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17

  ..續本文上一頁面,十種黑業就有十種造作等流果。比如:喜歡殺生的人,一見蒼蠅、蚊子就想拍死,這是殺生的造作等流果;經商時,起心動念就想騙取別人的錢財,這是欺詐不與取的造作等流果;還有不由自主地說妄語、绮語、粗惡語等等,都是造作等流果。如果不能糾正這一類的造作方式,修行就不會進步。因爲修行就是修好自己的身口意,對于自己的惡習,能反省改正,就杜絕了墮惡趣的因緣;對善的習氣,能一再地串習培養,就會積累善趣或解脫的因緣。所謂斷惡行善,就是在自己的造作上斷和行,實際上就是除習氣、改習慣。

  人的心念、語言,總會習慣性地按照相似的方式進行。如果不能認識自己的惡習而遮止,往後就總會在這一處造業,它的後果是很可怕的,因爲它能相續下去,在百世、千世乃至無量世中重複不斷地造作。了知了造作等流的規律之後,就會心生畏懼,因爲:哪怕只是很小的惡習,不改正它,也會不斷地重複、相續下去,就像不戒除飲酒,天天都會喝酒一樣。所以,修行人處處要改習氣,要習善行。這樣看來,修好造作等流是至關重要的。所謂修行,首先要改掉引生惡趣的造作方式,其次要改掉引生生死的造作方式,再改掉小乘自利的行爲方式,由此才能成佛。所以這裏有非常深細的檢點、修行要做。

  午叁、增上果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增上果,主要是指成熟在外在器世間的果報。

  從不善業方面來說,由業力增上,會感得外器世間種種不悅意的果報。以下逐一說明:

  【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于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以殺生業力,能感外器世間一切飲食、藥物、果實等,都缺少光澤,勢力、功能、威力微劣,即使食用也難以消化,反而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在壽量尚未圓滿時就中途夭折。

  【不與取者,謂衆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幹枯及全無果。

  不與取是奪人所有,以此惡業將感得外境的衰敗之報。數量上,植物結果鮮少;成熟上,果實難以滋長,即便結果也多有變壞、果不真實,或天時不調,遭逢旱澇之災,使果實多數幹枯或根本不結果。

  【欲邪行者,謂多[29]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

  欲邪行是染汙、不自在之業,所以感得受生環境多不潔淨,多有糞穢、汙泥,發出惡臭,或環境狹窄、壓抑,不可愛樂。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農作、航運等事業不會發達興盛。比如同一塊田地,前面的主人有很好的收成,後面換了一個有妄語業障的主人來耕種,莊稼就長不好。行船也是如此,前面船夫行船時有很多人坐,換成有妄語業障的人開船,生意就會敗落。

  “不相諧偶”:人和人之間不能和睦相處。

  一切和諧、興盛都來自于真誠。說不誠實的妄語,會導致農作、行船、商業不得興盛,人與人之間很難諧調、合作。人們被妄語業障礙,彼此無信任感,相互欺騙,不能真誠地交流、合作,世界充滿怖畏、恐懼因緣。

  【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造作離間語業,使人們互相乖離,矛盾重重,由此感得所居的處所不通暢,外境顯現有山丘坑坎、山河阻礙、道路難行,世間多有怖畏、恐懼因緣。

  【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幹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以造作粗惡語的業力變現的器世界,大地有很多枯木、荊棘、瓦石、砂礫,環境枯槁、不潤澤,沒有池塘、河流、湧泉,地面龜裂或成鹽堿之地,到處是丘陵、坑險,多有怖畏、恐懼因緣。

  【諸绮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绮語的特征,是語言沒有實義。一般人認爲說绮語沒有什麼果報,這是一種斷見。其實,隨著人類绮語業增盛,世間就沒有實質性的法,只有虛假外表,無有實義。

  绮語業的增上果:果樹不結果實,還沒到結果時節就已結果,到了時節反而不結果,沒有成熟看似成熟,樹根不堅固(如果人們都說具實義的語言,外境草木等的根就會很堅牢;反之,人們常說無實義的語言,從家到國、到外器世界都會變得沒有根),“勢不久停”不會長久安住、沒有穩固的結果,園林、池沼少有悅意景象。總之,以绮語業力,致使美好的事物漸漸消失。

