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Up>。”
《入中論》雲:“如是施等叁種法,善逝多爲在家說,彼等亦即福資糧,複是諸佛色身因。”布施、持戒、安忍叁度是福德資糧,靜慮、般若二度是智慧資糧,精進度是二資糧的共因。福德資糧成爲佛百福莊嚴微妙色身之因。
【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由于增上生事是暫時修道所依,究竟增上生是他利圓滿所依,因此修一切種智者,經曆極長時間,修習極多、極爲殊勝的施、戒、忍等,也是爲希求其果——最殊勝的身、受用、眷屬等殊勝之生。
“經極長時”,指時間之長;“修諸極多”,指數量之多;“諸極殊勝”,指質量之勝;“戒施忍等”,指行門種類;“最極殊勝身等勝生”,指修的目的,即爲獲得最極殊勝的身等果報。
如阿彌陀佛因地爲法藏比丘,他在發起成就最殊勝色身、刹土、眷屬等的四十八願之後,以大願攝持,經曆無量無數劫修積功德。經中說:“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叁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和顔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衆行。……”諸如此類,法藏比丘累劫中勤修了無量殊勝善根。正是由于修積無量殊勝善根的緣故,法藏比丘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開發,多世之中,或做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做王家貴族,或做轉輪王,或做六欲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尊重供養諸佛從未間斷。而且,從他的身體和口中常放無量妙香,香氣普熏無量世界。不論受生何處,都色相端嚴,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手中常出無盡珍寶莊嚴之具,利樂有情,由此因緣,使無量衆生發菩提心。總之,法藏比丘因地積累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在五道十地的曆程中,得到圓滿的增上生,而廣利衆生,最後邊際究竟增上生,成爲西方極樂世界普度法界一切衆生的大導師。
癸二、于決定勝之因遣除邪見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雲:“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62],趣妙種智[63],此複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屍羅,是道之根本。】
又,此“身”不但能成辦增上生,而且是成辦究竟決定勝的所依,如《入行論》所說:依于人身筏,能度生死大苦海,意即須依止人所代表的善趣身而度越叁有之海,趣證一切種智。而且,這需要曆經多生才能圓成,因此能成辦善趣身的殊勝因——屍羅,是道之根本(無戒則不得人身,不得人身便不能由多生修行出生死、成佛道,因此戒是根本。)。
《般若經》雲:“我若不護淨戒波羅蜜多,當生諸惡趣,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由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能得一切智智乎?”《戒經序》雲:“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亦不至菩提。”(人毀雙足,則寸步難行,人毀淨戒,則不得人天身,亦不至菩提果地。)《入中論》雲:“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人天善趣、聲緣、菩薩等一切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必需之因,即是戒律。)
總之,善趣身是成辦決定勝的所依,而屍羅又是成就妙身的勝因,因此爲得妙身應護淨戒。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64]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苾刍等[65]圓滿學處。】
問:欲成辦小乘解脫及一切種智解脫,單憑一般的善趣身是否足夠呢?
答:不足夠。如果所獲的善趣身不圓具一切德相,而僅能成就少分功德,那麼依于此僅具少分功德之身修行諸道,進步微小、進程緩慢,因此一定要具有最圓滿之身。此中僅護持沙彌等不圓滿學處尚不滿足,因此須勵力守護比丘等圓滿學處。
【有作是說:護持屍羅,若是爲辦諸善趣者,則近住[66]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刍等。】
有人說:如果護持屍羅是爲了成辦善趣之身,那麼以八關齋戒等也能獲得,何必受持行之艱難、義利微少的比丘等上上學處?
【又余衆雲: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爲獲得阿羅漢故,然苾刍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事[67]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贊其身。難行少義,苾刍何爲?】
又有人說:如果別解脫所有的要義是爲了獲得阿羅漢果,那麼比丘戒未滿二十歲則不能受,而以居士身也能獲得阿羅漢果,因此應贊居士身才對。比丘戒繁多難受、所獲利益也不過如此,受比丘戒有何必要?
