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毒或得病時必須依靠醫藥及時治療遣除。
對忏悔的必要性再稍闡述:
先要知道自己從無始以來到今生,在無量生中造過無數罪業。《地藏經》雲:“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一天尚造下許多罪業,何況無始以來所造罪業,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也不能容受。又要從罪業種類上觀察自己在別解脫戒、菩薩戒、叁昧耶戒等方面,有許許多多的違犯,這就知道自己造罪的種類無量。又按業果之理衡量,已造之業必不會無因失壞,這些熏在識田中的業習氣,就像埋伏在地下等待引爆的炸彈一樣,沒有以對治消除,就必定感發苦果。
也就是,會由這些業的力量形成報障,業力成熟之際,墮入惡趣,長劫感受難忍之苦(這是異熟果)。而且,會出現短命、多病、貧窮等的等流果,及器世界的增上果。所以,對所造的罪業,不勵力忏悔,就會在根身、器界上出現種種難忍苦報,並引起同類惡性的造作。因此,初學者最重要的就是修忏悔。平常,皮膚上紮了一根刺,都會趕緊把它挑掉,而對過患嚴重百千萬倍的罪業,卻反而置之不理、毫不忏悔,這是很不合理的。
從修道方面說,如果不忏除業障,就不會現前絲毫地道功德。法王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自續佛性如晶鏡,忽然障塵極遮蔽。”所以,凡夫的佛性如水晶明鏡,被忽爾的障塵極爲遮蔽,不忏悔淨除,則無由顯發。
從尋求安樂而言,黑業障礙獲得人天及解脫的安樂,因此求安樂,最重要的也是淨除業障。
有人擔憂:我罪業深重,忏悔真能把罪業全部淨除嗎?
答:罪業非實有之法,僅是由習氣力忽爾顯現,如果具足四對治力勵力忏悔,決定能得以清淨。比如,指鬘殺死了九百九十九人,後來依靠忏悔淨除了罪障,證得阿羅漢果。未生怨王殺害父親,造下五無間重罪,後來也以忏悔而淨除罪障,像皮球剛落地就彈起一樣,在墮地獄的無間就從中脫離。
古德說:“罪業本無功德,但忏悔使之清淨,就是它的功德。”至心忏悔一次,也能清淨千劫中所造的罪業。如《金光經》雲:“何人千劫中,若造嚴重罪,一次極力忏,諸罪得清淨。”《彌勒獅吼請問經》雲:“無知所造罪,一切當忏悔,智者若忏罪,不與業同住。”《毗奈耶經》雲:“何者造罪業,善業可遮彼,如離雲日月,照耀此世間。”《地藏十輪經》雲:“于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禀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忏悔。此二種人,于我法中,名爲勇健得清淨者。(在我教法中有二種人,名爲無所犯。一是本來不犯,二是犯後慚愧、發露忏悔。此二種人在我教法中,名爲勇健得清淨者。)”
卯二、墮罪[49]還出
【此複墮罪還出之理,應如叁種律儀別說。】
墮罪還出之理,應當按照小乘別解脫律儀、菩薩乘律儀、密乘叁昧耶律儀中所說而了解。
這些內容分別見于小乘、菩薩乘、密乘的戒律經續,主要有六個方面:一、以何者爲忏悔對境;二、何種人須忏悔;叁、所忏的罪業;四、以何種方法忏悔;五、忏悔的功德;六、不忏悔的過患。對此,須從大小乘經論中尋求了解。別解脫戒與菩薩戒的簡要歸納,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中將會宣說。
卯叁、以四力忏除罪業分二:一、略說 二、分別廣說四力
辰一、略說
【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雲:“慈氏,若諸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爲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所謂諸惡還出,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中說:慈氏,假使諸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50],便能映覆作已增長的諸惡業。是哪四法呢?謂能破壞現行力、能對治現行力、能遮止罪惡力及依止力。
【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如前經所說,由成就四力尚能映覆作已增長業這種順定受業,何況更輕微的不定業。
歸納:
忏悔罪業者,必須以四力淨除罪業,因爲由四力連順定受業都能映覆,何況不定業。
比喻:以象、馬、車、步等四兵能勝伏勁敵。
辰二、分別廣說四力分四:一、能破壞現行力修持之理 二、能對治現行力修持之理 叁、能遮止罪惡力 四、依止力
巳一、能破壞現行力修持之理
【此中初力者,謂于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叁果道理。修持之時,應由《勝金光明忏》及《叁十五佛忏》二種悔除。】
這一段說明初力——能破壞現行力的體性、因及忏悔儀軌。
一、能破壞現行力的體性,即:對往昔無始以來所造作的不善業,多起追悔。因此,初力的體性,是對罪業追悔的善心。
二、能破壞現行力的因,即:數數修習感得異熟、等流、增上叁果的道理。本論著重強調,須多思惟異熟果等而引起追悔心,如果廣說,就是再再思惟所造罪業別別的因、體性、果報這叁者的過患。
《付法藏因緣傳》中有一則案例:
有一位比丘,在嫂嫂到寺院給他送飲食時,生起了熾猛的貪欲,犯了淫戒。不久,他便後悔而生起很大的羞恥心,他說:“我好愚癡,造這樣的罪業。我現在決定不是沙門釋子!”說完就把衣缽放在叁奇杖上,四處遊行,而且大聲說:“我是罪人,不應當再穿佛法染色衣!我已造了重罪,決定墮入地獄!我要到何處才能獲得救護呀!”
