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以今生的惡業決定在未來感受苦報。
又有人說:業沒有賢劣,行善沒有利益、造罪沒有危害,一切都是大平等性,通行無礙。
破:如果無法忍受火星灼傷皮膚的痛苦,或者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一點過失就生嗔心,則證明內心還有執著,有執著就有取舍的分別;有分別就有善惡;有善惡就有苦樂、利害;造惡障礙顯發大平等性,行善隨順于顯發大平等性。所以應當謹慎取舍業果。
上述邪見極爲惡劣,雖然沒有學順世外道,但相續中已經生起斷見,後世唯有墮入地獄。龍樹菩薩說:“邪見之人雖行善,異熟皆爲無盡苦。”
執這種邪見的過患是:認爲沒有佛菩薩,自然舍棄皈依、發心、清淨觀、敬信心等一切法行,而且聲稱沒有惡趣和衆生,顛倒行持殺生、不與取等不善業,如棄屍體般地抛棄慈悲心和四種厭世的修法[60]。
所以只要二取迷亂還沒有消于法界、見解沒有得究竟之前,苦樂是無欺存在的,所以取舍業果至關重要。
以上業果的修法歸納起來,即《攝頌》所說:
黑白業感苦樂果,各別應受勤止作,
別于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十善楷模
許哲居士是新加坡的一位傳奇人物,她106歲的時候,不但不需人照顧,反而還在照顧許多比她小二叁十歲的孤苦無依的老人和破碎家庭。
1898年,許哲出生在廣東一個荒僻小鎮。她從童年起,每天要幫忙做很多家務。清晨到河邊洗完衣服後,再到山上、野地采集藥草,然後回家幫忙做手工,賺取微薄的工資貼補家用。後來,因爲家中發生變故,母親帶著她和姐姐弟妹四人離開廣州,到馬來西亞槟城投靠親戚。
當時,許哲已經二十幾歲,卻還是一個文盲,只能從事打掃的清潔工作,但上進心很強的她一直在尋求就學的機會。槟城附近有一所教會辦的小學,每次經過那裏聽到小學生琅琅的讀書聲,她心中就十分羨慕。有一天,她鼓足勇氣走進學校,告訴修女們:“我想讀書,可是我沒有錢,我可以幫你們打掃、洗衣服,請你們讓我讀書。”修女們答應許哲的要求,並且讓她住到教會後面的房子,每個月四塊錢的房租,就以打掃、拖地、洗衣服、做家事來抵償。就這樣,許哲開始了她人生的求學生涯,她每天認真地讀書,雖然放學後還要做許多事情,但是她內心有著前所未有的充實與快樂。
30歲時,許哲爲了逃婚離開槟城到了香港,因爲能流利地書寫中、英文,在外國公司謀得了一份秘書的工作。1939年,日軍攻打香港,許哲隨公司到重慶避難,當時許哲的薪水高達150元,而一般人平均月薪是20元。
有一天,她和朋友在一家高級餐館吃完飯後,走出餐館,突然有人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她乞討。當時她心頭一震:“這世上,還有這麼可憐的人,餓了好幾天沒飯吃。我剛剛那一餐飯,可以讓好多窮人吃好幾天啊。”望著那可憐的人,她告訴自己:“從今以後,我不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吃喝穿著上,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掠奪窮人的錢。”
許哲辭去高薪的工作,加入一個反戰的國際救傷隊裏做義工,打掃、煮飯、洗衣,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抗戰結束後,她隨救傷隊來到英國。1945年,她希望入護理學校學習,因爲她內心深深牽挂著貧苦、病弱的人,她希望學會護理工作,將來能爲老人、窮人、病人們服務。當時,護校學生的年齡限製是17歲到25歲,她已經47歲,但她並不氣餒,寫信向護校校長表明學護理的心意,在信中她寫到:“我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了幫助更多的人。”這句話感動了護校校長,破例准許她入學研習護理課程。護校八年,她用心學習從小孩到老人、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等各種不同層面的照顧與養護,她默默許下心願,要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技能,完全奉獻給需要的病人、老人與窮人。
1953年,她自護校畢業。巴拉圭的一家慈善機構知道她發願要無條件爲窮苦的病人奉獻,就寫信邀約她前往巴拉圭。這家慈善機構只有叁位醫生,卻要照顧很多病人,她是唯一的護士,因此她的工作格外繁重。雖然沒有薪資,而且忙累,但她內心始終很愉快,能將自己所學奉獻在病人身上,爲他們減輕病苦,她感到很安慰。
1961年,她來到新加坡,從姐姐口中得知有個窮人醫院從1910年創辦至當年,都沒有一個護士。當時醫院內有380個病人,因爲醫療人員不足,無法得到適當的照料,她就自薦到醫院照顧病人。
她這一生,除了當秘書那段時間領取薪資之外,其余工作都是無薪職。她想如果醫院有錢,就能輕易地花錢請到護士來照顧病人,可是這所窮醫院因爲沒有錢,沒有人要去,所以她自願去。