【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爲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
應知以上是全不了知聖教扼要的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爲所依基礎,而受學上上律儀,殷重護持圓滿學處。
“未知聖教扼要”,可理解爲:前者認爲受別解脫戒的目的,只是爲成辦善趣,因此他並不了解別解脫戒須以出離心攝持的扼要;後者認爲受別解脫戒的目的,只是爲了獲得阿羅漢果,亦不了知大乘以利他心受持別解脫戒實際是爲證佛果的這一扼要。以不了達扼要的緣故,純屬極大亂言。
再觀察,以善趣身求證一切種智,須輾轉經曆多生,而成就此修道所依的根本因,即是淨戒。而且,爲能速疾成辦佛道,所依身必須圓具功德支分,因爲若不能獲得圓滿所依身,就有修道速度不快、修力不強的缺陷;而欲獲得圓具一切德相的所依身,又必須在因上持戒圓滿。因此,應當受持無余遣除違品、圓具身口意善行一切支分的比丘戒,而並非一般戒。由此便成立,必須以下下居士戒等爲所依而受持上上比丘等滿分戒。
或者,從因上觀察,在成辦增上生善趣的方面,具足比丘戒比不具比丘戒修行更具力量;在成就阿羅漢果、受行菩提心戒等方面,也以具足比丘戒更爲有力。《大乘莊嚴經論》雲:“應知出家分,無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勝彼無等。”又以修習金剛乘而言,修密法上等的所依也是比丘身。《金剛橛續》、《時輪金剛》中都說:“叁者比丘爲最勝,中等即是諸沙彌,彼中在家位最低。”因此,宗大師此句“未達扼要”的涵義甚深。
對下士道總結:
實修時,應當依止具足殊勝德相的善知識,同時必須通達一切聖教的扼要;具此基礎之後,仍不應滿足,因爲此時若很快死亡而生惡趣,則痛苦不可思議,因此對能從中救護的怙主叁寶應當求受皈依;此後,應如理地取舍業果,並對殊勝增上生之因——護持圓滿學處,精勤修習。
【已說于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共下士道次第修心法要宣說完畢。
深信業果
31、說出妄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32、妄語對自己的修行會有何種影響?
33、爲什麼不能輕易違背諾言或誓言?
34、有人說:生存在這個人人都說妄語的世界中,如果還是以誠信的方式待人,自己只會吃虧。請對這種觀點發表評論。
35、妄語業泛濫對整個時代造成了何種影響?
36、說出離間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37、爲什麼不能贊成、支持或者隨喜他人離婚?
38、爲什麼在師徒、寺院之間挑撥是非罪過非常嚴重?
39、說出粗惡語的事、意樂、加行、究竟。
40、說明貪欲圓滿五相:
(1)有耽著心(2)有貪婪心(3)有饕餮心
(4)有謀略心(5)有覆蔽心
41、說明嗔恚圓滿五相:
(1)有憎惡心(2)有不堪耐心(3)有怨恨心
(4)有謀略心(5)有覆蔽心
42、說明邪見圓滿五相:
(1)有愚昧心(2)有暴酷心(3)有越流行心
(4)有失壞心(5)有覆蔽心
43、聞思叁毒圓滿五相,對于修行有何幫助?
44、(1)從所貪供侍、名譽、供養、資産、勝生五方面,描述非圓滿貪欲之相。
(2)就報複心理、幸災樂禍心理,描述非圓滿嗔恚之相。
45、(1)貪、嗔、邪見本來是意,爲什麼還有意樂、加行呢?
(2)舉例說明以貪、嗔、癡引發貪欲。
(3)舉例說明以貪、嗔、癡引發嗔恚。
(4)舉例說明以貪、嗔、癡引發邪見。
46、解釋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
47、邪見種類很多,爲什麼在十黑業道中單指四類爲邪見呢?
48、何故思惟是業不是業道,身語七支是業也是業道,貪嗔邪見是業道不是業?
49、以不與取爲例解釋:
(1)由意樂故重 (2)由加行故重
(3)由無治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