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阿彌陀經》中,佛勸導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因此,淨業行人應當信受佛語,誠信有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莊嚴,有往生極樂的殊勝利益,由深信不疑便能發願求生,勤修淨業。因此,信心是往生淨土的第一因。
《無死鼓聲總持經》雲:“具信善男或善女,誰有信心、勝解及恭敬心,將往生淨土。”《彌陀要解》中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並說:“信力圓時則佛力圓。”
醜二、認定此處所修之信心
【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叁寶、業果、四谛,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信心總的也有多種,譬如,對叁寶的淨信、對業果的淨信、對四谛的淨信,然而此中所說的信心,是指對上師的淨信。
信心的類別:
《阿毗達磨雜集論》雲:“信者于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淨、希望爲體,樂欲所依爲業。謂于實有體,起忍可行信;于實有德,起清淨行信;于實有能,起希望行信,謂我有力能得能成。”信心,是對有體、有德、有能,以忍可、清淨、希望爲體性,以樂欲所依爲業用(即信爲欲依)。具體爲:一、對“真實有此體”發起“忍可信”,也就是對諸法真實的事理,深信而忍可;二、對“真實有此德”發起“清淨信”,也就是對叁寶真實的功德,深深信樂;叁、對“真實有此能”發起“希望信”,也就是對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根,深信有力量能獲得、能成辦。
醜叁、如何修信之理分四:一、宣說須觀師爲佛之根據而作佛觀 二、思惟分別師過之過患而遮止 叁、須特意執取上師功德而思惟 四、對所有上師皆須無差別而行持觀德不觀過之理
寅一、宣說須觀師爲佛之根據而作佛觀
【此複弟子于尊重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雲:“秘密主[83],弟子于阿阇黎[84]所應如何觀,如于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說。】
再者,弟子應當如何觀想師長呢?如《金剛手灌頂續》中所說:“秘密主,弟子對阿阇黎應當如何觀想?如何觀佛,即應如是觀阿阇黎。心若如是觀師爲佛,則善根恒得生長,彼當速成佛果,利益一切世間。”在諸大乘經中也說,應當對師長起大師想。小乘毗奈耶中也說到對親教師及羯磨阿阇黎應作佛想。
《佛說寶雲經》雲:“于此法師當生殷勤想,善知識想,作示正道想。見是法師,應生愛樂、信敬、歡喜,應起遠迎,請令就座,應當贊歎:“善哉!善哉!快說法要。”若一劫,若減一劫,若過一劫贊歎,如是猶不能盡。何以故?若人好樂法者,種種贊歎、尊重、恭敬,猶不能盡所行之處。假使有人能以血灑地,猶故不名盡心供養。何以故?如此法師則爲受持如來一切佛種,如此法師應如獅子無異。”此中說到,即使學人以血灑地,尚不能稱爲盡心供養法師。原因是,法師受持如來一切佛種,應當觀爲如人中獅子[85]無異。
在《密集金剛》、《金剛精華莊嚴續》、《事師五十頌》、《大般若經》、《增上意樂經》、《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十法經》、《地藏十輪經》等諸顯密經續中,一致宣說應當觀阿阇黎爲佛。
以下闡述應當觀師爲佛的根據。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于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應棄舍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觀師爲佛的內義:如果了知是佛,則對佛不會生尋過之心,而只會生念德之心。對于上師尤其應當舍棄一切尋過之心,應當修觀德之心。
這就是說,爲了遮除尋過之心,發起念德之心,一定要觀師爲佛。
以下闡述須觀師爲佛的其它根據。
首先須知,佛陀爲調伏各類衆生,而在十方世界任運示現化身。這其中,善知識就是佛的化身之一,因此需要觀師爲佛。在《華嚴經》、《寶性論》、《大乘莊嚴經論》、《中觀心論》等中,都一致說到了佛有種種化身等。
《涅槃經》雲:“阿難勿痛苦,阿難勿呻吟,我于未來世,幻化善知識,利益汝等衆。”《父子相會經》雲:“不空成就問佛:“若佛涅槃,恐無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後,當化阿阇黎,而利諸有情。””《二觀察續》等諸密續中也如是宣說。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上師本是叁世諸佛之本體,身爲僧的本體、語爲妙法的本性、意即佛的本體,可見上師是叁寶的總集;再者,身爲上師、語爲本尊、意爲空行,上師是叁根本的總集;也可以說,身爲化身、語爲報身、意爲法身,總集叁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