在那所醫院,她看到老人們一天只吃兩餐,常常忍受饑餓,就讓姐姐財務支援,每天買面包給380位病人吃,親手派送,樓上樓下地跑。
在醫院服務將近叁年時,她決定自己辦老人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忍老人常常挨餓。她的姐姐深受感動,決定支持她辦老人院,馬上取出存款買下一塊地。1968年,她倆創辦的養老病院成立,完全免費收容了250位貧病老人。
許哲姐妹照顧窮人的心,是來自童年時期母親的身教。當時雖然家裏窮,但一有窮人來要飯,母親總會想法分一些給他們。耳濡目染之下,母親的慈悲善行深深影響著兩姊妹,讓她們擁有一顆仁慈博愛、歡喜布施的心,無我無私地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許哲照顧老人無微不至,自己卻過著苦行僧般的安貧生活。她的飲食非常簡單,一天只吃一餐,通常是一份生果蔬菜或是一杯鮮奶,她說:“我從小就吃素,因爲我對魚、肉過敏。”她也從不在衣著上花費,都是穿別人不要的衣服,有的是從垃圾堆裏撿來洗幹淨再穿。她認爲穿衣服是爲了保暖和蔽體,無所謂好不好看。
她照顧窮病老人的善行,漸漸被社會大衆肯定,很多好心人前來幫忙。有的人載來大堆米和蔬菜,甚至有時多到吃不完。在征求贊助者的同意後,她把多余的米糧分贈給其他貧窮家庭,最多時曾同時照顧二十六戶。她不僅在新加坡建立養老病院,還到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去協助當地的慈善機構設立養老院。除了照顧養老病院的老人,她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周遭需要關心的人。她把時間、精神完全奉獻給世間苦難的人,忘了自身,忘了今夕是何年。
106歲的許哲,從外貌上看,像是六七十歲,她一頭銀白短發,皮膚光滑、耳聰目明、手腳利落,牙齒完好無缺,顯得年輕、健康、有活力,與很多上了年歲的人很不一樣。她每天閱讀、靜坐、運動、布施、做瑜珈,她的精神、體力絲毫不遜年輕人。她透露她的長壽之道是:今天起來今天做工,不停地做工,做人間的義工。同時,她不生煩惱心、不惡口、不吃肉、不猛火煮食、不沾咖啡、酒,所以身心能常保平靜、喜悅,當然,她將身心奉獻給貧病老人的無畏布施,自然能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
1994年,許哲已經96歲。有一天,她經過一位她曾經照顧過的老婆婆家,推門進去,看見老婆婆躺在地上。她趕緊扶起老婆婆,倒水喂老婆婆喝下,幫老婆婆洗淨身子,換上幹淨的衣服,然後到外面買了一碗稀飯喂老婆婆吃。隨後,聯絡紅十字會的救護車,送老婆婆到醫院,辦好住院手續,老婆婆不讓她走,她就留在醫院陪伴老婆婆,一直到夜晚十點半才回去。
第二天一早,許哲又趕到醫院探望老婆婆,護士小姐告訴她,老婆婆昨天半夜兩點已經去世了,走得很平靜、很安詳。
她一聽,心裏感到很欣慰,因爲,婆婆走時幹幹淨淨,而且吃過了稀飯。她感恩地說:“婆婆給我的最好“禮物”,就是臨終前讓我握著她的手兩分鍾。”那真誠的愛,透過手心的溫暖,陪伴著老婆婆平靜地離開人間。
十幾年前,她姐姐往生後,留給她一筆不大不小的遺産。她把遺産全數拿出來布施,買了十幾棟房子,給當時急需住房的貧困老人及破碎家庭,並每個月定期分派米糧給他們,還爲他們繳交水電費等。
她的愛心不僅限于老人,她希望開辦一個不分種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的家庭式收容中心,爲那些被遺棄的老人、棄婦、兒童提供一個中途站,給予他們家庭成員般的關愛,以恭敬心相待,讓他們建立起自信心和尊嚴。
101歲時,她接觸了佛教,歡喜信受而皈依,並開始老實念佛,全身心依止阿彌陀佛,不論走到哪裏,佛號永遠相隨。一位法師認爲,許哲的五戒十善已經修到滿分。
2003年,許哲獲得第六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十一位得獎者都是在生命線上苦苦掙紮求存,多數是一生下來就必須與死神搏鬥的人,而和其他幾位不同的是:她雖然奮鬥不息,一生的艱辛也不亞于他們,但她是付出全部,完全爲了別人,沒有想到自己。
一百年來,這個默默爲貧病困苦者奉獻心力的善女人,以源源不絕的慈悲心念去愛每一個需要愛的人。她無私無我地付出,那種愛的能量仿佛來自天地之間。
壬二、發此意樂之量
以上念死無常、思惟叁惡趣苦、淨修皈依和修習業果,就是下士道的修法。其中,憶念死亡和思惟惡趣苦,能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修習皈依,能趣入聖教之門;修習業果,能成辦後世安樂。後二者合起來,就是成辦後世安樂的方便。如是正修下士道,應以生起何種意樂爲到量呢?以下即宣說此義。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謂先有無僞希求現世,其求後世惟虛言辭,即換其位,令成希求後世…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