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P19

  ..續本文上一頁/B>】

  由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具足大悲方便故、最後生不依他人而欲求自覺故、能善修習十二緣起故,成辦獨覺果位。

  “無悲”,說明不是菩薩乘。“不依止他”,說明不是聲聞乘。“善修緣起”,說明是緣覺乘。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舍一切有情,于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由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量廣大故、具足大悲故、善巧方便攝持故、廣發大願故、不舍有情故、緣極廣大諸佛智慧修習故,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修習此等一切種類的大乘之法至于究竟,便能成辦一切佛功德法。

  以上智、悲、願、方便等,說明不是人天乘及聲聞緣覺乘。

  《十善業道經》雲:“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佛說:龍王,你要知道菩薩有一妙法,能斷一切惡道苦惱。哪一妙法?即日夜恒時憶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許不善間雜,由此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其他聖衆。)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又說:“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要知道,此十善業,上至能令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功德法都得以圓滿,因此汝等應精勤修學。)”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余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抉擇分》意趣而說。

  以上善惡兩類十種業道以及彼等叁種果報,凡是其它教典中沒有明確說到的,一切都是按照《瑜伽師地論》中《本地分》、《攝抉擇分》的意趣而宣說的。

  辰叁、業余差別分叁:一、引滿業差別 二、定不定受業 叁、何果先熟之理

  巳一、引滿業差別分四:一、善惡趣之引滿業 二、引滿四句 叁、引滿之相 四、引滿二業能引幾生

  午一、善惡趣之引滿業

  【第叁,顯示業余差別中,引滿差別者。

  第叁,顯示業的其余差別當中,引業和滿業的差別。

  業按照引滿來分,有四種:引善趣業、引惡趣業、滿善趣業、滿惡趣業。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其中,能引善趣的業是諸善法,能引惡趣的業是諸不善法。此外,定不會以不善法引善趣、以善法引惡趣。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于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顔貌醜陋,短壽多疾,匮乏財等,是不善作;于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能圓滿之業則不決定,受生善惡二趣之後,能圓滿的業既有善業也有惡業。比如:生在善趣中,肢體、關節殘缺,眼耳等根殘缺,或醜陋、短命、多病、貧乏等,都是由不善業圓滿的。在旁生、餓鬼道中,也有富樂極圓滿的情況,比如:旁生中,帝釋所乘的大象福報很大,富人家的寵物,吃穿受用超過常人,這些安樂受用都是由善業圓滿的。

  總之,善惡二趣的總業報是由善、惡二業引生的;善惡二趣的別業報中,凡是樂報,都是由善業圓滿;凡是苦報,都是由不善業圓滿。合起來,總別二報中的樂苦各各由善、惡二業所感,絲毫不爽。

  午二、引滿四句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謂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于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因有四句:引善、滿善;引善、滿不善;引不善、滿善;引不善、滿不善。果也就有四句:在能引善業所引的善趣總報中,有由能滿善業所圓滿的樂報及由能滿不善業所圓滿的苦報;在能引不善業所引的惡趣總報中,也有由能滿不善業所圓滿的苦報及由能滿善業所圓滿的樂報。

  略說即四句:總報樂、別報樂;總報樂、別報苦;總報苦、別報樂;總報苦、別報苦。

  例如:梵天、帝釋是總報樂、別報樂;乞丐、殘疾人、醜陋者是總報樂、別報苦;人間寵物、天人坐騎是總報苦、別報樂;地獄衆生、多數餓鬼、旁生是總報苦、別報苦。一般人由引業善而得人身,由滿業中善和不善業夾雜,一生境遇苦樂參半。旁生由引業惡而受生,滿業多數爲善和不善業夾雜,因此旁生一生也有苦有樂。

  午叁、引滿之相

  【《集論》雲:“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于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阿毗達磨雜集論》說:要知道,善業和不善業是能牽引和能圓滿。受生善惡趣的業分兩類:一、能牽引業,指能引善惡二趣有漏異熟的業;二、能圓滿業,指受生之後,能在此五蘊身上領受愛與非愛果報的業。