  我們應當從這裏覺悟到人與器世界的關系。實際上,我們身口意的造業和器世界的狀況息息相關。所以,每個人都應當在心上調整,只有人心向善,整個世界環境才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以上講述四種語業的增上果時,都說到了“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這也啓示我們:世間一切怖畏都來自于惡業。所以,人類能不在內心中播下惡業種子,世界就會祥和、安甯,通暢、和順。在了解到器世間是依業變現,而業又是由自心造作之後,就知道調伏內心斷惡行善,外器世界就會顯現吉祥。

  外在種種現象其實是我們內心顯現的影像。心穢則土穢,心淨則土淨,緣起非常不可思議,這樣起心、這樣取相,就這樣變現。因此外器世界的相,都是唯心變現的,反映了人心與業的狀況。以這條道理觀察宇宙、社會現象,才能找到真正挽救自然、社會的方法。

  因此,人類要淨化生存的世界,只有從淨化內心著手,心地不得淨化,世界絕不可能清淨、美好。維護生態平衡,再現器世界的和諧莊嚴,不是單在外境上做,而是要重點在人心上做;要莊嚴國土,當從人人斷惡行善做起,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曆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惟減無增。

  貪欲業的增上果:世間一切興盛之事,經曆年、月、日、時,漸漸衰微,只有損減,沒有增盛。

  衰敗來自于貪婪,興盛來自于無私。因此,如果人類增長貪欲,世界將走向衰敗;而人類能少欲知足、勤儉節約,世界就會走向興盛。

  【嗔恚心者,謂多[30]疫疠,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31]百足[32],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嗔恚是欲損害他人的惡心。嗔恚增盛,器世界則失去祥和,戾氣增上,會出現很多惡相。瘟疫流行,洪水、臺風、大火、地震等災害頻繁出現;人類社會中會出現許多怨敵、恐怖活動或惡賊(強盜),人心惶惶,沒有安全感,隨時面臨被凶殺、搶劫的危險;旁生界會出現獅子、老虎、蟒蛇、毒蛇、蠍子、蚰蜒、百足等等猛獸毒蟲;非人中會有很多毒暴夜叉等等。這些都是嗔恚業變現的惡相。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第一勝妙生源”,指寶物之源,即黃金、寶石等礦藏。“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非從輪回諸苦中脫離的安居處所,非從善趣某些損害中得救護的救護處所,非從業惑中脫離的皈依處所。

  邪見就是執持顛倒的見,有謗爲無,無謗爲有,以邪見業的力量,器世間的黃金、寶石等殊勝寶藏悉皆隱沒。而且,由邪見增上的緣故,人們顛倒是非,把不清淨執爲清淨,把苦執爲安樂等。尤其當今時代,人們普遍不信叁世因果,不信叁寶,種種假相的欺诳性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嚴重,像邪淫、賭博、绮語、欺诳、放逸、狂躁、鬥诤等邪惡染汙之法,在經過美化、包裝之後,以清淨、安樂的形象閃亮登場,大行其道。這是現代人類邪見共業增上的結果。

  以邪見業感召的環境,決定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皈依所。爲什麼呢?因爲邪見增盛的地方,所顯現的只有欺诳、邪惡、迷亂、染汙之法,心隨這些而轉,只會墮落、沈溺,得不到可安居、救護、皈依的處所。

  辰二、白業果分二:一、白業 二、果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白業;二、果。 今初

  巳一、白業分叁:一、略說 二、廣說 叁、殊勝十善業

  午一、略說

  【《本地分》說: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叁,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雲語業及雲意業。

  《本地分》中說: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生起過患欲解,生起殊勝善心,于此等黑業發起靜息方便及靜息究竟,在此過程中所有的身業,即是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的白業。語言的四種白業及意的叁種白業,也是如此,差別是把上文的身業換成語業或意業。

  比如:了知殺生的過患,即對殺生起過患欲解;和貪嗔癡諸雜染心相反,與無貪、無嗔、無癡俱行(一起活動),即對殺生起勝善心;受持不殺生戒律儀,防護自心,即對殺生起靜息方便;遠離殺生,即對殺生靜息究竟。其余語四善業、意叁善業也是如此。

  午二、廣說《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