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之我。】
這十二支都是以緣而起,所以無我。
不論在因位、果位或由因生果的時刻,始終沒有實有造業者我,以及受果者我,只是十二支不斷以前前法轉起後後法而已,所謂作者、受者其實都是唯名假立。
以下觀察十二支是否有我的存在。比如,無明是不是我呢?這要觀察無明是否具有常一自在的體相。無明若是常法,就不會有變動,永遠是無明,但無明隨著因緣加強或減弱,而且現前對治法時,可以被破除。另外,若是常法就不會有作用,無法産生果,但以無明會引起非福業、福業、不動業,因此不是常一之我。
再觀察行是不是我?也不是我。行以無明爲緣才能産生。比如,將對境增益爲可愛相,就會引起貪欲,無明力越深,貪欲也會越熾盛;如果將對境觀爲不淨相,就會止息貪欲,而且會轉爲厭離,可見這種貪欲是隨無明因緣而起的不自在之法,而我是自性成立,不必觀待因緣的法,以體相不同之故,不能承許“行”是我。
再觀察因位識是不是我?造業時一直令心緣著境界轉動,這樣才在心識中留下業習氣,沒有造作怎麼會留下影響呢?所以因位識是觀待行而生起的法。比如,以嗔心罵人,心識一直緣著不可愛境轉動,在識上留下習氣,這個因位識是隨著嗔罵刹那刹那地造作而不自在地現起,根本不是常一自在的法。
依此類推便知,十二緣起的後後支都是觀待前前支而生起,觀待而生的法必定不是自性成立,因爲有因緣才顯現,無因緣則不顯現,絲毫不見有獨立的自性。因此,漫長的生死流轉,實際只是十二支不斷緣起的過程,此中始終沒有一個自性成立的我。
辰叁、不知唯法諸支産生之理的過患分二:一、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之理 二、不知此理之過患
巳一、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之理
【如前所說從惟法因支起惟法果支。】
整個生命的流轉,僅僅是從一個個唯法因支生起一個個唯法果支的過程,並沒有一個實有的我從此處轉到彼處,僅僅是緣起而顯現。
什麼是唯法呢?雖然在名言中不能說有“我”,但是存在五蘊相續,五蘊各有各的體相,色是變礙,受是領納,想是了像,行是造作,識是了別,再細分每一蘊,受又有苦樂舍等各種行相,想又有了別黑白青黃等相,色蘊又有地水火風等體相,但是這上面根本沒有一個“我”,因此是“無我唯法”。
另外,沒有“我”才會流轉,有我如何流轉?常一之法不可能不斷流轉,因此,唯一是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以前前因緣不斷轉爲後後,此中就是沒有我。
以下正式宣說不了解緣起的過患,就是執著我由此不斷惑業苦循環的過患。
巳二、不知此理之過患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叁門善不善業仍複流轉。】
由于不知道生死唯緣起無我的道理,對緣起法妄執有我,既然執著有我,就念念追求讓“我”安樂,所以叁門造集善不善業,在感果的同時又集業,仍然不自在地隨業流轉。
【故從叁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複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叁有輪流轉不息。】
因此,從無明、愛、取叁支煩惱,生起行、有二支業,又從行、有二支業出生識乃至老死的七支苦,完成一輪緣起之後,並沒有就此結束,又從苦起煩惱,從煩惱造業,從業感苦,所以叁有之輪不斷流轉,從來沒有停止。
有人問:“爲什麼從苦又會起煩惱呢?”因爲取蘊身是行苦的本質,有無量煩惱粗重隨逐,所以,不可避免地遇悅意境起貪,遇不悅意境生嗔,遇中庸境起癡。換言之,在領受果報的同時,又緣苦生起煩惱,再以煩惱造業,以業感苦,真是一條無休無止的生死鏈。
因此,不必幻想輪回會自動停止,相反它只會越走越複雜,以此觀點而言,如果獲得人身只是修集有漏的人天之因,那也很可憐。試想叁界樂受哪裏是真安樂呢?其後際只有無量的痛苦,因此,必須出離這個叁界。一般人只能看到輪回短小的片段,看不見生死如何由來,未來又如何輪轉,所作所爲都是生死之事,真是可憐憫的對境。
【龍猛菩薩雲:“從叁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複生叁,數轉叁有輪。”】
龍樹菩薩說:從叁煩惱——無明、愛、取出生二業——行、有,又從二業出生七苦,再從七苦出生叁煩惱,如此循環往複,輪轉不息。
辰四、如是了知的必要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如理思惟從叁支煩惱起二支業,從二業出生七苦,又從七苦出生叁煩惱,這樣不斷漂流在生死大海中的道理,就是引發厭離心最殊勝的方便。
辰五、宣說業和煩惱二者,了知煩惱是主要怨敵
