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主,現在爲副,則爲生起。】
生起下士意樂之量:以往是真正一心一意地希求現世,所謂“希求後世”只不過是口頭說說而已,現在主次交換了位置,變成以希求後世爲主,以希求現世爲次,就是生起了下士意樂。
道次第這一次第修心法門,應當每修一步,就有一層心上的轉變。如果學習之後內心沒有轉變,那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佛語不具備離過、生德的作用,要麼自己學習有偏差。前者不可能成立,因此一定是自己沒有如理修習,也就是沒有用心如理思惟佛語,數數串習。
以下士道來說,學習之前,是以追求現世爲主,學習之後,則變成追求後世爲主,這就是生起了下士意樂。如果口裏說很高深的法,心裏卻仍然耽著現世,說明連下士意樂也不具足,後世能否獲得善趣都值得懷疑。
下面進一步強調“已産生者須令堅固”:
【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爲修習。】
然而必須使此下士意樂得以堅固,因此在生起此意樂後,仍須勵力善爲修習。
意樂堅固和不堅固,也就是以境緣不可奪與可奪的意思。希求後世爲主的心不會被其他境緣奪去,就是意樂堅固;反之,會被奪走,就是意樂尚不堅固。初學者的顛倒習氣強盛,最初發起善心時,若不能謹慎護持,就會很快被顛倒習氣所奪。比如,按照下士道閉關數數思惟之後,心會緣後世而轉,但一入紅塵,不以正念攝持,就很快又緣著現世法生起耽著。所以在生起下士意樂之後,爲了使它得以堅固,還要繼續努力數數修習,讓意樂達到猛利恒常的程度。金剛持說:“希求現後世換位,已成主求後世義,現世僅爲順便時,下士意樂即生起,爲令堅固而精勤。(希求現世與希求後世交換位置,已經變成以希求後世義爲主,現世只是順便希求時,就是生起了下士意樂。爲了使其意樂堅固,需要精勤修習。)”
以上“生起意樂之量”,是按霞惹瓦的《道次第中篇》而宣說的。
歸納:
此處所說之量(有法),是意樂必須生起到達之量,因爲了達死亡無常之後,必定不會著重耽著現世;了達善惡二趣苦樂之後,必定轉爲著重希求後世之義;又依靠皈依與業果,必定能成辦後世之義。
比喻:到達寶洲的商人,渴望盡快返回故鄉,因此不會耽著在寶洲中安居,而是決定會由渴望回家的心努力准備回家的資糧。
壬叁、除遣此中邪執分二:一、于圓滿之因遣除邪見 二、于決定勝之因遣除邪見
癸一、于圓滿之因遣除邪見分二:一、出計 二、遮破
子一、出計
【第叁,除遣于此邪分別者,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爲錯誤事,作是念雲: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
第叁、除遣有關的邪分別,是說有一類人以佛經所說的“應背棄生死一切圓滿”作爲誤解的依據,而認爲:增上生的身、受用等圓滿都是生死之事,發心希求彼等不合道理。
“佛經說”,如《廣大遊戲經》雲:“輪回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
“錯誤事”:引生誤解的所依。就像黃昏時眼識不明,緣花繩生起蛇的錯覺,花繩是産生錯覺的所依,稱爲“錯誤事”,依靠“應背棄生死一切圓滿”這一說法生起“增上生事屬于生死,發心希求不合理”的誤解,因此此說法是“錯誤事”。
子二、遮破分二:一、正說 二、引證
醜一、正說分二:一、以身等仍須輾轉漸受而破 二、觀待究竟增上生而破
對方的觀點有二:一、凡是對生死之事發希求心,都不應理;二、增上生事都是生死。下面就針對這兩點逐一破除:
寅一、以身等仍須輾轉漸受而破
所破是“凡生死之事都不應發心希求”,能破是“雖然究竟不應希求,暫時仍須希求”。
【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于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希解脫者于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
所求略分爲二,即現位(暫時)須應希求和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中的身、受用、眷屬等圓滿,求解脫者暫時也須要希求,因爲由輾轉漸受此身,于最後邊才獲得決定勝故。
“輾轉漸受此身”:一般聲聞證果須曆叁生,獨覺證果須經百劫。按顯教部分*輪所說,成佛須經曆叁大阿僧祇劫修積資糧。按金剛乘說,除極利根之外,一般行人須曆十六生等。
以上道理是說:既然一生還不能了生死,那就是生死中人,還有生死中事。既然還須在生死中經曆多生,那就應當考慮求得圓滿的身、受用、眷屬等,由此使自己的修道進展快速。不然,如果在生死中甘願取下劣的身、受用、眷屬,不是不合理嗎?難道應當不希求善趣的圓滿,反而希求惡趣的苦痛嗎?所以,這一段是以“身等還須在生死中輾轉漸受”來成立暫時希求生死中的身等圓滿並非不合理。
