若師雲:“晝夜惟應觀察自心,豈有余事?”】
有人問阿蘭若師:“您修習何法呢?”阿蘭若師說:“日日夜夜唯一應當觀察自心,此外哪有其它的事?”應當效仿阿蘭若師而行。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說:“總之時時刻刻中,自觀自己極爲要,出世世法亦歸此。”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按這樣行持,就能摧毀一切煩惱。
【又傳說大覺沃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又傳說一日之中不論見到阿底峽尊者幾次,他總是要問:“你善心生起沒有?”善心與煩惱相違,善心沒有生起,就是在煩惱當中。
午二、別別教誡分六:一、教誡依止愚癡的對治 二、教誡依止嗔恚的對治 叁、教誡依止貪愛的對治 四、教誡依止貪著世間八法的對治 五、教誡依止慢疑的對治 六、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治
針對貪嗔癡慢疑五根本煩惱,別別教誡應當依止相應的對治。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
以下宣說如何斷除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方法。
未一、教誡依止愚癡的對治
【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爲余一切煩惱所依。】
愚癡業罪重,極難遠離,是其它一切煩惱的所依。換言之,以愚癡執著我,從我執生起一切貪、嗔、傲慢等煩惱。
【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若能修此,則五見[41]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愚癡的對治就是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和還滅的道理,如果能這樣修,則可以遣除五見等一切惡見。
叁種愚癡的對治:
一、業果愚蒙的無明,它的對治是通達黑白二種業果的緣起修行之理;二、真實義愚蒙的無明,它的對治是通達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的道理;叁、執著人我的薩迦耶見無明,它的對治是緣起性空的緣起修行之理,由于內外一切法都是以因緣緣起而産生,因此沒有一個作者和受者的補特伽羅,觀修此義便能遣除薩迦耶見。
未二、教誡依止嗔恚的對治
【嗔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
嗔恚帶給我們現世和後世的大痛苦,摧毀我們多劫辛勤積累的善根,是真正的大怨敵。
以現世而言,執著嗔恚,內心不甯靜,難以生起喜樂,心情煩躁,坐臥不安,而且損壞自己的名聲,讓親友遠離,沒有好人緣,也使容貌不莊嚴,今世後世都讓人們不樂看見。而且動嗔心會使智力下降,失去辨別是理非理的理智,以嗔心又會引發各種殺盜淫的惡劣行爲。以後世來說,嗔恚會讓人迅速墮落惡趣。
嗔心能毀壞善根,佛在經中說:曼殊師利,以能壞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
【如《入行論》雲:“無罪能如嗔。”】
如《入行論》所說:“沒有比嗔恚更嚴重的罪業。”《佛遺教經》說:“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由于嗔心是失壞善法的根本,具有頓時摧毀善根的作用,所以是極嚴重的罪。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若不生嗔,則于現法亦極安樂。】
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要讓嗔恚生起,應當努力修忍辱。假如能不産生嗔恚,則于現法也會很安樂。
【如《入行論》雲:“若能勵摧嗔,此現後安樂。”】
如《入行論》所說:“如果能夠努力摧滅嗔恚,在現世和來世都會感受安樂。”
比如,如果能遣除嗔恨,就可以無憂無慮,睡覺也安心。在《菩薩地論》中說:修習安忍的人能摧伏嗔恨,所以沒有不安樂,臨終時天人也會降臨,在鼓樂聲中迎接他。《親友書》中說:“斷嗔獲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說。”
一切時候不讓嗔恚生起的方法,就是修習慈心和依止安忍,另外,可以多多思惟嗔恚的過患和慈心、安忍的種種功德,這些在上士道當中會詳細解釋。
慈悲觀:一切有情都希求安樂、不願意感受痛苦,站在有情的立場上,替他著想,體會有情都是自己毀壞自己的安樂、自己製造自己的痛苦,非常可憐,則能生起哀憐之心。又觀一切有情往昔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利益自己的人等,如此以一顆平等的慈心護念十方一切六道有情,想讓他們得到利益安樂,心裏生起這樣的慈心就能對治嗔恚。
未叁、教誡依止貪愛的對治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貪愛能讓以往造作的一切善業和不善業,逐漸增上勢力,由此令有情受生在生死當中。
這是按十二有支流轉生死的道理而宣說的,“先造善不善業”是能引的宿業,以貪愛的滋潤能使業習氣逐漸增上勢力,如此具足能生支之後,必然在生死當中由善業受生善趣,由不善業受生惡趣。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特別以欲界而言,是從受用五境的觸因緣而産生受,由耽著受而引起貪愛。對治方法是多多修習內身和外境的不淨觀,以及貪著欲塵的過患,由此遮除貪愛。
【世親大阿阇黎雲:“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
這是以旁生比喻人類貪著五欲的後果。鹿、大象、飛蛾、魚、蒼蠅這五者分別被聲、觸、色、味、香所損害,它們都是因爲貪欲而喪身。
鹿好音樂,獵人就利用它這個執著,彈奏音樂,鹿被音樂聲引誘過去後,就葬身在獵人槍下。
公象在發情期,獵人就以母象誘惑它,公象貪著和母象身體的接觸,結果被獵人捕獲。
飛蛾貪著光色,見到燈光就飛撲過去,結果被燈火燒死。
魚貪著味道,釣魚的人以魚餌引誘,魚兒就會上鈎成爲他人盤中餐。
蒼蠅貪著刀刃上蜂蜜的芳香,結果死于刀刃之上。
【“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