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我,僅僅是苦而已。若能了達無我,破除我執,貪愛自然會止息,由此遮止能引與能生。因此,以出離心與無我智慧攝持,才是真正趣入了解脫道,從此能漸漸遠離生死、趣入涅槃。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爲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爲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爲大士類。】
這一句道出了思惟十二緣起成爲上士道所依的道理。其實大乘菩提心七支因果的修法,都含攝在十二緣起中。
自己對苦有了切身的體會後,應將心比心,觀察他相續,就能體會叁界有情的苦,推想曾經是自己母親的有情都是由十二有支的流轉門,相續不斷地漂流生死。透過思惟諸母有情生死之苦,一定會在相續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有了慈悲心,不忍舍棄諸母有情,就會發心救度他們出離無邊的苦海,而要達成這一目的,就必須成佛具足圓滿的智悲力。因此以大悲爲因,就會生起“爲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菩提心。以願心攝持修行六度四攝,就是修學行菩提心。以上是屬于上士道的法類。
思惟苦谛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引生大悲的因,若對苦谛認識不夠,認爲苦谛只是苦受,不知樂受是壞苦,就更難認識行苦的微細行相。試想:若自己還不能體會諸受是苦,仍然耽著其中,又怎麼可能普緣叁界有情平等生起悲心呢?《大乘莊嚴經論》中說,真正的大悲要具有平等的體相,如果只緣具有苦受的有情生起悲憫,而對具有樂受或舍受的有情生不起悲憫,這不是平等大悲。菩薩應觀見有情不論感受苦樂舍何種受都沒有超出叁苦,從而悲憫有頂有情如同無間地獄衆生,這才是平等大悲。
我們思惟十二緣起,如果能對苦谛産生真切的認識,再緣其他有情觀察,就會明白叁界有情都是以十二緣起不自在漂流生死的苦相,這樣將心比心,就會生起慈悲。比如,自己患有關節炎,感受過關節炎發作的痛苦,再看其他關節炎患者,就能體會他的苦處,願意幫助他。如果自己對這種痛苦毫無感受,就很難生起由衷的憐憫。所以,首先要在自身上認識凡夫是如何受緣起鏈的支配,從無始苦到今生,還要苦到未來,如此才能悲憫周遍虛空的叁有有情。
有了慈悲心之後,就不忍衆生一直漂流在茫茫苦海之中,想度他們出離生死,發起如《金剛經》中所說的大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但是有情種類繁多,根機與意樂也各不相同,單憑願力而沒有能力也無法實現大業,所以爲了利益衆生就要發心求證佛道,由這股動力推動,精進修學六度四攝,這時就成爲上士道的法類。
卯四、此等攝義分叁:一、應珍愛能生出離心與正見從而蘇醒證果習氣的方便 二、對此顯密教典都有宣說 叁、以往昔因緣證明
【第四此等攝義者。】
歸納十二緣起支分差別、攝爲四支、幾世圓滿的內容意義。
辰一、應珍愛能生出離心與正見從而蘇醒證果習氣的方便分叁:一、如何修行 二、如此修習的利益 叁、攝義贊歎
以下藏文是長句,可以分成兩段宣說:一是如何修行;二是如此修習的利益。
巳一、如何修行
【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叁有輪,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
此處歸攝了前面由苦集門中思惟以及由十二緣起思惟的內容。
第一,須思惟由集谛業與煩惱力生起本質是苦的五蘊身,這個流轉生死的道理。
“苦蘊”二字極其重要,重點不是在外法上理解苦谛,而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取蘊身是苦的自性,一切叁苦、六苦、八苦都要結合自己的取蘊身不斷思惟,在蘊身上透視到苦的本質,這是關鍵。
五蘊身爲何是行苦的自性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蘊身被業與煩惱控製。此蘊身遇到叁種境就會現起貪嗔癡叁毒。爲什麼會如此?這是由取蘊身特殊的自性所決定的,即五蘊有能引煩惱的粗重種子隨逐,它在感果的同時,也攜帶有無數業和煩惱的粗重種子。由此就能斷定:只要沒有現前對治道,必定是不斷地遇緣生起貪嗔癡,再造業再受後有。讓人可怕的是:乃至沒有擺脫取蘊身,就會不斷地結生相續,感受無盡痛苦,即便是在一期生命之中,各階段的痛苦也是層出不窮。因此,只要一天沒有放下取蘊重擔,苦惑就會不斷隨之而生,這是取蘊身苦的本質。
取蘊身有無量的粗重隨逐,具有無量的能引支,是一種無比雜染之法,擅長製造痛苦。所以,“苦蘊”就是指本質是苦的五取蘊。此苦蘊又從何而來?它是以集——業和煩惱的力量而感召的。
