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P25

  ..續本文上一頁>除形相,軌則諸余盡當學。”】

  如密續《妙臂請問經》說:“佛我所說的別解脫淨戒調伏所有佛子,在家修密法者除了出家法衣等形相、專門爲出家衆製定的軌則之外,其余內容都應當修學。”

  【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38]

  按續部所說,在家修密者除了出家形相、四種羯磨和軌則等少分遮罪之外,凡是律藏製定的戒都必須如法行持,何況是出家的密咒師,更應當如法守戒。

  “少分遮罪”:比如,觸火、除草、蓄頭發、穿白色衣服等,在家衆造了不犯。

  午二、由不護戒不但沒有叁種成就,也不得善趣安樂

  【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屍羅。

  而且能成就密法的根本也是戒律。

  【《妙臂請問經》雲:“咒本初爲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

  《妙臂請問經》中說到咒的根本有七法:一、戒;二、精進;叁、忍辱;四、對佛有信心;五、菩提心;六、密咒;七、無懈怠。

  【“如王具七寶,無厭調衆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如同轉輪王具足七寶,能夠無厭足地調伏衆生,同樣,修密法者如果能具足這七個條件,所有的罪業都能調伏。”

  換言之,人王要調伏很多衆生,必須具足七寶[39]才行;密咒師要調伏相續中的罪業,也必須具足七支,不可缺少。

  在《曼殊師利根本續》當中,首先宣說了很多持咒的功德,但前提是不能毀壞戒律。一旦毀壞戒律,則不能成就悉地。

  以下宣說這個問題。

  【《曼殊室利根本續》雲:“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

  《文殊根本續》說:“如果毀壞戒律,念誦不但沒有殊勝的成就,也沒有中等的成就,連最下等的成就也不會有。”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也沒有說過毀壞戒體能成就密法,以毀壞戒律,不能趣向涅槃城的內部與邊緣。”毀壞戒體,不但不能安住涅槃,連接近涅槃都不可能。

  【“于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對這些愚癡的惡人來說,怎麼會成就密咒呢?此毀戒者怎麼能轉生善趣呢?天趣尚且不得,也沒有殊勝的安樂,更何況佛所說的密法,怎麼可能成就呢?”

  關于密法的叁種成就,有兩種說法:

  一、薩迦班智達在《叁戒論》中說:真正的大乘成就者,須現見萬法實相真如的本性。下等成就是見道,中等成就是八地,上等成就是成佛。

  二、《燈明論》中說:下等是能成就息增懷誅四業,中等是能成就八種共同悉地,上等是獲得佛果。“八種世間悉地”,即《帷幕帳續》中所說:“眼藥成就與神行,寶劍成就及土行,丸藥成就與飛遊,隱身以及金丹術,此等共同之成就,依令師喜速獲得。”具體而言:依靠特別的眼藥能夠見到地下寶藏;神行就是依靠神變可以在空中行走、停留;依寶劍成就,任何外敵不能毀壞,並能遣除一切違緣;土行指可以在地中無礙行走;丸藥成就,就是吃此丸藥後壽命會延長很久;飛遊也稱爲夜叉仆,得到這種成就,所有的夜叉和非人會作他的仆人,另外也有解釋成以神變飛行到別的地方,有白天醒覺的飛遊和夢中飛遊兩種;隱身是以神變令他人見不到自己的身體;金丹術就是精華取精,依靠這種丹丸甚至可以在十多年中無需吃飯、喝水。這是八種共同悉地。

  午叁、當依大德的傳統修學“戒和修行互爲助伴的方法”

  【康垅巴亦雲:“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于戒,當勤學此。”

  康垅巴說:“到了饑荒之年,事情全都集中在糧食上,這是最要緊的事。同樣,修行時一切都要圍繞戒,應當精勤地學戒。”饑荒時,如果沒有糧食,就會失去最根本的命根;修學時,如果沒有戒,一切功德都會失去。因此,一切都要圍繞命根一般的戒,護持好戒。

  【“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但要保持戒律的清淨,若不思惟業果決定無法做到,因此,思惟業果是真實的教授。”