【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爲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時間是無始至今生的無量劫,能引是安住在相續中的有漏善不善業的習氣,數量是無量無邊,這些能引還沒有出生異熟果,又未以對治——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損壞,如果現在再以愛取滋養,由此增上成爲“有”支,後世必定還要輪轉在善惡趣中。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從造下的能引業而言,阿羅漢以前在凡夫位時和我們一樣,造下無數的能引之業,爲何阿羅漢能解脫生死呢?原因是“無煩惱”。換言之,雖然有無數的能引業,但因爲破了我執,不會再以愛取滋潤,因此真正從結生相續中解脫了。
透過以上正反面的思惟,再次了解感召生死的核心因素是煩惱。因爲雖然有無數的能引業,只要沒有能生支的煩惱,必定不受後有,而既有能引業,又有能生的愛取,則必定會漂流生死。所以,解脫生死的重點就是對治煩惱。
【若于是理獲決定解,則于煩惱執爲怨敵,于滅煩惱能發精進。】
如果對煩惱是生死要因的道理,能獲得堅固的定解,則會將煩惱執爲大怨敵,對滅除煩惱能引發大精進。蘭仁巴說:“在生存的道路上,對長遠禍福的選擇,就要看能否消除煩惱,人們理應針對煩惱開戰。”
辰六、能作叁士道之基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于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十二緣起有支”之“有支”是指緣起而有的支分,以說明不是自性成立的法。“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此句應改爲“依道次第,思惟流轉還滅。”
噶當派的大善知識樸窮瓦,一生專門思惟“十二緣起”這個內容,按照道次第思惟如何遮止和進入。這是修行的關鍵。
比如,如果希求後世增上生的安樂,就應思惟如何遮止增上生的違品、趨入增上生的正道;如果希求解脫生死,就應思惟如何遮止隨順生死的集、進入解脫道;如果希求佛果的安樂,就應思惟如何遮止下劣作意和法我執、趨入大乘方便和智慧的道。因此,若始終在緣起上思惟遮止與進入,則能讓自心轉入叁士道。
以下具體宣說思惟十二緣起能成爲叁士道的所依基礎:
【此複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爲下士類。】
進一步說明“依道次第思惟流轉還滅”之理。何種思惟是屬于下士道的法類呢?思惟惡趣十二有支的流轉與還滅,是下士道的法類。
“惡趣十二有支的流轉”即前文所說:“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于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叁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于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于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追溯惡趣生死的源頭就是業果愚,由于不認識以黑業感生不悅意果的道理,身口意隨無明力不自在地緣黑業而轉,再以愛取滋潤,就會現前惡趣的根身器界。相反,知道惡趣的根源是業果愚之後,破除業果愚,自然就會關閉惡趣之門。因此,下士道的核心就是思惟業果,如果不對業果生起勝解信,就無法遮止心緣黑業而轉的勢力。相反,如果相信業果,內心畏懼,連小惡也不敢造作。總之,從惡趣還滅的道理,即:業果愚滅,非福業滅;非福業滅,引惡趣習氣滅;引惡趣習氣滅,惡趣名色等滅,如此從惡趣流轉中還滅。
【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爲中士類。】
“次進”以動機而言,不僅要超出惡趣,還要出離生死;以內涵而言,不僅要思惟惡趣的流轉還滅,還要進而思惟兩種善趣中以十二有支流轉與還滅的道理,這是中士道的法類。
爲何要思惟流轉與還滅?其作用是認識了流轉善趣的因緣,就能針對引、生的因緣遮止,而且抉擇了從善趣還滅的因緣,就能如理趣入解脫道。
流轉善趣的因緣有能引和能生二支:能引是真實義愚——對人無我愚蒙,以它造福業和不動業,導致在心中熏業習氣;能生就是愛取有叁支。
凡夫的特點是以受緣生愛,這個愛是導致流轉的關鍵。前文世親菩薩具體列出了引生二種善趣後有的方式:緣來世五欲樂受耽著,增長福業,就轉生欲界人天;緣定生樂受耽著,增長不動業,就轉生色界一至叁禅;緣定生舍受耽著,增長不動業,就轉生四禅天與無色界。
如何才能遮止流轉呢?只要能滅流轉的關鍵——愛,就能遮止流轉。滅愛的方便有兩個,一是要認識“受即是苦”,不論是五欲之樂、定生樂受、定生舍受都是行苦的本質,這樣生起厭離,才能遮止緣受生愛。二是要思惟、觀修“人無我”,衆生都是由我執增上貪嗔,集有漏業而受生,它的能斷唯一是對內外法的五蘊等了知無我。也就是在因位並沒有集業的作者我,只是以煩惱與業集業,在異熟果位也沒有受…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