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余亦應知。】
白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應當一一配合而了知。比如,遠離殺生業道中,事,是其他有情;意樂,是見殺生過患而發起遠離殺生的欲;加行,是發起種種止息殺生的行爲,也就是受持不殺生律儀之後,恒時防護,不造殺業;究竟,是圓滿止息殺生。其余九種白業,也應依此類推而了知。
問:單單沒有造作殺生,是否是白業呢?
答:不是白業。如果沒有殺生就屬于白業,那麼植物人沒有殺生,是否一直在增長功德呢?終生監禁的囚犯沒有機會造作殺、盜、淫,是否終生在積聚功德呢?因此,只有以善意樂才能安立白業。比如,認識到殺生的過患之後,發起遠離殺生的誓願,才是離殺生的白業。
論中“見過患,起遠離欲”七字是關鍵,“見過患”是因,“起遠離欲”是果。由此也能看到觀察修的重要性,因爲如果不觀察黑業的過患,就不會發起遠離黑業的願望,這樣連下士道的十白業道也不能趣入,修行會變成空中樓閣;相反,黑業的過患觀察得越多、見得越真實,就越能發起遠離黑業的欲,以此遠離欲就能立誓受持不殺生等律儀,從而遮止惡業。
舉例說明:
晉代的許真君,年輕時喜歡打獵。有一天,他射中了一只小鹿,母鹿跑過來給小鹿舔舐傷口,舔了很久,小鹿也沒有活過來,母鹿因過分哀傷而死去。許真君很疑惑,就剖開母鹿的腹部,只見母鹿的腸子寸寸斷裂。這時他意識到自己殺生的殘酷,就把弓箭折斷,從此再不打獵。後來,他得道成仙,全家都升天了。
案例中,許真君後來修持的是斷殺生的白業:事,是其他有情;意樂,是認識到殺生的殘忍而生起斷殺的誓願;加行,是折斷弓箭從此戒殺;究竟,是圓滿靜息殺生。
再看清朝周安士居士的事迹。他自述每次經過神祠時,都必定發願說:我從二十四歲起直至壽終,在此期間,如果殺害一條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有一人傷害一只蚊蟲、螞蟻,唯願尊神誅殺,迅雷擊碎我所著的書板(指《安士全書》);我從二十四歲起直至壽終,臨河見魚,仰面見鳥,如果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殺機,也等同此誓;我從二十四歲起直至壽終,如果夢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號、發起救度心,反而歡喜贊成此事,也等同此誓。
從這一段看出,安士先生具有斷殺的猛利誓願。真正修白業,就要有這種斷惡的決心。只是沒有殺生並不能算是白業。見到殺生的過患之後,發起了斷殺的誓願,才是白業。
又如,在家居士遠離邪淫業道:事,是非所應行、非支、非時、非處;意樂,是認識到邪淫的過患之後,發起斷邪淫的誓願;加行,是平時勵力防護自心,不造邪淫;究竟,是圓滿遠離邪淫。
宋朝黃庭堅居士曾做過一篇戒淫、酒、肉的願文,其中說到:
“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這是見過患而生起過患欲解。)今者對佛發大誓: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複淫欲;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複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複食肉。(這是生起遠離欲,發起受持律儀的誓願。)”
“設複淫欲,當墮地獄、住火坑,經無量劫。一切衆生爲淫亂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複飲酒,當墮地獄、飲烊銅汁,經無量劫。一切衆生爲酒顛倒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複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經無量劫。一切衆生爲殺生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辱誓願,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于無量衆生界中,現作佛事。”
總之,行者修持十白業道,首先要認識黑業的諸多過患,由此發起遠離此黑業的誓願,之後,受持清淨律儀,勵力守護自心不造黑業。也就是只有具備“明見過患”、“誓不再造”、“勵力守護”這叁個內涵,才是圓滿的白業。自己在上師、叁寶等所依前發誓或在心中立願:永遠不殺生或某時某地不殺生,或不殺某類衆生等。其它九種也照這樣立願,就成爲白業。如果能立願盡形壽不造、盡未來際不造,功德無量無邊。如果暫時還做不到徹底遠離,也可以發願在某些特定時期不造,比如:發願一年中的一月或四月不殺生,一月中的十五或叁十日不殺生等,也有很大功德。
午叁、殊勝十善業
十種殊勝善業,就是不但遠離十種黑業,還行持對治黑業的十種善法。分別而言,不但斷殺,還愛護生命;不但斷不與取,還行持布施;不但斷欲邪行,還護持戒律;不但斷妄語,還說誠實之語;不但斷離間語,還化解怨恨;不但斷粗惡語,還說悅耳之語;不但斷绮語,還精進念誦教典;不但斷貪欲,還修持舍心;不但斷嗔恚,還修持饒益心;不但斷邪見,還依止正見。