  所以學戒時,必須學好黑白業果,思惟業果是學戒最好的善巧。

  【霞惹瓦亦雲:“總有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霞惹瓦也說:“總之,不論遭遇禍還是福,都要依靠佛法,其中如果能依止毗奈耶所說,則具有以下利益:一、無須改易,即如果最初依戒律行持,中間不必改變,不然最初學的雖然高,但中間無法上進,仍須回頭學戒;二、內心清淨,即安住戒律,心地會清淨善良;叁、堪忍觀察,即經得起觀察,行爲可靠,讓人信任;四、心意安泰,因爲內心清淨,心情會很好;五、邊際善妙,即結果會善妙,換句話說,以依律而行,生在善趣,最後成佛。”

  因爲“戒相無熱惱”,所以安住在戒律當中,不會以罪業之火焚燒而令內心悔恨憂惱,所以內心清淨、安泰。《聽聞經》說:“具戒隨其寤寐間,一切時中悉安樂。”(具足戒律,睡也安泰,醒也安泰,一切時處恒時安樂。)《成就真實戒經》也說:“具戒之人諸歡喜,具戒之人清涼水,具戒之人世間贊,人天聖位以戒得。”

  【善知識敦巴雲:“有一類人依律毀咒[40],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余能使調伏爲咒助伴,及令密咒爲調伏伴。”

  仲敦巴仁波切說:“有一類人學了戒律,就毀謗密法;另一類人依于密法,就認爲戒律是小乘而輕視,只有我上師噶當巴的教授,能使戒律成爲密咒的助伴,又能使密咒成爲調伏的助伴。”仲敦巴仁波切的尊長是將戒律和密法互相視爲助伴而修行。

  午四、一切所作須對照叁藏

  【覺沃亦雲:“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叁藏法師,問叁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擇已,于此安住。我毗迦瑪拉希拉諸師,則于其上,更須問雲:菩薩行中不曾遮耶?不違彼耶?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阿底峽尊者也說:“我們在印度時,凡是有大事或者突發事件,就召集受持叁藏的法師們商議,問叁藏之中是否遮止此事?抉擇之後,就依此標准而定,即未遮止者可以行,遮止者則不做。我們戒香寺的法師們,在以叁藏衡量的基礎上,還問一條:在菩薩行中遮不遮止,違不違越菩薩行。所以當時的印度,一切大小事務都依據叁藏和菩薩行來決定、處理。”

  “安欲根本”即能讓內心決定下來的所依。不依叁藏,自己的心猶豫不定,很難抉擇應不應作。了解了佛的製定,心裏就很踏實,所以是安欲根本。

  巳八、單獨教誡煩惱的對治分四:一、總說對治 二、別別教誡 叁、調伏煩惱是主要的悉地 四、贊歎摧伏煩惱是勇士

  午一、總說對治分六:一、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二、煩惱雖起,然須精勤斷除煩惱的相續 叁、煩惱雖然相續不斷,但若觀爲怨敵則容易退除 四、煩惱若退不再恢複 五、須精勤于退除煩惱的方便 六、能摧毀一切煩惱的無上方便

  未一、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如是戒淨,又如內邬蘇巴雲:“現在于內與煩惱鬥,惟此爲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如是“戒律清淨”,又如內邬蘇巴所說:“現在向內與煩惱搏鬥,只有這個是緊要。若不和煩惱鬥,則戒律不能清淨。”

  之所以會違越學處,都是因爲煩惱的力量所造成。因此,要使戒律清淨,一定要向內與煩惱作鬥爭。如果隨著煩惱走,戒律很容易失壞。

  【“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如果戒律不能清淨,就不會産生製伏煩惱的定學和斷除煩惱的慧學,如此終須在生死當中漂流。”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爲防慎。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

  而且應當如前文所說,認識自相續中煩惱的體相,思惟煩惱的過患以及遠離煩惱的利益,以正念正知謹慎地防護,時刻觀察相續中有沒有煩惱。煩惱剛出來,就要用矛反複擊刺,要立即對治。

  【此複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惟隨彼行。

  而且自己內心任何煩惱最初生起時,就要立即視爲怨敵,和它戰鬥。如果不如是而行,在最初生起時,容忍它認爲沒關系,這樣非理作意,將煩惱資養壯大,變成沒有對手時,只有隨煩惱而行。

  《佛子行叁十七頌》中說:“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鏟除佛子行。”

  未二、煩惱雖起,然須精勤斷除煩惱的相續

  【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應如畫水,莫如畫石。

  這樣努力即使暫時還不能遮止,也應當迅速截斷,不要讓它相續、發展,應當如畫水而不應如畫石。

  【如《親友書》雲:“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爲上,樂法應如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