要像這樣觀想自己造作罪業就像健康的人中了劇毒一樣。自己既已造下重罪,就應當發大恐怖心、慚愧心,反複思惟將來決定墮入惡趣,應當自問:我對八熱地獄等的果報能忍受嗎?我會感得何種等流果、增上果?像這樣反複思惟,直到坐立不安、心驚肉跳、無法安住爲止。要這樣發起猛利的追悔心和恐懼心。
比如:阿阇世王(未生怨王)爲奪取王位,害死親生父親。在他成爲國王不久,心中就生起悔惱,全身發熱,因發熱而導致全身生瘡,臭不可聞。他知道這是殺父的花報現前,地獄果報也快到了。
幾位大臣前來探病,問他:“大王,您爲何如此憂愁、憔悴,您是身苦還是心苦?”
他說:“我現在身心怎麼不苦呢?我的父王是無辜的,我卻殺害了他。我從智者那裏聽說,世上有五種人不能解脫地獄罪報,就是造下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人。我造了五逆重罪,已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的罪業,叫我身心如何不痛苦呢?”(見《涅槃經》十九、二十卷)
要像這樣反複思惟罪業的過患,發起追悔之心。
宗密大師《圓覺經修證儀》中說:“然欲忏時,先于事忏門中,披肝露膽,決見報應之義,如指掌中,悚懼恐惶,戰灼流汗,口陳罪狀,心徹罪根。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後理忏,以契真源。”
叁、忏悔儀軌,即《勝金光明忏》和《叁十五佛忏》。漢地晚課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含有叁十五佛忏。此忏文是宋朝一位從西域來的不動法師所編集,這位法師是修密教金剛部的。在《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有五十叁佛名號,在《決定毗尼經》中有叁十五佛名號,不動法師將二者合集爲一,成爲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當年,宗大師也是修叁十五佛忏悔罪業。傳記上說:宗大師閉關專修時,在一塊石板上,以大禮拜禮敬叁十五佛,一邊禮拜,一邊念誦叁十五佛名號。因爲宗大師禮佛修忏不怕艱苦,一味地精進,以致于手腳皮膚破裂,而且在石板上留下了禮拜的凹痕和額頭的印紋。
宗大師拜叁十五佛時,常常感得叁十五佛現身加持,但大師每次見到的叁十五佛都沒有頭部。于是,他便請問本尊。本尊說:“你念的佛號不全,憶念佛的功德不圓滿,所以無法見到諸佛的圓滿相。以後你必須在佛號前加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樣才能見到圓滿的佛身。”
以後,大師每次修忏時,都遵照本尊的教導,如法念誦,果然每次都見到叁十五佛的圓滿相,每尊佛都是光明相好、莊嚴無比。宗大師也依此造了叁十五佛忏的觀修儀軌(《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
歸納:
能破壞現行力(有法)極其重要,因爲:不具足此力則不能間斷罪業增長,而且雖作忏悔也不能達到扼要。
比喻:服食毒藥之後,如果對此有追悔心,將來就不會再服毒,而且爲了排毒,會精勤地依止醫生及藥物。
巳二、能對治現行力修持之理分六:一、依甚深經 二、依解空性 叁、依誦密咒 四、依造形象 五、依于供養 六、依于名號
【第二,力中分六。】
午一、依甚深經
【依止甚深經者,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
依止甚深經典對治罪業,就是受持讀誦般若經等契經的文句。
如《金剛經》雲:“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普賢行願品》雲:“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地藏菩薩本願經》雲:“縱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叁日、四日至七日以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雲:“此經威神利益甚多,能除重罪,善願皆遂。”
下面講一則事例:
宋代範仲淹…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