比如去廣州,先要坐車到重慶,再坐船到武漢,然後轉車到廣州,須輾轉多次換乘車船。雖然在到達終點時,不必要希求車、船等的圓滿,但從暫時來說,必須希求。如果車船、受用等不圓滿,就會障礙進趣、延緩進程;而車船好、旅途受用好、眷屬好,就能順利、快速地到達終點。
其實,從自己的切身處觀察一下,就很容易明白。比如,沒有床和被子睡不好覺,身體就立即出現障礙,連正常的生活都無法安定,怎麼能安心修道呢?依此類推,身體生了重病,或者饑寒交迫,或者眷屬不和,受這些違緣幹擾,連自利都成辦不了,更何況利他。因此,求解脫者暫時也必須希求生死中的身、受用、眷屬等圓滿。
以下是案例:
清朝的玉琳國師,前世是出家人,諸根不具,相貌醜陋,而且心性頑愚。有一次,一位女施主設齋供養出家師父,還供養每人一件衣服結緣。當時玉師也在座就餐,當施主發到他面前時,見他六根不全,生起了厭惡之心,便不和他結緣。玉師當下生大慚愧,心情沈痛,恨自己宿世業障深重,感得如此醜陋的色身。他想起《藥師經》上說,拜《藥師經》可以感得琉璃身,于是發誓一心一意拜《藥師經》。他終身頂禮不辍,最後是在蒲團上拜著圓寂的。轉世之後的玉琳之身,智慧殊勝,諸根聰利,相貌非常莊嚴,成爲順治皇帝的國師,人們聽到他的名字都心生敬仰。
從這裏也看出,如果能成就殊勝的增上生事,來世必定能速疾成就自他二利。
寅二、觀待究竟增上生而破
所破是“增上生事都是生死”,能破是“還有不爲生死所攝的增上生事”。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並不是所有的身、受用、眷屬圓滿等增上生事,都是生死範疇裏的事,因爲身、受用、眷屬這叁種圓滿在到達究竟時,是佛的色身、刹土、眷屬的緣故。既然究竟的增上生事不屬于生死,當然不應背棄,而應當作爲究竟的所求。
以阿彌陀佛爲例,阿彌陀佛的色身圓滿,《贊佛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淨土圓滿,經雲:“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眷屬圓滿,有無量無邊的不退轉菩薩,經雲:“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不妨問一下:阿彌陀佛的色身、受用、眷屬等是究竟的增上生事,這些屬于生死嗎?如果不屬于生死,應不應舍棄呢?如果應舍棄,今天就不會有阿彌陀佛淨土的功德莊嚴,就不會有阿彌陀佛的無量相好身,就不會有阿彌陀佛的如海菩薩眷屬,阿彌陀佛就不算是圓成佛道。
所以,這裏有必要調整認識,所謂學佛修道,不是學得身心病態、受用貧乏、一個眷屬也沒有,變成孤家寡人,痛苦不堪。如果是這樣,學佛有何意義?不如不學。佛法是使人離苦得樂的妙法,學佛的目的是使人走向圓滿。身、受用、眷屬都到達究竟圓滿,才是佛道的完成。
醜二、引證
下面引教證明應成辦增上生和究竟增上生:
【故《莊嚴經論》于此密意說雲:“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
因此,《大乘莊嚴經論》針對“應求增上生”這一密意說:受用圓滿、身圓滿、眷屬圓滿、事業圓滿這四者,是殊勝增上生的體性。這是說,由六度中的前四度成辦增上生。
《大乘莊嚴經論》在闡述“由作用決定六度數目”時,說到上述兩句,意即六度中前四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的作用,總的是成辦增上生,也就是,由布施度成辦受用圓滿,在流轉輪回的多世中,一切資具均得滿足;由持戒度成辦身圓滿,獲得殊勝的人天所依身;由安忍度成辦眷屬圓滿;由精進度成辦事業圓滿。
【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
又,諸多教典說到,由布施等福資糧成就佛色身,因此佛色身是究竟增上生,是所應求。
如經雲:“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隨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隨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之一相,除白毫、頂髻、法螺叁相;以萬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十萬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頂髻相;以萬億倍頂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
《隨念叁寶經》雲:“諸如來者,是福等流。”
《無垢稱經》雲:“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
《六十正理論》雲:“此善願衆生,集修福智糧,獲得從福智,所出二殊勝[61]《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