第二,特別思惟以十二有支如何轉叁有輪。從前前有支顯現後後有支,始終不停輾轉延續,這稱爲輪轉。如果沒有發心出離,此輪子會無休止地轉下去,半點也不由自己,這便是生死的可怕。
如是結合十二緣起思惟輪回,前文所說種種苦相的意義就會鮮活起來。因爲數數結生苦、數數高下苦、不定過患、無飽足過患、無依靠苦,那麼多的投生、那麼多的血淚、那麼多種類的支分苦,歸根結底就是從結生相續而源源不斷地湧現,正是一直被十二緣起鏈牽拉結生,才造成了輪回痛苦的大海。試想,如果任憑這緣起鏈繼續牽拉下去,其間出現的叁苦、六苦以及八苦將會是何等深廣無量。如是見到生死苦長之後,就明白必須出離生死,今生不出離,往後的痛苦無有窮盡。
我們的眼光必須遠大,才能化解短淺的執著心。如果能對十二緣起思惟透徹,就能打開心量,眼光不僅可以看到後世,而且能觀照無盡生死之流。有智慧的人看清楚生死的前因後果以及無盡的流程之後,了達了生死的本質是苦、是欺诳性,從此不再希求而徹底放下。所以應當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再由面鋪開統觀,只要能看清楚輪回的面目,就不再受假像蒙蔽,必然會出離。
須知,此處沒有出離與不出離二項任人選擇,而是爲了解脫痛苦必須出離叁界。不然,似乎佛是最無情的人,要把我們從如此深愛的世間家庭、名利中拔出,這是多麼不盡人情。事實並非如此,《法華經》說得好,小孩子在火宅裏生活,熊熊烈火正在燃燒,卻玩得不亦樂乎,根本不考慮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叁界就是這樣看似太平、實際沒有刹那安穩的大火宅。所以佛來到人間,首先宣說四谛十二緣起,如果沒有這個教法,就無望轉變衆生樂著生死之心,如此就會永沈苦海,萬劫難出。因此,四谛十二緣起的觀修是解脫道的入門,和我們永生永世的前途息息相關。
決定了思惟的內容之後,應當如何修持呢?就是“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對上述道理不是模模糊糊或者錯誤知曉,而是應正確、清楚地通達,在此基礎上不斷串習,這就是正修習。所謂修,就是將自心串習成那種體性。比如,遇到悅意境自然就生起貪心,認爲此境清淨美好,這是很自然的心。爲何如此呢?就是因爲非理作意串習到一定勢力時,無間就會起來。現在要轉換這種顛倒心,變成如實觀照輪回之心,最終達到一見輪回就顯現苦、不淨、沒有實義之相的境界。
巳二、如此修習的利益分叁:一、能破愚暗 二、能除邪見 叁、能生起出離心的感受
午一、能破愚暗
【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暗。】
“極重愚暗”是指不了達無我的愚昧,之所以說是極重,是因爲無始至今一直沒有突破,在漫長得不見前際輪回中,每一刹那都在加強這種愚蒙,當然是極重的黑暗。
這種極重愚暗是一切衰損的根本,透過思惟十二緣起,就能發現一切輪回的苦難確實都源自于無明。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一切輪回的過患都是從薩迦耶見出生。以念念執著有我,一切過失就隨之而來。《釋量論》說:有我才知有他,有了自他差別,就會貪著自黨、嗔恚他黨,由此産生無盡煩惱、無邊惡業、無量輪回的血淚辛酸。如果有一天,能破除人們的無明,這個世間一切紛爭災難、惡趣痛苦都會自然消失。
真正的黑暗是內心的愚暗,因爲沒有了知緣起,無始至今,我們內心一直處在愚蒙之中,當務之急,一定要破掉內心的愚癡,才能拯救自他一切有情。世尊成道之後,四十九年不辭辛勞爲衆生轉*輪,佛陀的慈悲,就在他以智慧光明照亮衆生的內心,讓衆生逐步産生緣起正見,從而解脫輪回的系縛。所以學習十二緣起極其重要,一步步深入下去,就會通達無我,這種破愚暗的力量來自它是無明的正對治。
以前我們愚昧,不知萬法的來龍去脈。學習十二緣起後,才知道人是如何以過去的因緣造就現前的身體和受用,而以現在的行爲又如何引生未來的果報。沒有緣起教法的啓迪,我們確實非常愚蒙,生不知從何處而來,死不知往何處而去,既不知如何造就自己的未來,又不知如何遮止惡趣輪回。因此,應當精勤了解十二緣起,不僅是了解字面,而要將每個法相、道理、生起次第,結合自己的身心,觀察是否如此。這樣以自己的五取蘊作爲觀察對象,不斷認定、串習,就能通達緣起,破除愚暗。
午二、能除邪見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
這是說破除邪見的利益,邪見包括與緣起相違的無因生、邪因生等邪見。
“內外諸行”,即內有情世界與外器世界。此等內外諸法是從何而來?有人認爲這是自然而有。比如,小時候問母親:“我是怎麼來的?外面爲什麼有太陽和月亮?”母親會說:“你別想這麼多,能吃能睡就行。”她認爲這不是問題,所以遮止你提問。其實這是生死大問題,只有從十二緣起的教法中才能得到圓滿的解答。
一般人執著無因生,比如…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