  午四、引滿二業能引幾生分二:一、依《俱舍》說 二、依《集論》說

  未一、依《俱舍》說

  【《俱舍論》雲:“由一引一生,能滿則衆多。”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衆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衆多。

  按照《俱舍論》所說,能引方面,由一業只能引一生,不能引多生,也不能由多業共引一生;能滿方面,則由多業能圓滿。比如,生爲人時,受報的差別就是由衆多業圓滿的,如以安忍業圓滿相好,以布施業圓滿富裕,以殺生業圓滿多病、短命等。

  《俱舍論頌疏》中有一比喻:畫家首先以一種色彩描出形狀,之後填上種種色彩。一色繪形,喻引業爲一種;後填多色,喻滿業爲多種。

  問:經上說頂禮佛塔能獲得極多轉輪王位,不敬法師將幾百世墮爲狗身,都是一業引多生的明證,《俱舍論》的觀點如何成立?

  答:《俱舍論》是說:以一刹那的業只能引一生,一次頂禮等並非一個刹那,而是由第一刹那引起了後後許多刹那的造作,因此由一種業的衆多刹那可引多生果報,從刹那上說,仍然是以一刹那的業牽引一生。

  未二、依《集論》說

  【《集論》則說:頗有諸業,惟由一業牽引一生;又有諸業,惟由一業牽引多生;頗有諸業,由衆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衆多業牽引多生。

  《集論》則說引有四種方式:

  一、一引一:有些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

  二、一引多:有些業,唯由一業牽引多生。

  叁、多引一:有些業,由衆多業牽引一生。

  四、多引多:也有業,由衆多業牽引多生。

  【《釋》[33]中說雲:“有由一刹那業,惟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有由多刹那業,惟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及由衆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集論釋》中說:“有由一刹那業只能長養一世異熟的種子(一業引一生);也有由一刹那業能長養多世異熟的種子(一業引多生);有由多刹那業只能數數長養一世異熟的種子(多業引一生,有些業力量微弱,須數數長養一個異熟身的種子,才能引一生);也有由衆多業互相積聚之後,能數數長養輾轉多生異熟的種子(多業引多生)。”

  四種情況的比喻:一、十人供養十處的僧人,每人供養一處;二、有人財力雄厚,一人供養所有十處;叁、十人各自的財力都不夠,只能十人合作供養一處;四、十人合作可供養十處。

  巳二、定不定受業分二:一、以作與增長宣說 二、以時間宣說

  由于此業,決定受彼果報,稱爲順定受業;此所作業不決定感受果報,稱爲順不定受業。

  午一、以作與增長宣說分四:一、總說定不定受業 二、作與增長之差別 叁、宣說四句 四、其余依此類推

  未一、總說定不定受業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雲:“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

  定不定受業:如《本地分》所說:順定受業是故思之後,作而增長業;順不定受業是故思之後,作而不增長業。

  “故思”,《瑜伽師地論》雲:“此中故思所造業者,謂先思量已,隨尋思已,隨伺察已而有所作。若異此業,是即名爲非故思造。”“故思所造業”是指首先思量之後,隨著尋思之後,隨著伺察之後,有所造作。與此相異的業,稱爲“非故思造”。

  未二、作與增長之差別

  【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雲:“雲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

  作與增長的差別:《本地分》說:何爲作業?即思業或思已身語所起之業(思已業)。

  【又雲:“增長業者,除十種業,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叁、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業,所余諸業。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又說:增長業,即排除十種不增長業的其余諸業。十種不增長業爲:

  一、夢所作業:如夢中殺人,沒有以耽著心攝持。

  二、無知所作業:對所作有罪無罪等沒有覺慧,無所了知。如幼稚的兒童不了知功德過患而殺蚊蟲。

  叁、無故思所作業:非故意造作的業。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