其次,在以信心觀修上師時,應當觀上師是佛,而且應當思惟上師的恩德超勝諸佛。如此觀修能生起極殊勝的功德。密續中說:“何人俱胝劫,修十萬本尊,不如一刹那,憶念上師勝。”《誓言莊嚴續》雲:“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索甲仁波切說:“要想得到上師教法的全部加持轉化力量,你就必須嘗試開啓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當你把上師當作佛時,像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夠從上師的智慧心來到你身心。如果你不能視上師就是佛,而只是把他看作普通人,那麼完美的加持就永遠不會出現,即使是最偉大的教法,你也無法接受。”
寅二、思惟分別師過之過患而遮止
【此複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衆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于自當爲得成就因。】
其次,應遵照《金剛手灌頂續》所說而行。此密續中說:“應執取上師的功德,終不應執取上師的過失。取功德則能得成就,執過失終不得成就。”意思是說,雖然上師的功德增上,但如果僅僅從他稍有過失的地方作觀察,則一定會障礙自己成就;縱然上師的過失增上,只要不去觀過失,而唯一在他的功德處修信心,則能利益自己,成爲成就之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由于上述“觀德獲成就、觀過不成就”這一道理,凡是自己依止的師長,不論他的過失是大是小,都應當思惟尋求師長過失的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所斷”是指觀師過失的邪心)。如果由放逸和煩惱增盛等的勢力,而生起了尋過之心,這時候應當勵力忏悔防護。如果能夠這樣做,觀過之心的力量就會逐漸減弱。
歸納:
學人不應觀師長的過失,因爲觀師長的過失,會障礙自己成就。《金剛手莊嚴續》雲:“察過失毀悉地因。”
下面由問答遣除邪見。
持邪見者說:我的善知識並不是佛。
問:以什麼根據能斷定善知識不是佛呢?
答:因爲佛離一切過、證一切德,而善知識有很多過失。
問:以什麼根據能斷定善知識有過失呢?
答:因爲我心前顯現了他的過失。(這是以心前顯現過失,而判定善知識實有過失。)
破:此根據不決定。因爲:在無著菩薩心前顯現的彌勒菩薩是一只母狗,而彌勒菩薩並不是苦惱的旁生;在麥哲巴心前顯現的大成就者夏瓦日是一位殺豬的屠夫,但夏瓦日並沒有業際顛倒;在那洛巴心前顯現的帝洛巴是燒烤活魚的怪人,而帝洛巴並非如他所見;在惹瓊巴心前顯現的米拉日巴是一個乞丐,而米拉日巴並不是乞丐。
大成就者示現這一類的形象,實際是觀待業未清淨的衆生,有必要而化現的。因此,衆生迷亂心的顯現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比如,在重膽病患者眼前,白海螺現爲黃色;在重風濕病患者眼前,雪山現爲藍色;在有眼翳者前,空中顯現毛發。然而,這些顯現都不是真實的。
因此,如果自己心前顯現了師長的過失,要知道,這唯一是由自己迷亂的業顯現的。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教誡說:在自己偶爾見善知識的過失時,要這樣想:這唯是我自己心識顛倒而顯現的迷亂。《普賢上師言教》也說:“當我們將殊勝上師的行爲看作過失的時候,就要在心裏自我譴責:這絕對是我自己的心識、眼識不清淨所導致的,上師的行爲根本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過失或缺點。從而對上師更加生起信心和清淨心。”
比如,善星比丘是佛的弟弟,隨佛二十四年,一直做佛的侍者。他精通叁藏十二部,講經時不必要看經文,可見聰明到何等程度。但是他內心不清淨,在他眼裏,佛的一切行爲都是欺诳的。他認爲:“除了有一尋光之外,佛完全和我一樣,沒有什麼了不起。”並說:“二十四年中做你的仆人,除了見你身具一尋光外,連芝麻大的功德也沒見到。在了解法義方面,我比你強,我不願意再做你的仆人。”就這樣,他離開了世尊。
當時,阿難問佛:“善星比丘將轉生何處?”
佛說:“善星比丘還能活七天,死後將在花園裏轉爲餓鬼。”
七天之後,善星比丘轉生爲一個具有九種醜相的餓鬼,下場極其悲慘。
善星比丘觀察佛的過失,過失極爲嚴重。雖然他隨侍佛二十四年,又能通達叁藏十二部,也只落得自我毀滅的結局。
《雜寶藏經》中記有一事:
以前有個女…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