殊勝白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以護生爲例:事,是其他具命有情;意樂,是因見護生利益而發起護生的誓願(在見到護生的利益之後,發起愛護生命的誓願,誓欲盡形壽愛護衆生等);加行,是發起諸行而行持護生(以身口意做種種愛護生命的行爲);究竟,是行持圓滿。其它九種白業,依此類推。
以下舉例說明:
五代時,有一位窦燕山,從小喪父,母親將他撫養成人。窦燕山到了叁十多歲時還沒有子嗣。一天,他夢見去世的祖父對他說:“你前世惡業很重,因此今生不僅無子而且短命。你應當及早行善,努力多做些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醒來之後,他將祖父的話銘記在心,從此立志行善。(窦燕山相信祖父的話,對善法的利益有所認識,立定行善的志向,這是具足殊勝白法的意樂。)
一次,窦家有一位仆人,偷了他兩萬銀錢,因爲害怕被發現,就寫了一張債券,綁在自己女兒的手上,債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還所欠銀錢。然後,仆人就逃走了。窦燕山因心裏憐憫她,就將債券燒毀,並囑咐妻子好好撫養這個女孩,而且,在女孩成人之後,把她嫁到一個好人家。(這是愛護衆生的殊勝白法。)
又有一年的新年,窦燕山到廟裏拜佛時,撿到白銀十兩、黃金兩錠。第二天,他到廟裏守候失主,等了半天,見到一個人哭著自言自語走過來,窦燕山就過去向他詢問。那人說:“我父親被匪徒綁劫,即將被處死。我向親友借了白銀、黃金,准備贖回父親,可是一摸錢袋,黃金白銀全都沒有了,這樣,家父難免一死。我昨天曾到這裏拜佛,不知是不是在這裏丟的。”窦燕山知道他是失主之後,就把金銀如數地還給他,還送他一筆路費。(這是布施財物的殊勝白法。)
窦燕山一生所做的善事很多,比如:親友中有辦喪事而沒錢買棺材的,他就出錢幫忙安葬。有女子不能出嫁的,他就出錢資助。他又借錢給窮人作爲做生意的資本,由他養活的有幾十家之多。爲了救濟別人,他的生活非常儉樸,絲毫不敢浪費。每年計劃一次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費外,其余財物都用來救濟別人。另外,他還建立了四十間書院,購書數千卷,聘請老師來教育子弟,還爲貧家子弟代交學費,這樣造就了不少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夢見祖父對他說:“這幾年來,你積了不少陰德,上帝因此給你延壽叁紀(叁十六年),而且你五個兒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命終之後將會升天。”祖父還叮囑他:因果絲毫不爽,善惡報應有些發于現世,有些報于來世,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無疑問。
從此,窦燕山更加努力行善積德。後來,他的五個兒子都高中進士,他本人也官至谏議大夫。
一天夜晚,他和親友談笑而逝,享年八十二歲。(行善之人,命終如此安樂。)
祖父第二次托夢給窦燕山,肯定他行善的功德。這時,他對行善的利益有更深刻的認識,因此他行善的志向更加堅定,行善也更加努力。這就看出,白業是以善意樂爲根本,並以善加行而圓滿。窦燕山因爲努力行持殊勝白業,現生就改變了命運,得到圓滿的回報。
總之,行善的關鍵,是首先通過思惟來認識行善的利益,之後引發行善的願望,立定行善的志向。由此行持護生、布施等,便能成就增上生。
巳二、果分二:一、叁果 二、成就殊勝之理
午一、叁果
【果中有叁: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白業的異熟果:由下品善業感生人中,由中品善業感生欲界天,由上品善業感生色界和無色界天。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于不善,如理應知。】
善業的造作等流果、領受等流果、增上果等,與不善業的果報相反,應當如理了知。
具體言之,十白業的造作等流果是生生世世愛樂行善,增上善根。領受等流果爲:斷殺生,健康長壽;斷不與取,資財豐裕、無有盜敵;斷邪淫,妻子貞良;斷妄語,不受誹謗、衆人稱贊;斷離間語,眷屬和合、賢良;斷粗惡語,聞悅意聲;斷绮語,語言威肅;斷貪欲,知足少欲,凡事順心如意;斷嗔恚,離損惱心,不受他撓;斷邪見,心中生起善妙之見。十白業的增上果是在外境成熟善妙果報,具足一切圓滿功德。
午二、成就殊勝之理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十地經》說:由修持上品十種善業道,怖畏生死、缺少大悲、隨他言教修習,成辦聲聞果位。
“以此十種”要統貫到以下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叁種情況,由此可見十善業道是叁乘聖道的所依。“怖畏生死”,說明不是人天乘。“離諸悲心”,說明不是菩薩乘。“隨他言教修習”,說明不是緣覺乘。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